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9.27日 星期三 天氣陰
9月27日清晨音頻
各位同學,大家早上好,今天是我們100天精華內容領讀營的第42個學習日。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小理論,叫做“慢性焦慮”
你是否時常覺得:
自己好像是一個特別容易感到擔憂的人,每天都在為各種各樣的事情憂慮。
明明沒有多胖,但總把“如果能再瘦10斤,我一定會過得更幸福”掛在嘴邊;
不結婚怕以后沒有合適的對象,結了婚又怕以后有更合適的;
時時刻刻都在感受“同輩壓力”,總擔心明天就會發生財務危機;
晚上一躺上床,就總覺得又做錯了什么事:如果我沒有xxx,會不會更好?
自己總覺得糟糕的事情有可能會發生。這種感受長久地伴隨著你,雖然你有時并不喜歡這種感受,但是你又感到無法擺脫。
雖然說焦慮已經被稱作是時代病,但總有一些人,要比別人更容易“擔心不好的事情發生”。也因此,他們永遠無法過好當下的生活。如果你在平時也有過類似的心情,覺得自己總是有各種各樣不同的擔憂,那么你可能是個“慢性/長期憂慮者”
什么是慢性憂慮?
慢性憂慮描述了一種憂慮持續存在的模式。它并不是一個診斷學上的術語,而只是一種主觀上的感受:一個人總是處于憂慮的模式中,以至于覺得自己就是個慢性憂慮者——一個不斷地憂慮、并且為各種各樣的事情擔憂的人。
慢性憂慮者有哪些特征?
1. 容易出現災難化的想法
慢性憂慮者容易在遭遇到問題時,把情況往最壞的地方考慮。比如,有的慢性憂慮者發現男友遲到15分鐘后,就會擔心是不是對方出了車禍。同時,慢性憂慮者對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自信,他們認為一旦最壞的情況出現了,他們也沒有辦法去應對,只能憂慮下去。
2. 較高的焦慮敏感度
慢性憂慮的人,會有較高的焦慮敏感度。焦慮敏感指的是對身心焦慮反應的敏感,如手心出汗、心跳加速、頭暈等等,它是“對恐懼的恐懼”。
在一些場景下,人們產生焦慮反應是正常的,比如第一次約會、重要的考試等等,而絕大多數人也會感到焦慮并不好受。但是,低焦慮敏感的人會把焦慮反應看作是暫時的、無害的,比如約會前心跳加速,低焦慮敏感的人告訴自己,這意味著自己很興奮。
而高焦慮敏感的人會災難化自己的焦慮反應。他們預感這些反應會惡化,直到自己無法承受。比如,高焦慮敏感的人在自己因為焦慮感而頭暈時,會覺得自己可能要昏倒了;或者在自己因為演講而心跳加速時,覺得自己可能會突發心臟病。這種想法反過來加重了憂慮。對焦慮感本身的焦慮、對恐懼感本身的恐懼,也是驚恐發作的重要誘因。
3. 更多的反芻思考
有些慢性憂慮者表示,自己一天中10%的時間在進行反芻思考,即帶著負面的態度去思考過去已經發生的事。
比如,如果給他們觀看會引起不適的電影畫面,慢性憂慮者會在接下來三天中都忍不住地不斷回想當時的畫面。而且,他們會比不憂慮的人更多地關注在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上;同時,由于過分地關注自己過去的錯誤,使得慢性憂慮者在犯錯后,會在之后接二連三地犯錯。
成為慢性憂慮者的風險因素
A父母教養方式不當
童年經歷也會對人們的憂慮傾向造成影響。比如,慢性憂慮者的父母可能表現出對世界過分謹慎的態度。他們的父母比一般人更容易害怕和擔憂。他們會過分關注子女一些潛在的危險,比如會說:“不要總是盯著電視,眼睛出問題了怎么辦?”父母越是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害怕的態度,孩子會在成長過程中習得這個特點,傾向于過分地憂慮安全問題。
此外,父母可能設置了過高的標準。如果父母過于嚴格,子女就會擔憂自己是不是會被父母接納,是不是足夠好。在成長過程中,他們會感到缺乏安全感,會依賴于一個特定的人或一個讓他們安全的地方,而當他們在那些可能“丟臉”的公共場合或者社交場所,就會努力約束自己的言行。他們把父母的價值觀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觀,變得非常追求完美,并擔心被他人排斥。
B長期的壓力
如果壓力在一段時間內積累不減,比如持續幾個月或幾年,壓力就會累積下來。長期的壓力可能會影響到神經系統,使得人們情緒不穩、或者出現廣泛性焦慮。長期壓力可能是很多年沒有解決的心理問題引起,也有可能是一段時間里你同時經歷了很多生活事件。有時壞事會接連發生,它們單個并不可怕,但是集中在一起卻會讓人覺得很疲憊和憂慮。
慢性憂慮會造成哪些影響?
