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問過自己很多次:人為什么要活著,人生有什么意義?
后來明白:人生毫無意義,意義只是用來解釋自己為什么活下去的理由。浮生如夢,夢若浮生。
既然要活下去,那么每個人的目標其實都差不多,就是希望自己能更好地生活,幸福生活。只是每個人對于幸福的定義不盡相同。
《做出好決定:理性掌控工作與生活》是管理學、組織行為學巨擘羅賓斯的新作,在沒讀這本書之前,我從來沒有那么深刻地意識到自己就這樣渾渾噩噩地走到了現在。
做出好決定之前有幾個問題需要明了:
1.什么是好的決定
好的決定是指理性全面的決策過程,良好的決定更關注做決定時使用的方法而非決策最終的結果。你無法控制結果,只能控制促成那些結果的過程。盡人事,聽天命。
2.為什么要做出好的決定
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你的生活質量取決于你的決策質量。想要更好地生活,就需要更理性的決策 ???????技能。我們常說的運氣其實就是在正確的時間做出正確的抉擇,我們做出的決定會塑造我們的生活, 你是誰,你將成為誰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的決定。而決策技能是可以通過學習習得的,這就是說我們有希望讓自己的運氣越來越好。
3.怎樣做出好決定
這個問題是本書的核心內容,作者系統地介紹了理性決策的六個標準步驟:
a.識別和確定問題
b.確認決策標準
c.評估標準
d.制定備選方案
e.評估每一個備選方案
f .選擇得分最高的方案
第二部分是自我認知測試,測試自己的性格行為情緒等對決策的影響。
第三部分主要講在做出決定時大部分人都會出現的傾向以及錯誤,包括:過度自信、惰性、及時滿足偏差、錨定效應、選擇性知覺偏差、證實偏差、框定偏差、易得性偏差、代表性偏差、發現隱藏的模式、熟悉度偏見、沉沒成本、有限搜索錯誤、情感圈入錯誤、自利性偏差、適應性偏差、后視偏差。
以上傾向都是在做出決定時影響我們理性決策的因素,認識到我們可能會出現的錯誤,找出出現問題的原因,及時提醒自己糾正偏差,對癥下藥。
第四部分是關于高效決策的十二條建議,對照自身我印象深刻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幾個:
a.沒有目標就沒有有效決策
評估自己的價值觀的優先項后明確自身目標,拉長時間軸看看十年三十年后自己的目標,更易知曉現在的決定是否可以讓自己實現目標。
b.當下的決定將嚴重限制未來的決定
現實中的決定時環環相扣、相互連接的,可是我們身在局中,很多時候看不清廬山真面目。所以做決定的時候需要評估今天的決定是否適合你的未來,要確保現在的要做的事情與你一個月、一年、十年后的目標相一致。
c.人生很長可關鍵的決定就那么幾個
學會區分關鍵決定和其他決定,不能忽視真正重要的決定。二八原則在這里充分體現,健康、個人成長、事業、人際關系、財務狀況這幾項是對大多數人而言相對重要的關鍵決定。
d.知道什么時候適可而止
很多時候搜集信息時會出現的問題就是不斷尋找更多的信息,而這會導致不必要的延遲,甚至會形成一種惰性。解決這個問題,首先你要專注于自己的目標,能夠快速準確地評估新信息是否為重要信息;其次接受一個真相:你幾乎永遠不可能得到所有信息;再次你還需要花時間批判性思考和反思;最后當你繼續努力不再可能產生任何有價值的選項時,就是需要停止搜集,做出決定的時刻了。
e.是人就會犯錯
這一部分知道了一個比較有趣的研究理論——強化理論:屢遭失敗會削弱我們再次嘗試的動力。你會堅持你擅長的事情,我們都有一種傾向,喜歡重復和強化那些能夠成功或者有進步的活動。把錯誤當成失敗還是可以借鑒的新信息都取決于你自己。
理性決策要求我們無限趨近于上帝視角,但是只能無限趨近,不可能達到。此外還需要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了解自己,才能做出好的決定。
還有一點不得不提:你所屬的文化決定了你的決策風格。既然本書是理性決策,那么就會有另一種感性決策,直覺決策,我不敢判斷哪種更好,但我想既然我們有左右腦,那么按理來說應該調和統一吧,畢竟有時候直覺決策也是非常準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