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越來越不愿意和父母溝通,其實與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機制有著密切的聯系,人和人之間的溝通是雙向流動性的,如果沒有保持好良好的能量流動,溝通必然會越發不順。父母不妨回憶一下,以往在孩子想要與父母溝通,興致盎然地分享自己的事情的時候,父母是怎么對待他們的?覺得孩子的事情不是什么大事,沒什么大的影響,就推脫掉了;認為孩子說的事情不重要就打斷了他們的話語,轉而談論起學習;讓孩子等會兒再說但是忙碌著卻忘記了與孩子的約定……孩子小的時候,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就是敷衍的,不重視的、不愉快的,久而久之,孩子也就會越來越不愿意與父母分享自己的想法了。
2.想要改變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機制,先從改變自己開始,建立良性的互動。捫心自問我們喜歡被人叫著面對面“談心”嗎?不妨換一種方式,邀請孩子共同出門散步、爬山、遛狗等,把具體事件當成目標而不是為了溝通而去溝通。在進行集體活動的過程中邀請孩子一起做事,父母可以先分享給孩子自己的心理感受,切忌強迫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應該給孩子以選擇,讓他選擇可以談一些事情,或者不談,選擇可以多說一點,少說一點甚至不說,讓溝通變成孩子的權利而不是義務。
3.改變自己溝通的方式和態度。“面對面”談話這種形式是讓孩子無法接受的,尤其是對于男孩子來說,其實他們更傾向于“肩并肩”的溝通方式,這樣更能彰顯出地位的平等和相互尊重。孩子成長到青春期階段,擁有了自己的處世哲學和想法,是會排斥家長高高在上的教導式談話的,所以,這時候家長應該隱藏自己所扮演的教導者身分,技巧性地給孩子建議,感覺好像是要和他一起做似地,默默幫助孩子,這樣的效果會更好。18世紀英國著名詩人亞歷山大?波普曾經說過:“教導他人時必須看起來不是在教導他,而是把他不知道的事情看作他忘記的事情。”這是在教導孩子時,家長應該要謹記在心的話。
4.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相比起事件要更注重孩子的感受。青春期的孩子,心理上會出現很多矛盾和不安的情緒,內心亟需得到認同,這時候家長應該給予更多的關心和呵護,與其對一些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追根究底,父母不如先安穩自己的情緒,好好聽一聽孩子的心理感受,讓孩子知道父母是很關心自己和信任自己的,從而才能更愿意用同樣的耐心對待父母。
5.家長要同孩子創造更多的共同語言,切忌每每開口只談論學習。孩子在一點點地長大和進步,如果家長固步自封就是在不斷退步,只會被孩子越落越遠,最終被孩子嫌棄,就演變成“說了你也不懂”“你又幫不上忙還問什么?”如果與孩子之間的話題只有“最近學習怎么樣?”那得到的答案永遠都會是“還行”,因為孩子已經默認了與家長的聊天只是禮節性地回復,而沒有任何意義。所以身為家長我們自身也要不斷進步,將自己的眼光放長遠,要在未來也能夠幫得上孩子,在自己的位置上去努力,營造學習型家庭生態,與孩子共同成長,做孩子成才路上的隊友而不僅僅是后勤。這里可以參看奇點大學家長課《教育是個技術活兒》的第三講,如何建立學習型家庭生態。
6.學會真正尊重孩子,做一個認真的傾聽者。父母有自己重要的事情要做,但是當孩子開始跟我們說話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做好的就是尊重孩子:先放下手上正在忙碌的事情,用眼睛看著孩子認真聆聽,并且在孩子表達的過程中不輕易打斷,讓孩子掌握溝通的主動權。倘若真的是自己身不由己則一定要解釋給孩子聽,并與孩子約定一個時間然后準時赴約,把孩子的事當成一件重要的事而不是可忽略的小事。孩子所期望的父母,與物質無關,而是一位能夠傾聽、懂得理解的伙伴。當父母能理解他們的內心感受,孩子就更容易敞開心扉,教育也會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