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學習的小理論是“慢性焦慮”。
談到焦慮,似乎已經成了時代病,但有些人確實相比較大部分人更容易感到焦慮。
什么是慢性憂慮?
慢性憂慮描述了一種憂慮持續存在的模式,是一種主觀上的感受:一個人總是處于憂慮的模式中,以至于覺得自己就是個慢性憂慮者——一個不斷地憂慮、并且為各種各樣的事情擔憂的人。
慢性焦慮者有哪些特征呢?
1.容易出現在災難化的想法,當遇到問題時,總是把事情往最壞的方向想。譬如,某人遲到幾分鐘沒出現,就容易想到或許出了車禍等
2.較高的焦慮敏感度,身體很容易出現焦慮反應。
3. 更多的反芻思考,一天中10%的時間,帶著負面的態度去思考過去已經發生的事,反復回憶負面情景。
父母的教養方式不當和長期的壓力都很容易造成慢性焦慮的風險因素。
慢性焦慮造成一些常見的影響,譬如習慣性回避和自我情緒管理能力下降,這些常常會影響一個人正常的生活。
當你發現自己有以上慢性焦慮的特點,應該怎樣調節?當然這是有方法的。
1放松練習,平緩呼吸練習,身體的放松時首要而關鍵的。
2.理性的分析“焦慮”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積極解決問題,用行動代替焦慮性思考。一旦行動起來,焦慮就減少了一半。
3.憂慮的時候,盡量持接納的心態,并列出焦慮清單,并留出憂慮時段,而非整個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