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三)
許多人的一生,并不知道為什么而活?只是一味地踩著別人的腳印,渾渾噩噩的度過一生。“別人都這樣的,他們都是這么做的。”既無所求,也無痛苦與掙扎。對于七八十年代的大多數人來說,生娃,帶娃,養老,便是他們的一生。當然,老母親,老頭兒也不例外。
老母親的這一生,總共生了六個孩子。前五個全是男孩,最后一個是女兒。這都說,物以稀為貴。老頭兒對小女兒是最為寵愛有加的,在那樣一個重男親女如此嚴重的年代里,這樣愛的體現也確實稍顯不同。也多少讓人無法理解,不敢相信。
這六個孩子,全都是在六年之內,依次生下的。老母親因為什么都不會做,她也不想做,老頭兒也看不慣讓她來照顧孩子。因此,孩子一生下來,除了喂一口奶。孩子的其余雜事,全都由老頭兒來承包了。對于這幾個孩子而言,老母親沒有什么歷代文人詩詞所稱贊的那種博大無私的愛,如果不把出生那一次的痛算上的話。五個兒子,老頭兒和老母親都是以冷漠相待,從出生開始,他們嫌幾個孩子太過哭鬧,因為沒有足夠的吃的,孩子餓了,怎么能不哭呢?稍大一點之后,又因為孩子們的調皮不聽話,氣惱,動手打罵。倒是一直從小女兒出生,特別是老頭兒,臉上的笑容明顯增加了許多。直到后來幾個孩子都相繼成家,老頭兒最擔心,最親近的,還是小女兒。誰也不明白到底是為什么,但事實就如此。任何一個外人,在見過這兩位父母親之后,都難免忍不住要悄悄問上一句:哎!這是你的親生父母嗎?不過,發問的人并不多。因為,有誰敢去指責作為父母的過錯呢,他們能有過錯嗎?誰都清楚:身為父母,不管做什么都是正確的,如果真的稍微犯了一點“小小的”錯誤,那也是可以原諒的。從前是,現在是,不知以后又會是怎樣?
一個人的將來有成就與否,確實和家庭的培養教育有很大的關系,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決定性的因素。在一個沒有溫暖,沒有愛的家庭里,孩子能夠健康快樂成長的,幾乎屈指可數。可如果沒有,那就只能靠上天,賜予一兩個“仲詠”。但很顯然,他們的這個家族,是被上天拋棄,忽略遺棄的。這也很正常,哪兒來那么多天才,只是出現一兩個供人們張大嘴巴驚訝,給窮苦人家帶來一些慰藉,不再整日抱怨命運不公罷了!六個孩子,沒有一個是有出息,十分能干的。五個兒子都本本分分,既不偷也不搶,做著平凡甚至于卑微的工作,勉強維持著生計。其實這樣的一種生活態度,這樣的一種人生狀態,這樣一種墨守成規又何嘗不是一種出息呢?畢竟,這個社會上,總是需要每個人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才能夠使整個世界繽紛多彩。只要不抱怨,自己享受當前的生活,那別人又有什么資格去批評的呢?
兩個兒子在外地打工,做工地,賺點力氣錢。另外兩個,一個在城里小區當保安,另一個在倉庫,負責倉庫的安全。三十幾歲,就開始混日子,拿著一點微薄的工資,養活一家人。對于他們兄弟倆,誰都沒有權利去批評他們,這樣的人生、生活,都是他們自己選擇的。老三還好一點,對于自己的現狀沒有什么怨言,不整天給別人訴苦,也不時時長吁短嘆的。可老四就有些讓人惱火,甚至是令人厭煩。他在倉庫里的活計清閑無比,每天就四處轉轉,夜晚注意注意防火和防盜就可以了。并且,廠里的老板還十分體貼的為他配了一只藏獒養在身邊,這倒對他的工作幫助不少,還能有個伴兒,說說話。可當一回到家里,遇到熟悉的人,他就要開始抱怨嘆息。
“哎呀~,我這輩子,就只能這樣過了~。”
聽者回應的都是同一類的話,“你這個工作,它主要是沒有風險嘛,那么輕松,又不需要你操心,而且啊,還給你把五險一金買著呢!這多好啊!”
他也非常贊同的點點頭,這也是實話哈!可這寬慰的話并不能起太大的作用,繼而,他又會開始抱怨起家里各項開支太多,家里的女人不會計劃,花錢大手大腳,孩子的學費太貴,如此等等。慢慢地,除了和他“志同道合”的一群人人,倒還是依舊能夠和他聊到一塊兒以外,其他稍微有點追求的人,對生活充滿希望和幻想的人,他們都不會主動和他搭話。如果不得不聽到他愁容滿面的哀怨,就會僅僅對他打個招呼,這是基本禮節嘛,然后對他的話回復一個,“哦”,匆匆借故離開。留下他在原地,扯著嗓子依舊嘆息個不停,唉~,唉~,一聲接著一聲。
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如此美好,充滿能量與光亮,誰愿意聽和靠近這些負能量,罪惡感滿滿的話語啊!其實最討厭的,也是這種人。整日抬頭罵天,低頭嘆息,卻又總是不愿付出,不想出力,不愿改變。不知怎的,這類人,在他們身上有一股神奇的魔力,和他們長久的接觸之后,這種氣場,這種氛圍,它會粘連上你,改變你,感染你,將最黑暗,最絕望的認知思想占據包裹著一個人的全身。最終讓其沉淪毀滅,自甘墮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話并不是沒有道理,而那些能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人,讓我們來扳起手指好好數數,又能有幾個呢?有些人吶,就是喜歡拿一些小概率的事情說事兒,死揪著不放,常常還和人爭論一番,往往弄得個面紅耳赤。殊不知自己的這一生啊,也將成為那大多數中的一個。然而其實他們當中的許多人,都知道自己這輩子就這樣了,因而才會如此熱衷于這等無意義的雜事,畢竟他們的人生根本就沒有太多有意義的存在,徒添一兩個,又有何妨呢!
