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一周時間看完了逯薇老師的《小家越住越大》,她是一名住宅設計師,正因為與房子“打交道”的經歷,她對整理收納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書里豐富的圖片就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因為全書是由老師手繪的圖片和文字組成的,創意十足,新穎有趣,不會讓人產生昏昏欲睡的感覺。
逯薇老師小時候的新家帶給她極大的幸福感,也是在那時候,她明白,房子是可以給人帶來幸福感的。為了把自己對于房屋的那份感動和溫暖傳遞給更多人,長大后的她成為了一名住宅設計師,就職于萬科集團,對建筑設計、室內設計、軟裝設計、收納設計都有一定研究。讀完此書,我明白了:房子不重要,重要的是住在里面的人。無論是大房子、小房子、租房或買房,我們都可以把它打掃得干干凈凈、收納得整整齊齊,并且用心去布置、點綴它。
讀完一系列整理收納類書籍,如《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斷舍離》等,你就會發現每個作者的視角都是有差別的,《斷舍離》強調丟棄的重要性,甚至認為丟棄得當便無需收納;《心動整理法》強調丟棄,但也重視收納;而逯薇老師住宅設計師的工作背景,讓她能夠從最初的收納空間打造和家具選購就為讀者提供了建議,她的這些建議也更加符合中國的國情,因為在日本是沒有毛坯房這個概念的,交到住戶手里的房子都是已經打造好儲物空間的。
此書幫我理清和區分了以下幾個概念:
1.房子不等于家。房子是一件實實在在的物品,而家則是精神層面的東西。買來的房子未必就能帶給你家的感覺,租的房子也未必就不能給你一個溫暖的家,正如大家耳熟能詳的那句:“房子是租來的,但生活是自己的。”我們的房子是否能成為家,主動權在于我們在自己,好好住的地方就是家!
2.設計師不等于居住者。大家應該能發現,即使是戶型一模一樣、精裝修一模一樣的兩套房子,只要住進去的人不同,就會呈現出完全不同的家的模樣。因此,不論是裝修還是請整理師上門幫忙整理,請務必記住:請先思考自己和家人的需求,只有發掘每日住在里面的人的需求,才能讓小家更舒適。
3.住的更大不等于住的更好。很多人在現在的房子里住一段時間后,由于自己的“住商”不高,反而加怒于房子,認為是房子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了,解決的辦法也是千篇一律:換個更大的房子。為了改善居住環境,提高居住者的“住商”十分必要,“住商”類似于情商、財商,即人和住宅的相處之道,它的高低決定我們的真實居住水準,它與房子的大小、新舊、租買、貴賤都無關。
4.家的面積不等于家的容積。再小的房子也可以通過整理收納增加室內的容積。家中的“人”和“物”共存于一個屋頂之下,如果管理不好“物”,“人”的生活空間就會被擠壓,而收納就是管理“物”的方法。
眾所周知,家里的儲物空間不夠困擾著絕大多數住戶,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隨著社會物質越來越豐富,人們的購買力越來越強,一旦物品購買到家后,不會輕易丟棄物品,很容易形成囤積。而一路走高的房價也使人們對大面積的房子望而卻步。要想擴大儲物空間,換房子只是一個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最根本的方法還是應該是從“舍”(舍棄家里不需要的東西)開始,舍棄物品,如同人的減肥一樣,節食必先于運動、丟棄必先于收納。
收納是實現整潔的家的關鍵。逯薇老師針對收納提出了四條原則,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二八原則,即展示的物品和收藏的物品的比例為2:8,80%的生活雜物通通藏起來,20%的展示空間留給喜愛的藏品和裝飾品。因為,房間的雜亂或者清爽,是由進入視線的物品的信息量決定的。物品數量的多少、物品所攜帶的文字、圖案、形狀、色彩、材質、標簽、外包裝等等都被稱為物品的信息量。信息越多,則越凌亂;信息越少,則越傾向整潔,因此通過加個柜門或者將物品裝進收納盒,就能大大減少家中物品的信息量。關于這點,敬子老師也說過,家中物品的標簽、圖案、外包裝、文字、色彩等等都是信息,所以物品進家門以后,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撕掉物品的包裝、標簽,而在選購收納用品時,最好選擇材質、顏色、形狀統一的,做到這些會使室內看起來整潔許多。
關于逯薇老師的這本書,今天就先分享到這。在接下來的6天里,我將會繼續和大家分享此書中講到的關于玄關、客廳、廚房、衣帽間、化妝臺、家務用品的收納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