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4月12日,萬科住宅專家 @逯薇老師在深圳讀書會做的一場關于“住商”的分享會。
(筆錄作者:隔壁老周 ? ?補充修改:逯薇)
一、設計師提供的只是“硬件”,住在里面的人才是“軟件”
世界上最貴的東西是什么?房子!尤其是大深圳的房價,已經到了讓全國人民都害怕的地步。作為住宅設計師,當我做設計的時候,所畫的每一根線條,其實都影響著住戶的生活起居。好不容易花大錢買了房子,但我們會“住”嗎?
我曾走訪了那么多房子,不管居住者是20歲的女白領,還是50歲的單身子;也不管房子的是價值50萬,還是2000萬——其中,99%都不能稱作真正意義上“美好的家”。慢慢的我明白,不管我曾經多么用心的去設計戶型,房子一旦付,就再也與設計師無關。其實,設計師提供的只是一個最基礎的“硬件”,而住在里面人才是家的“軟件”。“居住的人”決定了一個家真正的模樣。
1.居住是一門學問,中國的居住者都很年輕。
如果是小動物,鉆進一個洞穴就可以當家了;但是,我們人不一樣啊。眼下的中國商品房市場,購買房子的主力人群都還很年輕;畢竟中國開始有商品房至今才不過20年;也就是說我們大多數人,“住”的經驗都不會超過20年。
如何去把房子“住好”,與房價沒有關系,與面積也沒有關系。居住是一門學問,而我們都還很太年輕。大家能理解“智商、情商、財商”,但我們普遍缺乏“住商”。其實,努力掏干積蓄、背負房貸、購買房屋,難道不是為了“住”嗎?房子歸根到底,不過是“家的容器”。
2.身為住宅設計師的我,在“居住”這件事上也同樣會犯錯。
想要開始做《住宅設計師逯薇的寫寫畫畫》,實際的契機是2014年3月的某一天,我買錯了一個燈泡——我的專業知識是,住宅應該用暖黃光燈泡,而那天,我居然買錯了一個冷白光的燈泡。當我把這個燈泡擰進我家客廳的時候,我以為我在辦公室。當時,我覺得我也不過如此。(PS.《家里的光》在我的公眾號“家的容器”有連載。)
我身為住宅設計師,在這些很基本的問題上都會犯錯。那普通人呢?沒有專業背景的首次置業者呢?大家都是居住的新手,沒有太多經驗,犯錯的機會太多,修復的成本卻太高。
所以,我希望能夠盡我所能去做一些分享,希望從這只暖黃光的燈泡開始,為居住者提供微小的“把家住好”的幫助。
3.住的核心矛盾是:面積太小而東西太多;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收納。
我想寫一本關于“怎么住”的書。
第二天,有一個男人對我說了三個字:一定能!
PS:這個男人就是深圳讀書會的創始人汪洋先!(此處現場有掌聲)
住的核心矛盾是什么?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擁有美麗的家,客廳墻角的綠植閃閃發光,亞麻地毯摸上去很舒服……雜志上的一切看起來都是這么美好。可為什么我們的家,過不成那樣呢?——因為我們有鍋碗瓢盆,有油鹽醬醋、有生活日常。我們的家不是樣板間,而是切切實實的生活。居住面積太小,而我們的東西太多。
東西多,多到什么地步?大家只要想一想,80年代一家人有多少雙鞋,現在一家人有多少?——物品數量提升了至少5倍。
一方面,居住面積由于房價的不斷攀升而被迫擠壓變小。另一方面,生活物品卻由于經濟發展、鼓勵消費而不斷增加。解決矛盾的關鍵是:收納。
我不想教大家具體的收納技巧,而是希望給大家提供一個從上向下俯視的角度——如同把房子托在掌心,去審視如何去做收納。收納并不是技巧層面的瑣碎技能,而本就是居住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收納的三個關鍵要素
1.“清理丟棄”優先于“整理收納”
我們買買買太多的東西;為了收納這些東西繼續買買買了很多柜子盒子箱子。鞋子太多,買鞋柜;玩具太多,買玩具箱。大家想一想,如果一個塑料收納柜占了1平米,深圳的1平米面積多少錢?你家的這一平米放了什么?——是放了大學時期的資料、好幾季不穿的衣服、還是早就過期的炒股秘籍?
我們買房為了給誰住?難道僅僅是為了做雜物倉庫?我知道扔東西很難,就像減肥一樣難。因為占有物品是人類的本能,而舍棄物品很難。但實際上,時代早已改變,如今早已不像七八十年代那樣物質匱乏,現在很多東西已經過剩了。
你想想自己的家,除了保險柜放置的位置之外,有哪一平米的地板上放置的物品,配得上這一平米的房價?
