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們對家人和朋友好像總是比對陌生人大方?在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背后是否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呢?
澤小童編輯部翻譯整理
如需轉載,請聯系澤小童
假設一個朋友請你幫她搬家。當你考慮你是否愿意幫助她,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幫助她的時候,你可能會默默考慮你最近已經幫她做了哪些事,以及她曾在哪些事情上幫助過你。
這看起來很合理,對吧?
但是,最近一篇發表在《社會心理學》期刊上的新論文指出,如果你與朋友特別親密,你很可能不太記得自己曾花了多少時間幫助他/她。你可能會為朋友提供很多幫助,不僅是因為你們關系親密,還因為你的大腦對親密朋友和自己之間的區分更模糊。
我們與某人越親近,我們對雙方的心理認知之間的區別就越模糊。這一觀點得到了各種早期研究的支持,包括我們已經講過的一些。在這項新研究中,德國科隆大學的皮納爾和他的同事們做了一個實驗,請三組參與者設想為自己和另一個人分配一系列的東西(比如披薩或者比特幣),之后請他們回憶是怎么分配的。
在第一項研究中,參與者要設想為自己和“最親密的人”分東西。參與者們還完成了一項叫做獨立自我認知量表的測試,要求對諸如“我是一個與眾不同的人”之類的陳述進行評分。結果顯示,那些擁有更鮮明自我認知的人能更好地回憶起他們選擇贈送給別人多少東西。
在后續的研究中,研究小組對比了當人們被要求設想將資源分配給最親近的人或只見過一次面的人時,他們的回憶是否有差異。研究人員發現,在這些假設的場景中,當人們回憶自己給朋友多少東西時,他們的記憶力明顯不如回憶他們給不熟悉的人分東西的時候。
當然,這項實驗是有一定局限性的。不過,這項研究確實表明,親密關系確實會影響人們對自己決定的記憶。
然而,這也可能帶來社交方面的好處。將資源(不管是時間、食物,還是其他東西)送給他人,對個人來說是一種直接的成本。模糊地區分自我和親密他人會讓一個人更容易做出無私的決定,從而有利于他們的群體——從長遠來看,這也是有利于自身的。正如研究小組建議的那樣,“在純粹的認知水平上不完全將自我與他人分離,可能有助于群體解決社會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