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兒童畫國外早已淘汰,中國孩子卻還在學

最近某社團舉辦了一個少兒繪畫比賽。“得獎作品”發出來后,我們老師在群里傳閱了一下鏈接,有個老師一看就大叫了一句“辣眼睛”——我好奇地湊過去瞟了一眼,真的“辣眼睛”。

孩子確實有天真童趣,但是多了太多成年人的刻板和成人化的“兒童語言”,更重要的是一點都:

不!美!啊!!

從事美學工作多年的人,有一種天生的直覺,就是看到不美的東西,會渾身不舒服,避之唯恐不及。

有人聽到我這樣說,可能會反駁:

立羽老師,幾歲的孩子,哪懂得什么是美啊?幾歲孩子畫畫,能畫出來“東西”來不就行了?

而我想說的是,孩子學畫畫,畫得像不像一點不重要,而看到、接觸到、表現出來的東西美不美,卻是影響孩子一生的東西!

70、80后的父母們,大部分人小時候接受的是幾乎沒有藝術課堂的教育。如今父母們逐漸意識到藝術對人生的重要性,很多父母開始會送孩子到各種美術機構去學習。但是因為市面上的美術機構良莠不齊,近九成仍然在沿用老舊的“模板化”教學,已經開始廣為詬病。

更大的問題是,大部分美術教育機構,教出來的作品給人的感覺是:

缺乏審美。

這種審美的缺乏,一方面是由于我們社會整體缺乏藝術氛圍,大眾對何為“美”、缺乏概念也缺乏自信;另一方面,和我國早期教育中過度推廣簡筆畫教學,以及社會上形形色色的各種奇怪比賽形成的“話語權”有關。

老外經常說,看你們中國人畫畫,有千人一面的感覺。看市面上大部分的兒童畫,我也感覺如此。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在一些繪畫比賽中,孩子們的“獲獎作品”就被定義成了一個固定的“套路”

這些作品具有以下典型特征:

1、90%是用水彩筆、油畫棒完成。大部分是先用黑色筆勾線再涂色。
2、畫面規整,線條流暢、造型“完整”。基本是以滿構圖的形式出現。
3、100%的畫面顏色鮮艷。畫面鮮艷而沒有色彩、沒有色調,大紅大綠大黃出現的頻率很高。

為了保護隱私,我們沒有放這些作品,而是在網上找了一些類似的圖片。它們大概長這個樣子:





這種繪畫里,除了很多成人的影子和思維之外,就是畫面上的那種“想象力”也非常刻板,畫祖國就畫鮮花、紅旗,畫環保就畫地球、綠葉。

這種畫面,其實就是升級版的“簡筆畫”。


因為物質的驅使,現在市面上充斥著很多簡筆畫書籍。這些簡筆畫書籍一般都是一些不知名的出版社出版,把一些造型簡化為圓形、三角形等等,在我看來,這些造型連動漫造型都稱不上,只能稱得上是一種惡俗的圖案。

我們的簡筆畫教學,就是教師通過框定一個簡單的方式,把一些固定的形態傳授給兒童,孩子們很快就能依樣畫葫蘆……長此以往,孩子記住的只是一種符號化的概念,而沒有創造力,沒有審美。這都是與藝術教育初衷背道而馳的。

除了這種簡筆畫教學,還有另外一種更加荼毒孩子創造力的“涂色本”。不僅給出套路,還幫孩子把套路都畫好了,只要涂色就行。比簡筆畫教學更加強威力,從低幼齡就開始殘害孩子們。



涂色本設定了一個黑線條的圖像,孩子完全不需要自己去觀察、發揮想象,只需要機械地涂顏色就可以了。爸爸媽媽在使用這些涂色書和小朋友交流的時候,大概也只會討論涂顏色認不認真、顏色涂得對不對這樣的話。

久而久之孩子會形成一種固定的思維,就是涂顏色均勻、不出界、顏色鮮艷就是“好的作品”。

這種非常省力,卻可以獲得表揚的方式,也是很多孩子喜歡涂色書的原因。

康定斯基的《論形式的問題》中說道:“每個年輕的天才都有一所美術學院,這話不是戲言而是殘酷的真實。這學校是抹殺孩子們創作能力的最可靠的地方。”

在國外,孩子們學習繪畫都是直接去博物館美術館看原作,去音樂廳、歌劇院看最經典的東西,在這種全社會高度集中的審美范例下,孩子們創作的藝術品鮮活而富有個性,因為他們知道什么是世界上最好的東西。

在孩子們的課堂上,大膽探索、敢于打破常規、追求獨特視角表達的孩子,都會獲得眾人的贊譽。

反觀之,很多中國的家長不太懂藝術規律,他們心中對藝術的理解是畫得像才是能力,才是繪畫的“基本功”。

他們看不懂,也看不慣孩子們的涂鴉作品。認為那是孩子的亂涂亂畫,家長眼中的藝術品就是寫實藝術,殊不知那已是別人拋棄了幾百年的東西。其他藝術看不懂,就不是好的藝術品。所以在繪畫機構的選擇上,也隨大流選擇這種“速成”式的機構。

在這種盲目追風的影響下,這些概念化的圖形,如今不僅通過書籍,通過學校、美術培訓機構,在兒童第一次接受的時候便深深植入他的心靈。這種簡單的模式無法激起孩子任何的美感及心理感受。在孩子全面地接受了這種簡筆畫教學之后,他的繪畫能力以及思想就基本上停止了。

沒有從心靈由衷產生的動機都是無法持續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從繪畫感興趣到不再感興趣,到徹底切斷與藝術的聯系,這對一個人的一生的影響有可能是巨大的:一個人藝術品位的升華可能變為不可能。

在混亂的教育亂像中,謹請各位擦亮眼睛。

放寬心態,不追風、不盲目,理性地接受孩子本原的狀態,在尊重孩子真實表達上,幫助孩子擴大知識面、尋求審美的提高,才是最有效的辦法。

因為誰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教育流水線的犧牲品。

我們希望,好的父母,好的老師是一個帶路人,帶領孩子們去尋找水的源頭,帶領孩子們去叩響創造力的大門。

然后,孩子們推開門,輕輕說一聲:

“嘿,藝術,我來了。”

“恩,我一直在這等你。”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