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評論開始之前的一些話--A1
在加入夢想賦能班之前,其實我是沒有看過這本書的。對于做決策這件事情,自己也沒有真正去思考過,究竟是什么影響到了我最后的決定?看完本書之后,我好好的反思了自己的決策過程。
之前我自己做決定的時候,其實我是一個感性跟理性都處于差不多位置上每一個人,然后比如說我要開始要做決定了,那在這個做決定之前我會去分析分析這個問題是什么,他會有一些什么樣的證據等信息,而我是在百度上啊,或者在一些其他的平臺上是可以搜索。你在搜集了這么多的信息之后呢然后我就會去做一個分析跟總結,然后最終能會形成我的一個決定這個事我理性思考的一面,然后,但是,還會有一個點就是我的感性思維就比如說我搜集了這么多,然后我可能覺得我不可以去做一個決定。但是在做決定之前,如果說了我最親近的人,比如說我媽或者說我妹妹,然后或者說我的愛人,然后跟我說了一些什么的話,我很容易就是會受到親人或者朋友的意見影響。最終那就是可能會改變到我自己最終的這個決定。
就比如說最近吧,然后我一開始的時候是因為買了房子,然后買了房子之后呢然后我就把我媽就跟我說,他說你都已經這么大年紀了,你為什么還不去學車呢?以后學車會變得越來越難,而且你買的房子路程比較遠,你將來肯定是需要買車的,面臨這樣一種情況,如果說你自己連車都不會開的話,肯定就落伍了然后我想了一下,確實是這樣,然后我就去報了,
真的去報了之后就發現我自己內在的那種驅動力是不夠的。其實對于我來說,我可能真正我都沒有想過,我要去買一個車,因為我覺得坐地鐵或者說坐大巴其實已經很方便了,或者說我自己回家的話,因為我家就在輕軌站的門口,然后走過去也就幾分鐘而已我在想為什么要買一個車,然后我自己每個月還要花錢去養車,還要各種各種樣,七七八八的事情對我來說,我覺得這是一件很煩躁的事情,
那最終呢?就是其實我在學我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我自己就沒有這種動力我也堅持不下去,其實可能就是說我學到現在就大概三四個月左右的樣子,讓最終的效果其實不怎么樣的,然后我也沒有去練幾次車可能,可能再加之又報在廣州,然后報考的過程非常非常之漫長就比如說科目一,我可能就約了三四個月。那這樣一種狀態之下,其實我自己內心就是比較煩躁的,然后我也不愿意去真正的去考慮說這個事情
我現在回過頭再去想這件事情,我就會覺得說我當時為什么要去報,報考這個駕照,我真的就不想去買車,我也沒有想過,說我要去開個車怎么怎么樣?只是因為需要而需要,因為別人覺得重要,其實我真正自己內心里面,我沒有找到自己內在那種驅動力,讓我抽出我原本應該用來學習的時間去練車,其實我內心是非常不情愿,但是為了那個不浪費掉那幾千塊錢,我強行的強迫自己去學習去,最終的效果可能也不是那么好。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做出失敗決策的案例,看完本書之后我做了一下分析,我其實在做決定之前犯了兩個錯誤,
1.看到別人都去學,就覺得自己可能也需要,忽略自己內心的真實需求,
2.在選擇駕校的時候,只是一味的聽父母的建議,自己也沒有真實去考察這個駕照時間要多久,做的準備工作不夠,報名之后才知道考駕照時間太長,廣州人數非常之多,可能需要大概2年的時間才能考完。
在學習完本書之后,我的改變--A2
1.我制定了自己的10年計劃,清楚的知道自己每一步要怎么走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2.在我每一次要做出決定的時候,盡量使用書里面給到的建議來指導自己做決定
3.幫助身邊的額同事和親人分析現在的形勢,指導他們做出好決定
4.了解了自己的決策方式
5.使用理清問題的三個決策步驟表格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幫助自己做出好決定。
執行時間:1個月
執行計劃:
根據制定的10年計劃,反推1年的計劃,以及本月的計劃,精確到每天需要做的3件事,利用吞青蛙表格,一個一個去實現。
執行過程中隨時記錄自己的心得,并且將遇到的阻礙和組內的成員進行交流,快速迭代自己的認知,
如果在6個月內不能完成自己的目標,會受到懲罰,下半年的旅游計劃取消
如果完成了計劃,獎勵自己10天的西藏游或者呼倫貝爾大草原游。
A3--活動參與
參加了阿夏老師組織的十年決策活動,制定了自己的10年計劃,并且清楚的想象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樣子,在從今年走向10年后的自己的過程中,我不斷的在反問自己,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我的內心真正想要的10年之后的生活是什么樣子的呢?
邁出第一步的時候我感覺我已經快要哭出來了,不是因為覺得目標太大,而是我已經太久沒有和自己對話,沒有關注自己的內心了,我總是不斷的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并且不斷被身邊的人影響作出錯誤的決定,然后被錯誤的結果左右自己的人生,我從來沒有停下來問一問,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我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呢?
