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咆哮,注意與孩子說話時的語調和語氣。
有研究表明,家長與孩子之間,越是語調高昂、語氣激烈的批評,越是孩子難以接受, 甚至引發親子沖突。
相反,如果家長能用平和冷靜的語調和語氣 與孩子溝通,孩子反倒容易接受 。
心里學家心理學家認為,這是因為低聲調可以使人情緒平和,化解孩子的抵觸、逆反心理。
同時還可以使孩子將注意力集中到家長所說的話本身。
而高聲調表現的更多的是說話者的激動、憤怒的情緒 ,孩子的注意力自然也會關注到這個負面的情緒上 ,很容易受到感染 。
家長在面對青春期的孩子 ,要了解此時的孩子的心理是比較敏感的年齡 。
再加上課作業負擔重,這個過程中更需要父母的有質陪伴。
遠離嘮叨 別讓孩子“耳朵磨出繭子”
每一位每位嘮叨的父母都有一顆愛孩子的心,之所以嘮叨個沒完,是想讓孩子通過自己的教導成長和成才。
“嘮叨”幾乎是每個家庭中都會有的戲碼,甚至每天上演。
但是,親愛的家長朋友,你有沒有想過孩子是怎樣看待你的嘮叨? 你的嘮叨又給孩子帶來了什么呢?
我也是一位特別愛嘮叨的家長,每次還美其名曰的說,我是心疼你不用武力解決問題。
比如:今天下班回到家,一眼就看到陽臺地上掉的,窗戶上連洗衣袋都沒打開的衣服,搭在晾衣桿上的亂七八糟的衣服。
一般你會怎么做呢?會不會像我一樣吧啦吧啦沒玩的說:“這樣晾衣服不行”“咋這么大了連個衣服都涼不好”“這么簡單的事情都辦不好”……
可今天兒子要值日,我下班了,他還沒有回來,也就沒有給我機會數落他了。
在整理的同時,反思一個問題,兒子今天中午過得好嗎?中午打了幾個電話都沒人接。
爺爺奶奶出去旅游了,上學、放學兒子要一個人坐公交車,還要自己去買午飯,自己一個人在家午休。
而早上交代的事情,衣服晾曬孩子也做了。(只是沒有按照我自己的要求僅此而已)
這樣的寶貝不也挺好的嗎?
作為媽媽第一時間沒有看到孩子的努力,只是就看到他衣服涼的不好。此刻想想,長此以往孩子會怎么樣呢?
所以不是孩子的叛逆,是孩子在一次次的努力中,沒有被父母看到,也許孩子會破罐破摔或者不去幫忙做家務了。
今日復盤:
今日收獲:孩子不在家剛好給了我思考的時間,下一次遇到問題也要讓自己先冷靜一分鐘,這樣也就可以化解一些不必要的沖突。
今日反思:我在喋喋不休時,不勝其煩的孩子往往會“左耳朵進右耳朵出 ”若孩子壓根兒就不想聽,也只能是假溝通了。
今日學習:如何才能有效避免嘮叨呢?
1.要相信和尊重孩子。
2.要多看到孩子的長處,多表揚鼓勵。
3.要多傾聽孩子的想法,把單項的嘮叨變為親子之間雙向的交流,孩子才能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勸告和建議。
今日改進:今早在孩子起床的事情上,我喊了孩子兩三遍,搞的彼此氛圍不好。
從明早開始調整自己的狀態,晚上十點睡覺,有了好的睡眠對待孩子時,可以更好的用平常心去對待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