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極簡主義的中心思想即放棄對物質的占有欲,所謂玩物喪志,人類大部分有意義的事情都普遍表現為精神世界的愉悅,而非對具體物質的占有。
關于收集自己的人生軌跡。有人喜歡收集自己用過的東西,例如課本、筆記,甚至是旅游門票、火車票、電話卡等等,這些東西只會越積越多,占用你的生活空間,也占用你的精力去收集整理。其實,人作為社會性動物,生存的意義即在于在群體中獲得的滿足感,或者一種無形的影響力,那么你的成功是靠周圍人對你的評價來定義的,而非單純自我的感受,也就是說,一個成功的人,靠周圍的人來記錄它的歷史,靠歷史學家來記錄他的傳記,而對于一個默默無聞的人,他所擁有的物質實體也都會隨著他的消逝而消失,或被變賣和轉移。當然,你也可以說我所擁有的東西只給我帶來快樂這就夠了,這就是我人生的意義,但是,這樣只輸入無輸出、對社會毫無價值的人生又與動物世界何異呢?你的存在僅僅只是生物學上繁衍的需要,擴大人類種群的需要,或者基因逐代進化(或僅僅為演化)的需要,而非人類精神與靈魂層面的意義。
關于收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好,愛好本身是精神層面的一種迷戀或仰慕,但人類愛屋及烏的天性把人引向與之相關的所有物質。例如你愛好藝術,會熱衷于收藏與藝術相關的實體作品,雕塑、繪畫、章幣、郵票、書籍等等,各類開發商會想盡辦法與藝術接壤,于是便可以登堂入室搖身一變,成為一種高雅藝術的載體,甚或用限量的方式制造一種稀缺資源。而等你花了一大筆錢、多年的時間,積累下滿滿一屋子的所謂藝術品時,你會發現,耗費的不只是你口袋里的錢,更是你多年的青春和時間。其實,藝術只要欣賞就好,而且現代網絡發達,公共博物館藝術館均常年開放,各種網絡藝術課堂也觸手可及,隨時可以感受藝術的熏陶,提升自身的審美境界,完全無需耗費大量精力去收集所謂的藝術品(對普通人而言很可能是贗品或低劣的粗制品)。
關于衣食住行。衣著不必追求艷麗時尚,質樸清爽就好,也不必追求過多,有適合時令季節的衣服就好。吃飯不必追求葷腥美味,營養健康就好,養生也許正在于食不必精、吃不必飽。住的房子不必太大,除下那些必要的生活工具,仍會有很大的空間供你飲食寢居和精神的騰挪。出去旅行,不必為了考慮各種不測滿載著各種零食、衣服、工具,現代化的生活環境,你想要的東西幾乎觸手可及,輕裝簡行,少一些負擔反倒會讓你的旅途更加快樂。
在我理解看來,生活中的極簡并非是東西越少越好。例如,某些人會參加所謂物品少于20件的挑戰賽,甚至10件,這樣的極簡我覺得反倒會帶來現實生活中的麻煩和不便。我覺得極簡的靈魂更在于去除生活中的繁瑣,因此一切給生活帶來便利的東西,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適當占有,并不違反極簡生活的原則。正如佛教所謂的與人方便,與己方便,不糾結于具體的瑣事,才能更為豁達,更為專注于自我修行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例如,在沒有洗衣機的時代,人類需要花費不少時間用于洗衣,而有了全自動洗衣機,一鍵搞定,省出了大量的時間可用于更有意義的事情。那洗衣機這件物品就是必要的,而不必精簡。也就是說生活中的物品以便利性、實用性為參考標準,對于任何東西,如果只是擺設,沒有實際的功用,那么寧可不用。一件物品如果沒有當下的用途而只在未來某個時間會用一下,那么也可以拋棄,因為當今時代物流發達,生產成本極低,未來需要時再買未嘗不可。另外,某些東西如果曾經用過,現今沒有用了,或者很少會再用到,也可以轉讓出去。
極簡生活的核心目的在于將時間和精力聚焦于你所真正要做的事情上。人生短短幾十年,時間是非常寶貴的,世界也五光十色,誘惑很多,特別是物質上的誘惑常常使人掉入各種物欲的陷阱。有時心血來潮對某個物質感興趣,買上一堆,蔥蘢幾年之后,會忽然有種悵然若失的感覺,留下的是無用的物質,耗費的卻是無盡的光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