1. 習慣性回避
當人們憂慮某種場景或者事物具有潛在的威脅時,我們會采取回避的方式進行自我保護。而由于慢性憂慮者總是有不安全感,Ta會持久地進行回避,從而養成了回避的習慣,使得回避行為從一種自我保護成為一種自我設限。它會影響慢性憂慮者生活的許多方面,限制他們的選擇以及表現。
比如,A由于害怕自己因為魯莽地嘗試新事物而犯錯,于是在工作時,他不敢主動要求接下新項目,失去了展現自己的機會;而在感情中,他也不敢去對暗戀的對象表達愛意;在社交場合上,他怕自己說錯話會得罪他人,于是不得不壓抑自己的情感。
2. 情緒管理能力下降
一些慢性憂慮者會將憂慮作為一種防御手段,來壓抑讓自己不舒服的念頭和情緒:當他們感受到憂慮時,他們就不會去感受到那些他們想避開的情緒(J. Oathes, 2006)。也就是說,很多時候當我們感到焦慮時,我們其實是逃避了更深層的、更恐怖的情緒,也許是害怕,也許是孤獨,也許是無能為力。焦慮是一種情緒界的萬能貨幣,任何情緒都可被換成焦慮被我們所體驗到。
而這種不健康的情緒管理模式會降低慢性憂慮者對情緒的辨識度,也就無法很好地應對被壓抑的情緒。
當你處于慢性憂慮中,該怎么辦:
1. 放松練習:平緩呼吸練習
“在任何克服焦慮……的計劃中,放松是最基本的。”研究發現深度放松可以防止壓力累積、減少廣泛性焦慮。如果每天能定期做20~30分鐘的深度放松練習,經過幾周后,在日常生活中也會感覺更輕松。今天我們介紹平緩呼吸練習,它所需時間較短,一次只需要3-5分鐘,在工作、學習場合也可以進行。
平緩呼吸練習過程:
● 通過鼻腔慢而深的吸氣到肺的最底部,同時慢慢從1數到5。在過程中,盡所能地把空氣呼吸到身體最深處。也可以把手放在腹部,當你吸氣的時候,應當感受到腹部膨脹。
● 暫停,屏住呼吸,腦海中慢慢地從1數到5。
● 通過鼻腔或者口腔,慢慢地呼氣,從1數到5(如果需要更多時間,就數更久),確定氣體完全呼出。
● 如果已經完全呼出氣體,用正常的呼吸方式呼吸兩次,隨后重復上述步驟。
在剛開始時,可能你會覺得深呼吸比較困難,但多次練習后會得到改善。如果過程中感到頭暈,可以先停止30秒后再進行。
每天進行呼吸練習5分鐘,至少持續2周。如果可以,選擇一個固定的時間段進行,使得這種呼吸方式變成習慣,這樣在之后遭遇到讓你憂慮感大幅上升的情境時,可以迅速使用這個練習。
2. 挑戰對憂慮的積極想法,區分問題類型
首先,慢性憂慮者需要明白,“憂慮”與“解決問題”是兩個不同的行為。如果單純地進行憂慮,只會讓人們困在自己的情緒中,而問題和威脅依然存在;但“解決問題”則包括對情境的評估、制定詳細可行的計劃、以及將計劃付諸實施,這才是一個實際消除問題的過程。
在解決問題之前,首先要區分自己的憂慮的到底是“可以解決的問題”還是“不可以解決的問題”。你可以先采用呼吸的方法,讓自己放松下來,然后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 你擔心的問題是實際存在的嗎,還是只是源于你“如果發生了……那么我該怎么辦(what...if)”的設想?
