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社會規范的維護,我們總會覺得這是政府、官方應該做的事情,但同時,許多文化中也崇尚每個人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做法。
當你看見一件破壞社會規范的事情發生時,你會怎么做?沒想到,對這個問題的回答竟然還和我們的年齡有關系!
澤小童編輯部翻譯整理
如需轉載,請聯系澤小童
當看見不公平的社會事件時,大多數人都會有進行干預的想法。例如,如果我們看到有人在地鐵上被毆打,我們會很希望看到有人見義勇為挺身而出。
可是,同樣是阻止不公平的事件,維護社會平安和諧,具體的想法又有差別。一些人認為,社會規范應該由官方或權威人士來執行,而另一些人則強調責任應該由所有人共同承擔。
我們的政治立場很可能會影響我們對維護社會秩序的想法,除此之外,根據耶魯大學朱莉婭·馬歇爾及其同事在認知方面的一項新研究,年齡也可能影響我們的想法。
研究小組發現,年齡較大的兒童和成年人傾向于將社會規范的維護視為官方或權威人士的責任,而年齡較小的兒童則將其視為大家的責任。
在第一項研究中,一組84名4到7歲的兒童和36名成年人分成兩組,分別觀看了一段影片。在第一段影片中,一個人當著另外兩個人的面被欺負,這兩個目擊者分別是欺負者的母親和路人;另一段影片的故事發生在學校里,當著其他學生和一位老師的面,一位學生受到了欺負。
在看完影片后,兩組人都被問到:每一位目擊者有多大的義務去阻止欺負的行為?
首先,他們被問到期望問題:他們覺得權威人士(影片中的母親和老師)有多大可能采取行動?接下來是義務問題:他們覺得是否每個目擊者都應該采取行動?最后,強制義務問題詢問:兩類人物(權威人士與普通人)中哪一方更有義務采取行動?
結果表明,成年人認為權威人士更有義務進行干預,并傾向于認為其他旁觀者沒有義務采取行動,而且年齡大一點的孩子也有類似的想法。
相比起來,雖然年紀小的孩子們也相信權威人士有最大的義務,但他們認為其他人也有義務去做些什么——也就是說,這些小朋友們似乎認為義務更像是一種普遍的、人人有責的事情。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似乎越來越不確定是否普通人也應該主動挺身而出阻止那些不好的事情。
第二項研究中引入了懲罰的概念, 148名兒童和40名成人觀看了兩個版本的故事,故事是一個人在公園或學校被欺負的情景。
在一個版本的故事中,違規者的父母或老師是唯一的目擊者;在另一個版本中,目擊者是路人。參與者回答了同樣的期望、義務和強迫義務問題,這次的重點是目擊者是否有懲罰違規者的義務。
24.jpg
這項研究和前一項研究的結果有相似之處,成年人認為權威人士比其他人更有義務進行懲罰,年齡較大的孩子也是如此,而四歲的孩子覺得權威人士有義務提供幫助,不過其他人也有義務介入。
綜合來看,我們不難發現幼兒對阻止不公正的、違反社會規范的行為的態度是:人人有責。但研究小組認為,這并不是因為他們不了解權威人士和普通旁觀者之間的權力差異,而更可能是因為“人人有責”的想法在社會文化和教育的影響下,逐漸被“尊重和相信權威”的想法所取代。
我們當然希望新一代的孩子們可以有更高的社會責任感,在未來的研究者,著眼于影響這一現象的更多因素,了解到底是哪些文化和人際因素導致了這些變化,這或許將對社會文化倡導的風向與兒童養育思路帶來新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