舍不得扔,那是你算錯了經濟賬!——空間才是城市中最昂貴之物。
我們需要舍棄一些東西,才能對得住那一平米的價格。一旦陷入買買買的惡性循環,就很難逃脫出來了。全部清理舍棄之后,再談收納。
2.“收納規劃”優先于“收納技巧”
我不喜歡把收納視為一種“技巧”。
保證戰爭勝利,先要從戰略維度努力,其次才是戰役、戰斗。如果談到格斗技巧,就好像已經到了拼刺刀肉搏階段,那已經是最后一步了。
“100大收納技巧”這樣的文章,如同是題海戰術,把每個空間都當成一個題庫,然后去解答。而衣架上掛鉤易拉罐的拉環,可以多掛一件衣服;冰箱邊上多個小推車,多放油鹽醬醋茶——我承認這些神器令人心動,也能提局部空間的利用率。但這些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是戰術層面的細節努力而已。
收納的意義,你可以理解為是一個水庫。水庫上游是暴雨不停的買買買,下游則是異常艱難的斷舍離。收納如同水庫,決定了你的家能容納多少東西。
為什么日本韓國等東亞地區談收納,美國人卻很少聊收納?——因為居住條件不同,亞洲城市普遍住宅面積都很小。但我們的物品卻未必比美國人少啊!收納就是建造水庫。在房屋設計、戶型設計的時候,如果收納容量做的夠大,能緩和收納問題。請注意,并不是解決,而是“緩和”。
中國城市住宅中,普遍缺失這樣的“水庫”(一個戶型圖),這是日本典型的集合住宅戶型圖。它的收納設計的非常細致,所有的收納之和占地面積大約2%。這個占地比,是非常重要的收納規劃,小于這個比例,會導致后面的諸多煩惱。大家回家后可以把自家戶型圖,用熒光筆涂黃所有的收納柜,再用剪刀剪下來拼一下,大致看看能有多少比例?(大型的入墻衣柜、大型書架等都可以計入收納規劃,而小型的、可移動的儲物家具則不能計入)在住宅設計、室內設計,家具購買的時候,為自己一家人、為了長期的穩定居住環境,修建與消費習慣匹配的足量“水庫”。這個水庫有三個基本要點:12%占地,10立方米(相當于300個登機箱),集成大柜。
3.“管理信息”優先于“管理物品”
收納容量太大,就會發現那些東西找不著了。所有東西都往柜子里扔了之后,表面干凈了,但是那些東西你找的著嗎?我們需要處理的不僅僅是物品,更重要的是處理這些物品所攜帶的信息。文字是所有信息中,大腦接收有效性排行最靠前的。
想要眼前清爽,就減少進入視線的信息。
想要腦子清爽,就簡化物品攜帶的信息。
舉個例子,衛生間特別容易凌亂,洗浴用品花花綠綠,簾子、塑料桶……這個幾平米的地方,存儲的信息太多了。比如淋浴區窗臺上的一排瓶瓶罐罐,就攜帶了大量的信息(色彩、大小、品牌、功能等),我們可以對其進行簡化。把這些瓶瓶罐罐用統一的白色的容器換裝,然后貼上它們的名字在瓶子外,就既清爽又明確了。
另外,如何簡化信息的層級呢?舉個例子,在我們進行儲物的時候,如果用紙箱,不打開就看不見其中的內容;而如果使用透明容器,就能輕松一目了然。要努力減少信息的層級。千萬不要好不容易拖出一個箱子,打開一看里面還有盒子、還得繼續打開。最里面到底裝了什么?估計早就忘光了!
再舉個例子。我去年做了一次我家相冊的歸攏。早年照相館贈送的、超市買的等等,五花八門很多冊,大小不一、厚薄不均、五花八門。我把全部相片抽出來,丟掉所有原有的相冊,買了白色統一規格的十本小相冊,再把相冊裝進紙盒子,標記XX年-XX年,按照時間分序,查找起來非常方便。
我們管理的實際上是信息。
東西太凌亂,太碎,才會感到不適;不是東西多,而是信息太雜,所以才會覺得亂。收納的本質,就像整理磁盤信息一樣,清理、歸攏、丟棄。那些你早已忘掉的東西,信息早已失效。你永遠不會再用。請果斷丟掉它吧。
三、寫書,是為了整理腦海的碎片。
雖然我有很多想法,但真正當我準備寫書的時候,才發現腦子里都是指甲蓋大小的碎片。假若這些想法都有用,并且我有能力如果寫出來的話,那可能就不是一本小書,而是一整套辭海了。
所以,寫作的第一步,和收納一樣,都是清理和選擇,留下眼前最需要的。那些碎片化的東西,都是需要整理的。即使是那些高級別的作家,可能也并非一開始就能下筆如有神,而是要逐步拼接腦海的碎片。當我開始拼接碎片的時候,這些東西也就慢慢出現了雛形。
寫書如此,讀書亦如此、為什么我想要把網絡連載最終匯集成一本書?——因為網絡碎片化的閱讀無法真正提升一個讀者的認知。
朋友問我:“你寫這本書,是為錢還是為名?”
我想,可能內心深處,是希望由這本書來收納我人生的碎片。
這本書收納了我的十年——我從2006年開始讀近藤典子老師的書。這位了不起的女性,從三十年前開始做收納的事業。而今天的中國,在居住這件事上,像極了三十年前的日本。我追隨老師的步伐,整整十年,從讀者到粉絲,從粉絲到踐行者。對我而言,她是星星一樣遙遠美麗的人。近藤老師說:“你的家,就是你心的鏡子。”十年前照耀我的星星,今天居然照進了我的生活。能由近藤典子老師為我的小書作序,我真的很感激、也很珍惜這份善緣。
最后,想要跟大家再說一次:能把房子變成家的,不是開發商也不是設計師,而是住在房子里的、獨一無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