● 如果只是設想,那么多大幾率它會發生?它會以何種方式發生?這種方式現實嗎?
● 如果它會發生,我可以做什么來降低它的后果?還是我對此無能為力?
“可解決的問題”是那些你能立刻做出行動計劃的問題。比如,如果你擔心自己到月末沒有足夠的錢生活,那么你可以立刻做出預算;而“無法解決的問題”則是沒有即刻相對應的解決方案的,比如“有天我得了癌癥怎么辦?”
如果你發現這個問題可解決,那么你立刻可以頭腦風暴出相應的計劃。計劃不用完美,而是要關注它的可行性。一旦你有了可行的計劃,憂慮感就能減輕。而對于無法控制的憂慮,你可以試著從上面轉移注意力,以下是一種應對無法控制的憂慮的想法:
3. 給自己留一個“憂慮時段”
在擔憂的時候,不要粗暴地對自己說“停下!不要去想了!”,而是把憂慮的念頭寫下來,成為一個“憂慮清單”。在寫的時候,不要去評判你的念頭(“這么想太傻了!”),只是單純地記錄,并告訴自己:先不忙著憂慮,自己之后會回去看這個單子的。這個做法的好處是它打斷了你沉浸在憂慮思考中的做法,并且不是通過壓抑的方式,而是進行適當的表達。
隨后,你可以選擇固定一個時間段來瀏覽自己的憂慮清單,并且在這段時間里盡情地憂慮。需要注意的是,“憂慮時段”不能太晚,否則焦慮感可能會影響睡眠。
調整慢性憂慮是個漫長的過程,也需要通過多種途徑進行。除了上述的幾個方法外,也要注重日常的自我關懷,如平時的鍛煉,或者需要進行低應激、低焦慮的飲食結構。
今日電影推薦:《菊次郎的夏天》北野武 豆瓣評分8.7
9月27日讀書心得:
寫在前面:
(《棋王》是阿城的處女作。小說一發表,便震驚文壇,先后獲1984年福建《中篇小說選刊》評選優秀作品獎和第三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小說發表后,王蒙撰文高度贊賞了這篇小說,指出這是在那個特殊的時代“對人的智慧、注意力、精力和潛力的一種禮贊”對于這部小說的藝術性和語言方面,王蒙的評價是:美不勝收——口語化而不流俗,古典美而不迂腐,民族化而不過“土”。)
故事簡介:故事發生在文革時期,主人公“我”申請下鄉成功,在上火車坐下的時候遇到一個棋呆子王一生,在眾人皆因離別而傷感的時候棋呆子卻邀請“我”下象棋,“我”無聊事故而與其下棋。棋沒下多久“我”便放棄認為此時下棋不合時宜,王一生則沒有辦法只得軟下身子去。在旅途中的王一生不是下棋就是求著“我”講故事,而“我”和他就在這之中熟識。下車之后兩人被分在不同的農場。在不久之后,王一生過來尋找對手,“我”介紹了隊里的高手腳卵給他。腳卵和王一生廝殺了半夜卻沒有贏王一生一盤棋,因此對王一生產生了敬佩之情。他勸王一生參加運動會去會會縣里的高手,王一生欣然同意。可是等王一生去報名的時候,卻因為經常請假四處斗棋而被知青領導取消了參賽資格。腳卵通過關系讓王一生可以參賽,王一生卻不想欠別人人情拒絕了,運動會結束之后,王一生邀請前三名與之比賽。眾人相與湊熱鬧,最后九個人同時對戰王一生,王一生經過一番苦斗之后勝了其中八位。第九位棋手希望王一生給他老人家一個面子和棋,不要使他顏面盡失,王一生無奈同意了。棋局結束之后眾人攙扶著王一生回到了休息的地方。
作品藝術性方面:
對于筆記體小說與世俗小說的傳承
王一生的人物氣質與個性很容易讓人想到阮籍之類的文人,王一生放棄比賽意味著對世俗社會的摒棄,與竹林七賢的歸隱類似。(《世說新語》)
