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吃
成都的小吃,名動天下,這和成都人一貫好吃享受到死的精神一脈相承,成都的女孩子,漂亮秀氣也是名冠一方,但是到成都的人,都會驚詫成都女孩子不為人知的一面,邊走,邊拿著個兔子頭,邊啃……還吃不胖,成都一貫少有胖紙,也是怪是一樁!!!
和北方冠名方法不同,比方天津有個“泥人兒張”、北京的“爆肚馮”,那是把手藝放在名字前邊兒,而成都恰恰反過來,“張涼粉兒”、“賴湯圓兒”、“鐘水餃”、“老媽蹄花兒陳麻婆”,都說這川菜以麻辣為主,其實是誤解了成都的風味兒的多樣性,像這“賴湯圓兒”、“老媽蹄花兒”“珍珠丸子”、“龍抄手(你們那兒叫餛飩)”,就不是麻辣的嘛。
就是那麻辣的 ,也還有花樣,我在成都呆那么久,也常常發現有不知道的,前兩年,去洛帶,街邊小吃涼粉兒,你猜猜叫什么?叫“傷心涼粉兒”,我猜想為什么叫“傷心”呢?一嘗,眼淚就掉下來了,原來是辣得要死,辛辣,眼淚都掉下來了,不是傷心是什么?
就是那“賴湯圓兒”,也有些傳說,聽老人們講啊,才解放的時候,幾個解放軍上街去吃“賴湯圓兒”,軍人嘛,自然是能吃,一結賬,我的媽呀,怎么要了幾十個“袁大頭”,那時候, 一個“袁大頭”夠一家人的月耗了,怎么吃,也吃不了那么多銀子啊?主人家出來說道了,“你們吃的是人參湯圓,一塊銀元一個”? ……
后來據說是部隊給付了。
“賴湯圓兒”,甜食,那糯米面也是有講究的,別的地方我看也做湯圓兒,就是北方的元宵,面揉揉,包上餡兒,水里一煮,撈起來就行,要是這樣,“賴湯圓兒”也就不能成名了,餡兒是人家秘方,我不知道怎么做的,但是那糯米面兒,我就知道,唯一的秘訣是:反、復、揉。揉得那面都像籃球那么有彈性了,才能包上芝麻餡兒,否則口感會非常差,“賴湯圓兒”的特點很突出:不爛皮、不露餡、不渾湯,吃時不粘筷、不粘牙、不膩口、色滑潔白,皮粑綿糯。靠的就是那揉面的功夫。
好了,吃完這甜甜的小食,主人家端上一小碟泡菜給你,小菜入口,對比強烈,“好巴適哦——”
成都的小吃,讓你一個地方一個地方地去吃,一個月也吃不完:青石橋的肥腸粉兒、汪家拐二姐兔丁、提督西街夫妻肺片、雙流的老媽兔頭、光華村西南財大后門的小籠蒸牛肉、提督街的鐘水餃、大慈寺的珍珠圓子、西玉龍街的陳麻婆豆腐、華興正街盤飧市的鹵兔腿、洞子口張涼粉在文殊院對門還開了家分店,天天爆滿,經常得站在門口吃完……近年來內江的花生涼粉攻入成都,跑進春熙路IFS國際金融中心里的食街開店,在豌豆漿里加入花生漿,夾條嘗嘗:目瞪口呆!我有次專門傍晚坐了四十多分鐘公交車去吃,居然賣完了,店員牛牛地說,吃這個要早點來!媽的!
另外啊,補充一個事,千萬別忘了走的時候街邊的“佐記九味雞”連鎖店買一大包雞翅膀雞爪子,感覺一下什么叫“食之無肉,棄之有味”的極境。
你可以選擇幾個地方,一個,是武侯祠旁邊的“錦里”,一條街,古色古香,小吃手藝書畫,一應俱全;另一個,“寬巷子”、“窄巷子”,都是有名的小吃街。春熙路南口有個“龍抄手”,你逛春熙路,就餐的時候可以去那兒,不辣的東西也多。對了,還有個地方你得去去, 玉林西路69號,“龍蝦一絕 ”,店很小,不知道你會不會嫌棄,別吃那麻辣的,就要一個魚香的,我不說好不好,吃了你自己去想。
美食嘛,自然少不了火鍋,你上次說到“皇城老媽”,我勸你不要去,成都人都不會去吃,那是糊弄外地人的地方,貴,還不好吃,在成都,凡是裝潢漂亮的地方,味道一定打折,要有名的,還是去去“pa子火鍋”(那個pa字在字典里沒有,一個“火”加個“巴”,小兒麻痹的意思,念pa,老板是個pa子),分店成都好多家。近年來重慶火鍋大舉進入成都,又便宜又比成都火鍋好吃,在玉林中路27號有家“碼頭火鍋”,早點去占位子,晚了就得排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