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最近在得到上聽了一本書叫《利他之心》,作者是戴維·斯隆·威爾遜,作者從演化論的角度出發,為我們闡釋了:在達爾文的進化模式下,生物體身上的利他特征是怎么保留下來的,以及在利他主義的演化過程中,是什么讓人類和動物變得不一樣的。他還從演化論的角度,提醒人們要進一步思考人類利他主義的發展問題。
? ? ? 雖然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說的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這樣的進化模式下,生物是不應該存在“利他”這種特征的,但是從演化論的角度來說,自然選擇不只針對個體,還可以是全族。利他特征之所以能保留下來就是因為在群體之間,利他勝過了自私。而讓人類和動物變得不一樣的原因,要得益于人類演化過程中社會和文化的影響,尤其是規則的制定,讓人類有效地限制了群體內和群體間的惡性競。
一、在達爾文的進化模式下,“利他”這種特征是怎么保留下來的
作者用他和心理學家艾略特·索博共同提出“多層選擇理論”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回答。他認為,在自私和利他這兩個特征上,生物的演化方向是這樣的:在群體之內,自私勝過了利他。但在群體之間,利他勝過了自私。
雖然自私能讓個人獲益,但是利他可以讓整個族群獲益,這樣一來,族群中的利他者越多,這個族群的整體生存和繁衍能力也就越強,在這個族群里的利他者也能夠得到更好的生存和繁衍,于是利他特征得以保存。而且可以看到,比起自私的人所得到的小小利益,利他的人為整個群體帶來的利益更大。
【案例】有兩種對雌性水黽有不同侵略性的雄性水黽,一種雄性水黽會不顧雌性水黽的意愿,試圖和每一只雌性水黽交配,還會和雌性水黽爭奪食物,阻止雌性水黽進食,我們叫它“自私的雄性水黽”。另一種是只在雌性水黽同意的情況下才會和它交配,而且不會跟雌性水黽搶食物的“利他的雄性水黽”。
在實驗室中,研究者將這些水黽進行分組,每一個組里分別有6只雄性和6只雌性。有的組里的雄性水黽全部都是自私的,有的組里的雄性全部都是利他的,還有的組里自私和利他的雄性水黽相互參雜在一起,但是這兩種類型的數量并不一樣。
結果發現,在參雜組里,自私雄性水黽的交配概率始終比利他雄性水黽的交配概率要高。這就是作者所說的,在群體之內,自私勝過了利他。但是在只有利他雄性水黽的組里,雌性產卵的數量更多,甚至達到了只有自私的雄性水黽組里,那些雌性產卵數量的兩倍。所以說,在群體之間,利他勝過了自私。
接著,研究人員進一步改進了這個實驗,讓不同組中的水黽能夠互相遷移。結果發現,那些來到只有自私雄性水黽組中的雌性水黽,會很快就離開。最終,大多數的雌性水黽會聚集在利他的雄性水黽周圍。可以看出,利他者要比自私者更受歡迎,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利他者在社會中的生存和繁衍力。
二、在利他主義的演化過程中,為什么人類和動物變得不一樣
在動物世界里,就算是合作者,一旦牽扯到爭奪配偶和資源,合作就不復存在了,甚至還會大打出手。可以說,群體內的惡性競爭,在它們的演化過程中起到的作用非常重要。
相比起動物世界,人類世界的演化受到了文化和社會的影響,由此而產生的規則讓人類有效地避免了群體內和群體間的惡性競爭,讓良性的群體內和群體間選擇成為演化的主要動力。也正因為這些規則,人類隨著社會環境中利他性的變高而變的更具有利他性。
【案例】美國賓漢姆頓市的學校區,為他們市里的問題高中生制定了一個教育項目。這個教育項目為了保證每個學生、每個群體的付出都能得到公平且合理的回報,不會被內部掠奪或者受到外界的干擾而制定了一套規則,還給他們提供了一個高度利他性的社會環境。這些都是這些孩子以前所沒有的。
結果發現,在有效限制了內部掠奪和外界干擾之后,這些學生的成績都提高了不少。不僅是這樣,隨著環境中的利他性變高,學生們不再像以前那樣只能感受到競爭,他們也比以前更愿意幫助別人,為集體做貢獻了。可見,人類會隨著環境的改變而改變自己的行為,當環境中的利他性高的時候,人類也會變得更具有利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