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5
茨威格的名著,我很愿意他不帶偏見的看歷史。他或許沒有帶著偏見,他只是帶著他自己的視角,看歷史看人類看世界。
所以沒有對錯,只是認知不同而已。
這14個閃耀時刻,或許和我們每一個人認為的閃耀時刻不同,但怎樣不同都好,這14個歷史故事,的確滿含深意,出現的人物,也都像星星一樣閃耀。
1.不朽的逃亡者
1513年,西班牙探險家巴爾沃亞,首次發現太平洋。
思:不想落入俗套,不寫哥倫布發現美洲,卻寫了巴爾沃亞發現太平洋——第一個從美洲大陸眺望太平洋的歐洲人。
這個歷史故事,很野蠻很血腥。不管人類文明處在何種階段,歷史上總不缺冒險家,他們不安現狀,他們打破常規尋求突破,看起來卻似乎又都是只為了滿足私欲和個人榮耀。
那是一段充滿血腥和暴力的歷史,像極了動物世界里,為了爭奪棲息地和配偶,不惜以命相拼,就算殘喘著最后一口氣也要血戰到底的豺狼虎豹。
我是飛快讀完第一個故事的,每個人的心底,都有觸碰到了就會覺得悲傷難過的底線,第一個故事的殘忍與血腥,就會讓我有窒息般難受的感覺。
2. 千年帝國的陷落
歷史瞬間:1453年,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陷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
思:歐洲古代和中世紀,原本同根同源,版圖和文化的離離合合,戰來戰去,更換了朝代和君臣,內里還是有相通之處。
不是所有的君主,都適合萬人之上。穆罕默德,是天生的王者。非凡的軍事和外交才能,既虔誠又殘忍,既熱情又陰險,學識淵博,愛好藝術,他是不知疲倦的工人、悍不畏死的士兵、寡廉鮮恥的外交家。為了讓對手猝不及防,他竟然神不知鬼不覺讓艦隊翻越高山。這樣的對手,拜占庭想要自保,談何容易?只能,雖敗猶榮。
“弱肉強食,適者生存”,“成者王,敗者寇”,雖然殘忍,卻很真實。古時候的改朝換代,總是會吞噬很多無辜的生命,如果說,那也是“閃耀”,那那種“閃耀”,一定是漂浮著很多不甘心的魂靈。
3.亨德爾的復活
歷史瞬間:1741年,音樂家亨德爾從偏癱中奇跡般康復,創作經典圣歌《彌賽亞》。
思:都說人的意志力能戰勝一切,這個故事,對此做出了詮釋,一個倔強的為藝術可以獻身的老單身漢,如何從偏癱中奇跡康復。
我們普通人,一個小家,一日三餐,簡單溫暖,到終生,學學鋼琴,拉拉二胡甚至是小提琴,也不過只為娛樂,這不是小我,也不是禁錮,而是,世界上總有絕大多數人,是平凡的。
天才,總是稀缺的,才能難能可貴不是?
亨德爾,生在音樂不那么好換飯吃的時代,換做一般人,面臨那樣的窘境,十有八九會改行活下去。亨德爾偏不,就算偏癱,靈魂也要在冥界與鬼王經過一番激戰,勝利后回歸人間,寫下了一部又一部歌劇:《掃羅》《以色列人在埃及》《快樂、憂愁與中庸》。還是入不敷出債主逼債,他抑郁、絕望,心力交瘁、心灰意懶,算了吧,放棄吧,死去吧,但天才就是天才,只要靈感和觸動有了剎那間的交匯,一切好像變得水到渠成,《彌賽亞》帶來了光明和激情,亨德爾復活了。
年老力衰,雙目失明,音樂聲響起,空洞的眼神,疲倦的面容,瞬間變得熠熠生輝,世間什么都是次要的,音樂,是他的生命,是他的全部。他是大才,他不屬于小家,他屬于大家,獨身一輩子也就成了自自然然的事了。
4.一夜天才
歷史瞬間:1792年,法軍上尉魯熱在幾小時內完成《馬賽曲》的創作,此曲后來成為法國國歌。
思:魯熱稟性謙遜、普普通通,像極小人物的特寫。他不是作曲家,詩作也從未刊印過,寫的歌劇也從未上演過,但他善于寫即興詩,《馬賽曲》的寫成,不是才能的噴發,只是即興而成。
興致過了,一切又歸于平凡。平凡渺小到,《馬賽曲》成為革命圣歌后,印歌詞時,都沒有人會想到把作者的名字一起印上,而魯熱也完全習慣于不被人敬重,并且也不為此而懊惱。
魯熱雖然是革命圣歌的作者,卻不是一個革命者,他沒有因此而收益,反而被牽連,因為寫了這樣的歌,他被趕出軍隊,取消退休金,他只是一粒塵埃,極其困苦甚至不太光彩的的度過了一生。
充滿戲劇性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馬賽曲》成為法國國歌,被人遺忘的渺小的魯熱的遺體竟被安葬在榮譽軍人院里,與拿破侖比鄰。
一夜詩人,得以長眠于榮譽之地,不知魯熱得知這些,會做何感想。
5.決定世界的一分鐘
歷史瞬間:1815年,法軍元帥格魯希錯判形勢,導致拿破侖慘敗滑鐵盧戰役。
思:一個強大的帝國,從來都不是只靠一個人支撐起來的。
拿破侖慘敗于滑鐵盧,難道真的只是因為法軍元帥格魯希錯判形勢?
