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被譽為第二個莎士比亞,在德國僅次于歌德。作者在19世紀聽到了這個故事,這個故事原本是瑞士的建國神話,他聽到以后決定寫成劇本。后來羅西尼把它改編成了歌劇。
和這個神話故事無關的是一件真實事件,瑞士當時并不富裕,但是它是歐洲的中心,所以強國都想染指,當時奧地利尤其嚴重,所以瑞士人就反抗了,最初反抗的有三大聯(lián)盟,分別有一個領頭人,這三人現(xiàn)在是瑞士的國父。
威廉退爾的故事和這三大聯(lián)盟本來沒有關系,但是作者把它揉和一起,導致現(xiàn)在的瑞士人不知道自己的國父是誰,但是也知道威廉退爾,并且許多人覺得他是真人。這本書還有些不寫實的地方,就是民族國家的概念是席勒年代才有的,在這個故事發(fā)生的時候其實沒有的。
當年希特勒其實非常喜歡席勒,非常推薦他,唯一禁止的一本書就是這本。歌德與席勒是非常好的朋友,席勒這個劇本首演的時候就是歌德幫他當導演,這兩個人和貝多芬都曾經(jīng)覺得法國大革命非常好,但是后來血流成河,使得席勒轉(zhuǎn)變觀念,他認為首先社會應該有一個好的人格狀態(tài),社會才能健康進步。
所以席勒后來寫了美譽,再加上他受到康德哲學影響,所以席勒試圖把美學和人類種種沖動聯(lián)系起來,包括感性沖動和理性沖動。
席勒認為我們擁有寶劍卻不隨意揮霍才是人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