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4點的菜場,一群忙碌的人,他們終日的辛勞,卻只換來生存的溫飽。他們漸漸衰老,卻很少享受到生命。我們不禁會發問,他們為什么會一直陷入貧窮中呢?
《稀缺》這本書,就是討論了這個問題。作者一位是行為經濟學家,一位是認知心理學家。他們經常終日繁忙,拖延癥蔓延,有做不完的deadline,于是他們做了研究,他們發現,金錢的缺少,時間的缺少,感情的缺少,時間的缺少,都是一種稀缺。稀缺本身就會改變人的認知,導致思維變成一種稀缺心態,從而更稀缺,造成稀缺越來越大。
資源的稀缺和理性人,是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假設。而且這兩個作者發現,稀缺會讓你無法執行理性人的角色,因為稀缺會讓你一直緊盯著稀缺物,降低你的帶寬(帶寬是指認知能力和行為控制力)。稀缺會讓你的認知變形,從而變笨。稀缺的東西會一直緊盯你,讓你產生管窺行為,讓你從一根管子里看事情,管子外的東西,你完全看不到。
那么,稀缺為什么會降低帶寬呢?首先,因為你擁有的太少,你不會再衡量事情本身的價值,而是會有權衡式思維進行比較,一旦失誤,承擔的錯誤也會更大。同時,稀缺讓人沒有閑余,只能忙著應付當下的事情。產生對未來的借用,忽視未來,始終忙于當下,不能制定正確的有效的應對未來的計劃。導致越來越大的稀缺,形成稀缺陷阱。稀缺陷阱就是行為有助于稀缺產生的情況。面對稀缺的人,沒有很強的控制力去執行。
稀缺在一定程度上,會提高當下的專注度,但是長期而言,他會限制人們對未來的規劃。在資源相對充足的情況下,人們會不重視這個問題,導致稀缺時候,不能經受打擊。
改變心態,是逃離稀缺陷阱的唯一路徑。稀缺心態,是環境造就的結果,它有可能通過自身的心態讓稀缺越來越嚴重,也可以通過自身創造的環境走出困境。從稀缺走向富足。
首先要節約帶寬,不給自己的生活增加難度,制定計劃,讓執行更容易。
其次,要培養帶寬,解決那些讓你終日陷入的,短期的事情。
第三,要留有足夠的閑余,時間上,金錢上,將有效帶寬最大化。
最后,在帶寬充裕時候,就開始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