看《棋王》時有一種看看武俠小說的感覺,言語雖是現代的,卻透著一股文化的勁道,多次下棋尤其是最后的博弈,更像是俠客之間的生死對決。
蒲松齡《聊齋志異》《棋鬼》一篇中寫一書生嗜棋氣死老父,早入地府,本有機會投胎做人,卻又因棋延期,結果永世不得超生。文末言:“見弈遂忘其死;及其死也,見弈又忘其生。非其所欲有甚千生者哉?”將書生愛棋寫的入木三分。
一部長篇小說的寫作需要一種總體的構思:一個提綱的確定,人物之間的關系,人物之間行為的變化。阿城的舉動獨辟蹊徑。事實上,他處在中國傳統小說起源的直線上——口頭。在阿城當作家以前,他一直畫畫,隨后受到喜歡聽他講故事的朋友的催促,他本人說,想到作者的權利會使他冬天買到白菜,于是決定寫作。他那說書人的才能來源于當知青的閱歷:他向農民和他的伙伴們講書中的故事,讓他們得到消遣,那些書他在父母的書齋中讀過,有的是從舊書攤讀到。然后,阿城返城,又從口頭轉到了筆頭,就像中國傳統文人轉述街道里巷的故事,并記錄在話本中一樣。這就解釋了為什么作品和故事的構思在他的第一篇小說《棋王》中極為簡明扼要:一個青年作家困難重重,首先尋求他的生活保障,然后尋求活下去的新理由:弈棋。
阿城的作品總構思總是想通的:敘述者按照年代先后講述故事。
《棋王》的創作是下鄉這一偶然事件的成果。阿城獲得了某種人生經驗,他的朋友們促使他回北京后重新謄抄,他根本沒有期待引起轟動,因為他說:我寫過的東西與眼下人們可以讀到的東西截然不同。而正是這種新穎給阿城帶來了成功。
阿城的《棋王》其實是一部“世俗”小說。他一直想像汪曾祺的《受戒》那般,傳遞出一股屬于自己的“世俗之音”,為大家開一只“世俗之眼”,平實之眼。棋王寫的主要是平凡生活中的傳奇故事,而不是象棋本身。傳奇故事特有生活氣息,有點像是評書演義,特接地氣。
他在《閑話閑說》中寫道:《棋王》從八四年發表后,有些反響。但都于我的感覺不夠契膩,就在我發表過的小說回返了一些“世俗”的樣貌,因為沒有“工農兵”氣,大家覺得新,于是覺得好,我在一開始的時候說過了,中國從近代開始,“新”的意思等于“好”,其實可能是舊味重聞,久違了才誤會了。
從世俗小說的樣貌來說,比如棋王里有“英雄傳奇”,“現實演義”,“言情”因為較隱晦,評家們對世俗不熟悉,所以至今也還沒解讀出來。
棋王的語言樣貌無非是“話本”的變奏,細節過程與轉接暗取《老殘游記》和《儒林外史》,意向取《史記》和張岱的一些筆記吧。
第一人稱的使用
阿城用第一人稱說話。讀者碰到一個自稱“我”的敘述者,面對著他生活的外部世界。“我”在各種情況下遇到一個奇特的人物:棋呆子。
第一人稱的運用使阿城的最初幾篇作品具有一種文獻價值感,生活閱歷深深地吸引了讀者。可是這并不是簡單的報道。它們表明了一個人(敘述者)面對生活及其興衰的態度。阿城筆下的人物的冷峻,嚴肅,道義被自稱“我”的敘述者所注意觀察,使廣大中國讀者激動不已。
阿城巧妙地選擇了第一人稱敘事情境,即“我”是故事中的一個次要人物,也是整個故事的 “目擊者”或“聚焦點”,但“我”的視野可以更靈活、寬廣,可以談論故事中各種各樣的人物,能夠與主人公直接交流。
“我”和主人公王一生由萍水相逢到成為親密朋友,由陌生到熟悉,王一生的言行舉止、人生態度都是通過”我”對他認識的不斷深入而逐漸展現出來的。當然“我”看不到王一生的內心活動,只能以我的所見所聞所感帶領讀者逐步走進王一生的內心世界。