一旦確定了自己的目標之后,接下來的事情就變得理所當然,分析你的目標變成一個一個的小目標,然后預想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在心里問自己,如果遇到這樣的問題,我會如何去解決?
當你問清楚所有的問題之后,你已經知道這10年你要怎么去走了,你也已經預見到了可能發生的問題并且積極去解決它,快速的記錄下來,貼在自己的墻上,讓自己每天都能看到目標,充滿動力前行
A4--實踐應用
完成了自己的10年計劃之后,我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成為一個培訓師,于是確定接下來半年的三個小目標
1.成為三級拆書家(目前已經完成訓練營課程,拜師成功,準備開始升級打怪)
2.成為簡書簽約作者(努力中)
3.成為測試培訓師(已經實現,目前為一家測試培訓機構的正式培訓師)
我按照自己的大目標,拆解成一個一個的小目標,像吞青蛙一樣,一個一個的實現它,最后看起來遙不可及的目標也被實現啦。
這段時間用的最多的是時間管理法,包括吞青蛙表格,四象限法,多重的身份讓我一下子就變得非常忙碌,充實忙碌的生活中看著自己的目標一點一點的實現,很是欣慰。
遇到問題的時候,習慣使用黃金思維圈,幫助我很快找到問題的核心所在,快速找到解決方案。
理性決策的三步驟表格,其實已經在心里寫了無數遍了,成為了我做決定之前必定會遵循的思考原則。
A5--復盤總結
本書的內容
在開篇的時候作者就告訴我們,你的人生,由你決定,選擇決定成敗。
本書一共是分為5個大的部分來進行介紹和分析,如何做出好決定?
1.做決策的正確方式
2.了解自己的決策方式
3.影響我們做決策的17個因素
4.做出好決策12條建議
5.總結,通過閱讀這本書你可以得到什么?
進一步理解作者的思路之后,我認為作者主要是從三個大的方面來闡述一個大的問題“如何做出好決定”
1.是什么?-- 認識自己,你之前是怎么做決定的?
2.為什么?-- 影響我們做決定的因素有哪些?
3.怎么做?-- 為了做出我們如何做?
第一步:是什么?
這其實是一個內省的過程,通過不斷的對自己的決策方式進行提問,來知道自己是否是一個高效的決策者?
作者列舉了8個大的方向隨自己進行測評,根據測評的結果來判斷自己是不是一個高效的決策者。
對比這8個大的方向,我也對自己做了一個測評,發現自己其實是一個非常偏重理性決策的人,就是說,我在做決策的時候可能更容易被自己搜集的信息所影響,而感性的決策分會稍微偏低,意味著身邊的人對我做決定的影響會比較少。
第二步:為什么?-- 影響我們做決定的因素有哪些?
作者列舉了17條影響的因素,并且列舉了大量的我們不熟悉的專業詞匯,但是沒有關系,我們在看的過程當中注意去理解這些詞匯的意思,很容易就能get到作者要表達什么。
1.過度自信
2.惰性
3.及時滿足偏差
4.錨定效應
5.選擇性知覺偏差
6.證實偏差
7.框定偏差
8.易得性偏差
9.代表性偏差
10.發現隱藏的模式
11.熟悉度偏見
12.理解沉沒成本
13.有限搜索錯誤
14.情感卷入錯誤
15.自立性偏差
16.適應性偏差
17.后視偏差
第三步:怎么做?--為了要做出好決定,我們如何做?高效決策的12條建議
1.確立目標
2.有時,什么都不做是最好的決策
3.選擇不做決定也是一種決定
4.選擇不做決定也是一種決定
5.當下的決定將嚴重限制未來的決定
6.人生很長,關鍵的決定就那么幾個
7,適可而止
8.給自己的選項,不要超過6個
9.糾結于過去的決定只會浪費你的時間
10.成功人士懂得冒險
11.是人就會犯錯
12.經驗可以改變決策
13.你所屬的文化決定了你的決策風格
從這本書我學會的是?
我個人覺得對我來說最有用的是,本書第五章提出的9條建議,
1.建立目標
2.使用理性決策模式
3.不做決定也會有成本
4.了解我的性格傾向
5.尋找反面信息
6.考慮一下局外人會如何看待這件事情
7.不要賦予隨機事件任何意義
8.犯錯誤沒關系
9.相信自己能提高自己的決策能力
我的感悟:
要做出一個好決定固然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但是就像知識為我所用的觀點一樣,要做一個好的決定,判定標準首先一定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能夠對自己的個人目標,個人成長產生價值的決定。
任何人都無法單純的判斷一個決定是好還是壞,你的人生由你自己做主,你的決定也由自己做主,大膽決策,不必后悔,如此方能活的瀟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