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記得小學時,老師就告訴我們《紅樓夢》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應是我們每個人的必讀之書,然后她就讓我們買那種帶有彩繪圖畫的《紅樓夢》拼音版來閱讀,對于大多數人同學來說,都表示無聊至極,但所幸的是那時的我還是覺得挺有意思的,不過那時單純把它當成故事書來看,完全不理解其中的深刻含義,等到初中,自己可以全文閱讀后,卻也只是自顧自的為黛玉和寶玉的愛情所嘆惋而已,還曾經滿口唾罵寶玉是一“負心漢”“薄情郎”,為黛玉的死而黯然神傷,卻殊不知自己“初聽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了。
? 年少不識愁滋味,不諳世事,也沒什么知識,自然也就思想有些淺薄,理解不了其中的真正含義,后來可以領悟其中含義后,發現《紅樓夢》不僅僅只是愛情之篇,更多的是一個社會的縮影,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
? “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經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 ”一首《枉凝眉》唱盡了林黛玉與賈寶玉的愛情悲歌,一切皆不過一場水中月,鏡中花罷了!若說過去的我偏愛林黛玉,那是因為她為人清高孤傲,用寶玉的話就是:“嫻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這般美好的人兒,她的身上更多的是不屬于那個時代的烙印,她太過于自尊,何嘗不是一種自卑的表現,歷經喪母之痛后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也難怪在瀟湘館中夜夜垂淚了,而她更多表現的是與那個時代的格格不入,而這則與同是寄人籬下的薛寶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她滿腹才情,且做事面面俱到,舉止嫻雅,以至府里的丫鬟下人都喜歡她,這也就是她可以勝過黛玉,最終嫁給寶玉的原因,她代表的即是那個時代的大多數,是曹雪芹筆下的“理想人物”,但悲劇終也是悲劇,這兩位美人兒終是應了“玉帶林中掛 金簪雪里埋”的命運。
? 而不得不說的就是這場愛情悲劇中的寶玉,他出身在大觀園的溫室之中,卻絲毫沒有沾染大觀園的世俗之氣,他不慕功名,整日在內宅“廝混”,他說“男兒是泥做的骨肉,女兒是水做的骨肉”,這在那個時代可謂是驚世駭俗之言。他視黛玉為知己,也曾多次向其表露愛意,但終究抵不過封建大家庭的專制。他的出現其實也并不虛無,我覺得他更多的是帶給了那個時代希望,是那個封建專制社會下的一絲曙光!
? 最愛黛玉葬花時吟的一首詩:“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黛玉總是習慣性的多愁善感,花開花落讓她想到了自己的命運,然后開始慨嘆,有人覺得她似乎有些“矯情”,但我卻不認為如此,曹雪芹所勾畫的每一個細節都是為了更好的向我呈現黛玉這個人物,她此時的慨嘆何嘗不是她后來的命運?同時也是整個榮國府以至整個社會的命運。
? 曾經的富麗堂皇,曾經的驕奢淫逸,猶記得“劉姥姥進大觀園”的場景,但如今大幕落下,剩下的還有什么呢?就例如那個可以在賈府如魚得水的王熙鳳,最后的歸宿也不過是,合著一床草席歸入一抔黃土。
? 大觀園的故事在濃墨重彩中開場,在無限感傷中落幕,黛玉和寶玉其實都不屬于這里,所以他們去了屬于他們的地方,她終究用一生的眼淚還了他的恩情,而他也應悟透了這一世人間悲歡,也不惘曾有一場“木石前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