我與王一生是認識與被認識的關系,也是一種常態人物與異態人物的對照關系。“我”是一個凡人,有著平常人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父母在動亂中被打死,孤身一人,為了生計到農村插隊,在火車站看到千萬人話別的場面,”我”的內心是凄涼的,這是凡人之情。
而王一生的妹妹趕來送他,王一生卻躲在車廂里下棋,在王一生看來,“去的是有飯吃的地方,”沒必要哭哭啼啼的,這是異人之情。《莊子》中有:“莊子妻死,惠施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王一生頗有莊子的人生境界。
“我”和王一生雖都有饑餓經歷,但對吃的理解上仍有分歧。”我”不太愿提及過去的饑餓經歷,尤其是細節,覺得這些事情總在腐蝕“我”,總好像是在嘲笑“我”的理想,“人吃飯,不但是肚子的需要,而且是一種精神需要。不知道下一頓在什么地方,人就特別想到吃,而且,餓得快。”
可王一生直言指出:“那是饞,饞是你們這些人的特點。”其實所謂饞的問題,不過是一種欲望的問題。
就如下文在插隊的農場里,雖然吃飽了,但“我”對生活并不滿意,沒有油、沒有書和電影,“隱隱有一種欲在心里,說不清楚,但我大致覺出是關于活著的什么東西。”
而王一生認為“人要知足,頓頓飽就是福”,滿足基準線上的東西就可以了。文中著重描寫了王一生的吃相:“吃得很快,喉節一縮一縮的,臉上繃滿了筋。常常突然停下來,很小心地將嘴邊或下巴上的飯粒兒和湯水油花兒用整個兒食指抹進嘴里。若飯粒兒落在衣服上,就馬上一按,拈進嘴里。若一個沒按住,飯粒兒由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刻雙腳不再移動,轉了上身找,吃完以后,他把兩只筷子吮凈,拿水把飯盒沖滿,先將上面一層油花吸凈,然后就帶著安全到達彼岸的神色小口小口的呷,他對吃是虔誠的,而且很精細。有時你會可憐那些飯被他吃得一個渣兒都不剩,真有點兒慘無人道。”
這里沒有絲毫的諷刺,用王一生的話說:“我主要是對吃要求得比較實在,只要有飯吃,滿足基本物質需要,就已知足了。”老子曾說:“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可見王一生對吃道的態度與老莊精神是一脈相承的;
第三種對照是對棋的認識,“我”不太會下棋,而王一生則是十足的棋呆子,一看到有能下棋的對手,眼睛就放光,一旦鉆到棋中去,外界的紛擾都能拋開。尤其在車輪大戰,力戰九雄時,“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瞪眼看著我們,雙手支在膝上,鐵鑄一個細樹椿,似無所見,似無所聞。高高的一盞電燈,暗暗地照在他臉上,眼睛深陷進去,黑黑的似俯視大千世界,茫茫宇宙。”王一生如癡如醉,堅韌沉著,用自己的整個生命都貫注在千變萬化的棋的世界中。連最后與王一生和棋的老者都得出了“中華棋道,畢竟不頹”的結論。