前四個兒子全都分散在全國各地,因為只有在外,才能有更多的賺錢機會,呆在農村,你就只能和泥土農具打交道,并且每天還得看天吃飯。又因舍不得自己的子女,他們都將自己的孩子帶在身邊,一家人擠在一間出租小屋里。他們長年在那座城市打拼、生活,可這個城市,卻一點也不接納他們,他們也不真正屬于那個地方。其實他們當中,倒不是沒有人不曾想過:將孩子放在農村家里,讓自己的父母幫忙照看。然而,稍微想想就知道:既然自己的父母對他們自己的孩子都不聞不問,那對自己的孫子孫女又能好到哪里去呢?不過,眾多的家庭里,許多的父母都是“隔輩親”,他們對自己的子女惡語相向,不疼不愛,不管不顧。可是一旦有了孫子孫女,那簡直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對自己孩子的孩子溺愛有加,百般順從。但是,很遺憾,這兩個老人不是。
當年,老二就曾試過,在自己的女兒兩三歲時,將她放在家里,自己和妻子在外地打工掙錢。幾個月后回到家中,女兒又臟又瘦。原來這老兩口,并不樂意花時間在這孩子身上。衣服從來不給孩子換洗,只隨孩子自己,想換就換,換下來就自己拿去洗。飯做好了,也不叫上孩子,等她自己餓了,再去找吃的。其實就算爺爺婆婆疼愛,能夠悉心照顧,這些孩子也同樣可憐,讓人心痛。中國的留守兒童所占的比例可不容小覷,這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相當棘手的問題。家境貧困,父母沒有辦法,只能外出務工。如果家里爺爺奶奶能夠疼愛,至少在物質,吃穿用度上不用發愁,人們也就不會那么擔心。畢竟,大多數的人,看一個現象,對待一個問題,都只會停留在一個表層。因為人們都是用眼睛去看,然而這個世間的種種,往往那些真正重要的東西,都是要用心才能看得清的。所以,那些生活在上層社會的孩子們,父母能夠給足他們金錢,讓他們隨意揮霍。他們不會為了吃飯,餓肚子,穿不暖,疾病等等原始問題所困擾。他們出生高貴,過著許多成年人都艷羨的生活。在物質的世界中沉淪,徘徊。表面上他們開開心心,無憂無慮,放浪自由。可實際卻是,越鬧騰,越恐慌,越寂寞。也就從來不會有任何的人,會激昂憤懣的將這些孩子們稱為:留守兒童!反而會一臉不屑,充滿鄙夷的啐上一口,呸!紈绔子弟!富家弟子!敗家子!
自從有了這樣的一個前車之鑒后,就完全沒有誰再有這樣的打算了。但總算還有兒女離老兩口比較近,就在他們身邊的。小兒子就和兩個老年人住在一起,住在那個幾十年前搭建的平房里。他還算有點想法,去學會了開車,考了駕照,剛開始,四處借錢,買了一個小貨車,用來給別人拉貨。后來,慢慢地,就開始換較大的貨車。哦,對了,還有小女兒。這個小女兒呢,則嫁在離家不遠的一戶人家,往往幾分鐘就能回到家中。當時兩人認識時,村里還有人條理清晰的梳理,推斷出來,這兩家人算起來還是親戚呢!不清楚為什么,他們很是愿意花時間在這些親屬關系上。隔著大老遠的人,只要是姓氏有些關聯,他們都能夠經過層層推斷梳理,將兩家人,兩個人的關系,準確不誤的給推敲出來。整日和田地泥土,稻田蔬菜接觸,再不動動這個已經稍顯遲鈍的腦袋,恐怕不久就會變成一個榆木腦瓜勒!這農村里的關系復雜,一直追溯到太祖父那一輩了。根據老頭兒翻閱家譜和自己的一推算,這自己女兒的太祖父和這個男人的太祖父是兄弟。他拍手叫好,這可是親上加親吶!
小女兒嫁的這個男人,據鄉里人說,是一個混社會的地痞流氓。整天做著一些見不得光的事,小女兒則在家里閑著。看來,這果然是親戚呢,思想行為都是那么相近相似。關于小女兒丈夫的事,兩個老人在結婚之前是完全不知道的。很長時間里,他們都沉浸在雙方有親屬關系這一事實的喜悅上,還常常拉著女婿,給他講述一些他知道的兩家人的奇聞趣事。婚后許久,才聽到一些別人的只言片語,但已是無可奈何。同樣,他們似乎也滿不在乎。
都說,同性相吸。婚姻也是一樣。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你就會遇到一個怎樣的另一半。小女兒對丈夫的底細一清二楚,可依舊是義無反顧的嫁給他。雖然在外,他對別人兇神惡煞,但在老頭兒面前,還是一聲一聲的“爸!”叫著,一臉的孝順模樣。
這人吶,很是奇怪。沒有無緣無故的愛由心里滋生,有著利益的驅使,才能使一個人動力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