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行大概念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應該保持兩種方式同時運行,即向外看的望遠鏡思維和向內看的放大鏡思維。
一、望遠鏡思維
望遠鏡思維,是教師在教學時,頭腦中應該有一個從宏觀到微觀的總體框架。
具體方法是:統(tǒng)整法(根據一定的線索,整體性的建立單元與單元,單元與學科,單元與跨學科以及單元與現實世界之間的聯系)。基點法(以當前的單元為基點,建立單元與單元,單元與學科,單元與跨學科,以及單元與現實世界之間的聯系)。
具體來說:
1.單元與單元的關聯
從統(tǒng)整法上說,我們可以從整冊教材、整個學段甚至跨學科來看單元單元的關聯。最常見的就是“同一主題”。例如我們歷史,中國古代賦稅制度,如果把這一主題進行單元重組,是不是就可以呢。
從基點法上說,是以某一單元為基點尋找與其他單元的關聯。這個關聯可以是內容上面的關聯,也可以是方法的關聯,還可以是素養(yǎng)和大概念的關聯。
2.單元與學科的關系
這要求我們要從學科專家思維來看這個單元應該教什么,或者說這個單元如何教才能有助于學生建立學科的專家思維,形成專家素養(yǎng)。
從統(tǒng)整法上說,以上位的學科大概念為軸,對單元進行整理。
從基點法上說,將某個單元作為基點,將它與學科上位的大概念進行關聯。
3.單元與跨學科的關聯
這個需要我們考慮哪些單元之間的關聯,可以打破學科的限制,形成跨學科大概念。或者從跨學科大概念出發(fā),可以統(tǒng)整哪些單元。
從統(tǒng)整法上說,體現為以一個跨學科大概念輻射各學科。
從基點法上說,表現為某一單元的學科大概念,可以應用于其他學科。
4.單元與現實世界的關聯
這里需要我們思考,在現實世界中單元的大概念如何運用,單元大概念可以體現在哪些問題的解決上。
從統(tǒng)整法上說,從素養(yǎng)目標出發(fā),來統(tǒng)整性的考慮單元與現實世界的關聯。
從基點法上說,在具體設計某個單元時,教師應該有將單元與現實世界相關聯的意識。應該習慣性的發(fā)問:這個單元學生掌握的內容在現實世界的價值是什么?
二、放大鏡思維
放大鏡思維可以解為向內深挖,找到大概念,本質問題,了解單元概念地圖,單元結構,單元序列,單元設計步驟。
1.單元概念地圖
概念地圖是一條由概念和案例構成的觀念縱橫交錯形成的,概念地圖包含本質問題和大概念,從而反映專家思維。(思維導圖常常反映的是專家結論)。
概念地圖是一個更能反映過程,并強調“如何”和“為什么”的連接。它的一般組成元素有概念,觀念,案例,本質問題,大概念。
2.單元的結構
一種是單元的所有內容都圍繞同樣的一組大概念展開,我們稱之為并聯型單元結構。
另一種是單元內容對應的大概念并不完全相同,我們稱之為串并聯型。(我們歷史中比較常見)
3.單元的序列
單元內的序列安排,有常規(guī)型和創(chuàng)新型兩種。
常規(guī)型就是基本不打亂教材的課時順序,將大概念融入其中。(比較容易操作)
創(chuàng)新型則是根據大概念重新組織課時(緊密圍繞大概念開展教學)
4.單元設計的步驟
單元設計步驟必備的三個:目標設計,評價設計,過程設計。
目標設計最重要是以素養(yǎng)為導向,以大概念為抓手,重視充分理解后的遷移應用。
可參考的具體設計標準:
1)目標設計:
我提取的大概念是否反映專家思維?
我提取的大概念是否可被納入概念網絡?
它的輻射面是否足夠廣?
我提取的大概念是否能夠遷移到學生的未來生活中去形成素養(yǎng)?
我是否結合了內容和學情等將大概念具體化?
2)評價設計:
是否根據評價目標設計了評價的連續(xù)體?
設計的表現性評價是否反映了大概率的遷移?
設計的真實性問題情境是否具有真實性?
設計的量規(guī)是否能反映學生對大概念的理解水平?
3)單元過程設計
是否激發(fā)了學生的內在探索興趣?他們認識到學習的意義和價值了嗎?
和學生討論是否面對現實世界,在討論中是否體會到“無止境”性?
是否提供了讓學生應用大概念的機會?
是否給學生提供了反思的機會?
后記:其實在教學中我們也常用望遠鏡和放大鏡思維,但是目標似乎不同,我們的目標不是素養(yǎng),而更多的是應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