作者正是借下棋之道頌揚傳統文化,道禪哲學。阿城認為文化涵蓋著社會,文化制約著人類,在作品創作出、也尋找到了以莊禪為代表的道家哲學。全文以“我”為敘述者來反觀王一生的人道、食道、棋道,它們皆在“道”上達到統一,共同構成了他對人生的態度。他追求心靈的清凈和精神的自由。當時正是政治紛亂,經濟蕭條,人們生活困頓,連基本的存在需要都不能滿足。暫且不論王一生的思想消極與否,其所思和所為客觀已構成了對當時社會現實的一種疏離和超越。
“我”并非陪襯
從文本的表層結構來講,小說主要通過敘述者“我”的視角對“棋呆子”王一生在“文革”時期的人生經歷的敘述,展現了王一生的人生見解和精神特質,因此小說中除了王一生的故事,還有一個敘述者“我”的故事。盡管過去一直把這個“我”僅僅看做一個旁觀者和記錄人,王一生的陪襯,而忽視了其主體作用。
1.我們可以看出,敘述者的思想前后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小說剛開始時,敘述者的觀念不自覺地接近于流行的思想,但是他在與王一生的交往中則不斷改變自己和否定自己,最后達到對“異人”的認同,這就是敘述者的“悟道”過程。作者巧妙設計第一人稱敘事情景,第一人稱敘述者為小說設置一系列懸念,把故事一步步推向高潮。作為一個目擊者,主要人物和事物的觀察與記錄者,從“我”對棋王的一步步描述而進入到故事文本中探尋,作者運用“我”與棋王不同之處的逐漸消彌和價值趨同,展現出“我”從迷到悟這一過程的深層意義。
2.其實可以說,我”與王一生就是作者的自我的對應的兩面。通過王一生的追求來探討作者認同的一種本真,樸素和自足的人生態度,而又通過“我”的感悟來凸顯現代人的更高的價值和欲望在特殊年代受到壓抑的無奈和悲哀,即作者的另一半的追求。對王一生的鋪敘大段而精微,“我”的思緒則在執著中若隱若現,兩者對應的內在結構昭示了同一種境遇下的兩種人生追求。
作品思想性方面:道家之精神
王一生,名字都起得講究,首先,是惟精惟一的氣質;其次,一生二,即陰陽,收破爛的老頭授他棋譜也授他棋道,這棋道的文化內涵便是道家文化。
《棋王》的敘述中,平實里的玄奧頗為得體,大有道家之遺風。
阿城覺得,在一個幾乎無路可走的時代,人倘還能因技藝而進入審美的愉悅和精神的愉悅層面,則精神庶幾不得荒蕪,自由救贖的地方。這是道家與禪林中的古風,悠然與亂世之中。講究造勢,講究弱而化之、無為而無不為,這是王一生的棋道,也正是道家哲學的精義。
眾口相傳,王一生的棋是道家的棋,不無道理。棋道如此,王一生形象的岸然道風就不缺少根據了。王一生被號為“棋呆子”,成天心游神馳于棋盤上的咫尺方寸之間,不諳世事,不近流俗。無論是浩劫中派仗沖突的烽火、大串聯的狂熱,還是上山下鄉前的離情別意、蹉跎歲月里的內傷外侮,都似乎未曾攪動他內心的平靜。他自有他的世界—“呆在棋里”,呆在那“楚河漢界”的廝殺里。這樣,他心里舒服”,可以忘掉世間那惱人的權利和路線的紛爭,忘掉這種紛爭造成的精神與物質的雙重圍擾。
他心如止水,萬物自鑒,空心寥廓,復返寧謐。在那個的迷狂時代里,這種不迎不持、無動于衷的呆癡,這種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消極,這種在“大而無當”中遨游的超脫,正是對動亂現實的一種清醒認識和明智,不愿隨波逐流、合污鼓噪的一種變相抗爭。
道家哲學講究從反面著手達到正面價值的肯定,所謂“將欲哀之,心故張之;將欲弱之,心故強之”就是這個意思。
