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似乎很流行極簡,公眾號關于極簡的話題和文章數不勝數,因為我也喜歡簡約的生活方式,所以很多文章我都會不經意的點開看看。通過文章的描述以及照片可以看出,大致有這樣的兩類,精致的和節儉的。
我認同的極簡大概是精致這一類,也就是物質和精神方面都少而精,而不是節儉那一類,因為我覺得節儉的重點在物質方面節省和便宜。但不管哪一種,少是共同的特點。
比如,房子里寥寥無幾的家具,衣柜里屈指可數的幾件衣服,儲物柜里零重復的日用品,簡單的一日三餐等,這些都是極簡人士推崇的物質方面的極簡。精神方面,有的精簡愛好,有的精簡朋友圈,有的精簡社交。總之,以少為美。
我的極簡方式除了適當的追求少,還會在自己能力所及之處追求較好的。之所以說適當的少,是因為不能為了少而少,當然必需品也因人而異。有些可有可無的東西,對別人來說可能不可或缺,反之亦然。
極簡的好處不言而喻,當然只對于喜歡極簡的人,畢竟喜歡極繁的人也是有的。我喜歡極簡的原因,主要是為心靈減負。一切繁雜的東西都讓我感覺心靈在負重前行,因而無法保持平和,甚至有些煩躁。
我覺得極簡是一種習慣,因為我也不是向來就追求這種生活方式。以前我也覺得想要的總是那么多,物質上,擁有一個,又還想要另一個。精神上,想把一個存入腦袋,想把另一個揉進心里。總而言之,物質和精神上都讓人感覺非常不利索,不純粹。
至于為什么能養成喜歡極簡的習慣,我想原因也不會是單一的,大概跟年齡、心態和生活體驗都有關系。其中我感覺心態是最重要的因素,不會陷在物質堆積的泥潭里,更多的是想讓精神日益豐滿。生活體驗的影響也很明顯,崇尚簡單的生活,也一直是這么做的。
至于年齡的影響,我覺得因人而異,對于有些人而言,可能沒有關系,甚至是反的,對于我,影響也是比較大的。年齡增長,歲月也變得不悠長,舍棄生活的糟粕,留住人生的精華,才能讓剩下的路走得更輕松,走過的路更有質量。
有兩本書我很喜歡: 梭羅的《瓦爾登湖》和淑本華的《人生的智慧》。在我看來,他們的思想有異曲同工之處,生活需要的東西并不多,人生的追求可以簡單點,那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財富。梭羅說,人越是放棄一些東西,越是富有。對此,我非常贊同,也感觸頗深。我覺得越是極簡,我擁有的也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