前面聊到保險公司不好好賣保障,而是改行賣理財。買到這種理財型保險的顧客,會有一種“被忽悠”的感覺,連帶著對所有保險的印象都不好了。
對這種情況,有位保險業內人士打了個很貼切的比方:好比你打算買雙襪子,賣襪子的商家卻非要搭售一雙鞋。可是,這雙鞋質量差、價格貴,很不劃算。結果,你連襪子也不想買了。
保險公司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現在很多保險產品都不再搭售理財了。有些保險公司開始專注于制造“襪子”——更多、更好、價格更合理的“襪子”。
為了爭奪顧客,每年新上市的保險產品多達上千種,其更新升級的速度堪比手機。我們都知道,手機的屏幕、攝像頭、電池、內存等有各種配置,通過不同的組合形成不同的型號。而保險產品也是類似。
即使排除了理財型保險,純保障的消費型保險仍然有許多許多種,令人眼花繚亂。
那么,如何在這么多“乍看高度相似、細看又千差萬別”的保險產品中,挑選出最適合自己的、性價比最高的那幾種呢?
下文就從一個購買者的角度,聊一聊挑選的思路。
配置哪幾種保險?
適合個人和家庭配置的保險主要分以下幾種:
如果一個人終其一生只購買一份保險,那Ta應該選擇重疾險。因為重疾是非常高發的風險,一個人終身患重大疾病的概率超過了70%(相信隨著人均壽命的延長,這個數字還會繼續增長)。而重疾險的平均索賠年齡,也超乎我們的想象:并不是六七十歲高齡,而是42歲(這可能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低齡發病的人增多了;二是40~60年代出生的人中,購買保險的比較少)。
重疾險是給自己的保障,而定期壽險則是留給家人的一份保障。誰都不愿意離家人而去,但假若發生不測,購買了壽險的人至少能留給家人一筆受益金,用于償還債務、撫養子女和給父母養老。而經濟寬裕、想給子女留下一筆免稅遺產的人,還可以購買終身壽險(當然,終身壽險的保費會比定期壽險高得多)。
與重疾險、壽險不同,意外險的出險概率和年齡沒有必然關系。上帝每天都在擲骰子,誰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會先來。所以,每年花費幾十至數百元,防范意外受傷、致殘和致死的風險,也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在交通事故如此高發的當下。而意外傷殘,恰好又是重疾險和壽險都不保的范圍。
因此,重疾險、定期壽險和意外險,是三種適合大多數成年人配置的險種。它們覆蓋了成年人可能遇到的幾種最大的風險。而醫療險,則可以在配置這三種之后,再根據自身健康狀況和經濟條件,決定是否補充。剛入職場的新人,如果短期內沒有能力配置長期險,可先購買意外險和醫療險作為過渡,因為這兩種短期險價格便宜、杠桿比高。
對老年人來說,配置重疾險和定期壽險已不太適合,可以考慮意外險、防癌險和醫療險的搭配。防癌險專門針對惡性腫瘤,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的人群買不到重疾險,但有可能買到防癌險。而醫療險的健康告知比較嚴格,只適合身體狀況較好的老人,且首次投保必須在一定年齡以下。它還有一個風險:不保證續保——如果購買幾年之后,這款產品下架了,那就無法續保了。
對未成年人來說,主要考慮配置重疾險和意外險。為孩子購買重疾險,可以側重于白血病等少兒階段相對高發的疾病,保障期持續到Ta工作以后即可。沒必要花大價錢為年幼的孩子保障終身,一是因為當Ta用到這份保險的時候,當初的保額已經顯得太少了;二是因為當Ta需要終身重疾險的時候,將會有更多更好的產品面世、供Ta挑選。
除了上述這些人身險之外,還要推薦家庭配置一款房屋險。每年花幾十塊錢,就能保障100萬元的房屋主體結構受損(比如因火災、臺風等原因)。另外,還有裝修受損、水暖管爆裂等附加險可供選擇。四川的朋友可能比較關心地震賠付,我查證的結果是:人身險一般能保地震傷亡,而房屋險大多不保地震受損(除非在投保房屋險的基礎上,再附加一款地震險)。
以上就是個人和家庭最應該配置的幾個險種。下面,我會具體聊一聊如何挑選重疾險和定期壽險這兩種長期險——因為它們的保期長、保費高,一旦挑錯了要退保,就會造成較大損失。
如何挑選重疾險?
在各大類保險中,重疾險的門門道道是最多的,很容易挑花眼。但大體上,它們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傳統重疾險,價格高,保障全,重疾可多次賠付,含壽險責任;另一類是單次賠付的新型重疾險:重疾只賠付一次,不含壽險功能,但在價格上很有優勢。
那么,該選哪一類呢?這就要仔細分析分析傳統重疾險的兩大優點:
第一大優點是重疾多次賠付——值得為它多付保費嗎?
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重疾的治愈率增加了,病人的存活期延長了。可是,患過一次重疾的人,想要再次投保重疾險,卻買不到了。而多次賠付的重疾險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它把重疾分為幾組,患某一種重疾得到賠付之后,同組的重疾保障失效了,但其它幾組重疾保障仍然有效。
理論上來說,投保者可能獲得兩次、三次甚至更多次重疾賠付。但在現實中,能得到第二次、三次賠付的投保人少之又少。你得足夠倒霉,患了又患;你還得足夠幸運,每次患重疾后都能存活較長時間,而且第二次、第三次所患重疾恰好都屬于不同組別。
因此,與其購買50萬保額的多次賠付重疾險,不如購買80~100萬保額(可分兩份投保)的單次賠付重疾險——把保額做足了,在首次患重疾的時候就能獲得足夠多的賠付。
假若你說:保額已經做得很足很足了,可是預算還有余,怎么辦呢?那就干脆買多次賠付的重疾險吧,咱不差錢,咱買安心。
傳統重疾險的第二大優點是含壽險責任——那么,又值得為它多付保費嗎?
含壽險責任的重疾險究竟好不好呢?這要看它是屬于“提前給付型”還是“額外給付型”。
“提前給付型”是指重疾賠付和身故賠付是共用保額,如果先患重疾,壽險的保額就提前給付了,壽險責任就減少或終止了。所以,投保人只能得到一種全額賠付:或重疾,或身故。
“額外給付型”是指重疾賠付和身故賠付不共用保額,如果先患重疾,得到賠付之后,壽險責任依然不變,日后還能再得到一次全額的身故賠付。
顯然,“額外給付型”比“提前給付型”更好。當然,價格也會更高。
而市面上大多數傳統重疾險都是“提前給付型”的。
與其購買“提前給付型”的傳統重疾險,不如購買一份不含壽險責任的新型重疾險,再搭配一份定期壽險。如果投保人先患重疾再身故,就能先得到一次重疾賠付,再得到一次身故賠付。
假若你說:壽險已經配置好了,預算仍然綽綽有余,那就購買含壽險責任的傳統重疾險吧。反正,咱不差錢,咱買安心。
綜上所述,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推薦購買單次賠付、不含壽險責任的新型重疾險,以便集中力量抵御最大的風險——首次患重疾。
(待續,實在說不完,只能再分一篇了。爭取明天結尾。)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