如此看來,阿城的本意是要寫王一生的大智,寫他在同輩青年中過人的聰慧,卻故意先突出他的癡呆和頑愚,這不能說不是深得道家哲學強調對立面的轉化和超越的妙諦。
王一生的“呆”,令人想起玄風道趣甚濃的文人騷客,如阮籍、稽康的頹,米芾的癲,倪瓚的愚,黃公望的癡,李白的狂。他們都不隨流,不合污,矢志彌堅,操守如一,有那么一般超然于世、物殘雙泯的癡迷。他們都不把藝術(象棋也是一種藝術)當成謀取外在功利的手段,而看成是解憂散懷、寄情養性的閑適和雅興。所謂“凡人多一分世故即多生一分機智,多一分機智即少卻一分高雅,故呆而遷且癡者,其性情于藝最近,利名心急者,其藝必不工,雖工必不能雅也”。
香港新亞研究所的徐復觀教授認為中國傳統藝術精神的主體是道學,歷史上的大畫家、大畫論家、大詩人所述達到和把握的境界常常都是莊子、玄學的境界。棋王——王一生也不期而然地通向了莊子“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在忘我的寧靜中進入自然的內部機樞并與之化而為一的境界,卻是事實。
王一生的棋道之所以能“先聲有勢,后發制人,遣龍治水,氣貫陰陽”,就在于他是把“命放在里面搏”,虛懷而物歸,心靜而入神。棋賽的具體過程,阿城往往一筆帶過;而刻畫王一生下棋的精神面貌,卻至為周詳。“我”送水給王一生喝一節中關于他入神狀態的精采描寫,就頗得莊子“庖丁解牛”的神韻。
《棋王》的另一個結局:
“我”從陜西回到云南,剛進云南棋院的時候,看王一生一嘴的油,從棋院走出來。“我”就和王一生說,你最近過得怎么樣啊?還下棋不下棋?王一生說,下什么棋啊,這兒天天吃肉,走,我帶你吃飯去,吃肉。”
前面分析里面講到物質追求和精神追求,對王一生而言精神追求明顯是高于物質追求的。但是在阿城原本的結局中,最后王一生還是重歸了物質追求,精神追求不再是畢生追求,甚至精神追求稱不上追求而只是物質追求的鋪路石了。
那是不是可以理解為王一生之前之所以對物質追求嗤之以鼻其實只是沒有嘗到物質追求帶來的甜頭呢?是在諷刺王一生嗎?是否可以理解為在物質追求無法得到滿足時,精神追求可以相對來說可以起到一定的對物質追求的補充作用呢?物質追求究竟是什么,精神追求又是什么,歸根結底這兩種追求帶來的感受是否可以互為代替?作者是否跟讀者一樣在心底里有“追求物質是膚淺,追求精神就是高尚”這樣的體會?
我覺得或許阿城心里跟我們潛意識想的是不一樣的。他并非在諷刺王一生,在我看來這樣結尾源于他并非要貶低物質追求抬高精神追求,他在力求公正地去描繪每個人的人生追求都是對的、別人是沒資格去評價的。蕓蕓眾生自有自己的處世之道追求之果。
關于處世之道,道總與道德相關聯,然而,道未必側重排斥物質,它更加側重“惟精惟一”,至于具體的對象,無可厚非,道不相同,便不涉及德。只要呆若木雞,至于對什么發呆,都是入道的表現,走進運鈍根的境界,便也走進了定界,會收獲無為無不為的順其自然,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會產生心流,會自風流,會接近道。
讀后感:今天是訓練營的第42天,今日小理論是:慢性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