格魯的元帥之位,不是大才能,而是天長日久“熬”出來的,他的性格一向習慣于聽從指揮,把如此重要的關鍵支持戰役,交到他的手中,拿破侖也是很無奈吧?無將才可用,拿破侖就算滑鐵盧不敗,他又能支撐多久?
世界歷史都還給老師了,就咱們來說,漢武帝,李世民,朱元璋,康熙爺,哪個手底下不是精兵強將一抓一大把?
那么厲害的拿破侖,把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和時刻,寄托在一個平庸且善良之輩手中,我的心被揪起來了,這哪是打仗啊,這不是開玩笑拼運氣嗎?貓或許真的有九條命,咱們人,可真只有一條命啊!也不知是不是歐洲版圖小人口少(除了俄國),打起仗來怎么總感覺小打小鬧,用的都是蠻力多智慧少呢。
想想就氣,那么小,怎么就敲開了清政府的國門呢?!科技進步軍事力量,真是放哪個時代,都是很重要的。又離題了,好在寫著玩,沒事沒事。
拿破侖敗了,忘記了正史是怎樣的,看茨威格寫的,敗了,真的挺合乎邏輯的。
雖然最后,格魯希知道自己該干嘛后,判若兩人——審慎、干練、周密、責任心,都表現得淋漓盡致,雖然被五倍于自己的敵軍包圍,卻能率領自己的部隊突圍而去,而不損失一兵一卒,不丟失一門大炮——堪稱卓絕的指揮。一個人的性格和行為能轉變得如此之快,那么富有戲劇性,感覺自己讀的應該是野史。
可惜,一切都無法挽回,敗了就是失敗了,是自己的錯,不能怪罪到別人身上。
戰爭是殘酷的,遠比電視劇演的殘酷百倍千倍。將軍們,大多無情,日日刀光劍影,看見的不是透露就是鮮血,哪來的情?
6.年老與愛情
歷史瞬間:1823年,74歲的德語詩人歌德,
寫下愛情絕唱《瑪麗恩巴德哀歌》。
思:我不知道,歌德如此多情。
有些人的情感,天生異于常人,充沛豐富多彩,是幸還是不幸?
對于多情之人,我不知道該如何以對,更不知要作何評價。
他們天生能感知別人無法感知到的喜樂哀傷,溫柔細膩,柔情似水。
歌德有沒這么細膩我不知道,但他是容易戀愛的,他是容易陷入愛情中的“博愛”之人,他的愛情是創作源泉,愛情枯萎了,創作也就枯萎了。如果僅僅是這樣,《瑪麗恩巴德哀歌》應該不會如此有名氣,這首哀歌是歌德“內心狀態的日記”,坦率、清楚地記錄了他悲愴的發問,幽幽的哀訴,但同時,這首詩又拯救了歌德。正如策爾特爾說的那樣,“是這支刺傷他的梭槍本身治愈了他”。他因此戰勝了痛苦,拋棄了最后一絲無望的希冀,結束了和心愛的“小女兒”過夫妻生活的夢想。從此以后,他的生命只屬于工作,完成了:《全集》、《威廉·邁斯特》、《浮士德》。“欲念”和最后的“戒欲”之間,起點和完成之間,告別愛情的那一天就是那令人難忘的內心轉變時刻,是分水嶺,經過悲慟欲絕的哀訴而進入永遠寧靜的境界。
我想,這是《瑪麗恩巴德哀歌》又一個重要的意義所在。
在愛情的世界里不能自拔的人,都該去看看歌德。
7. 發現黃金國
歷史瞬間:1848年,瑞士人蘇特爾引發美國西部“淘金潮”。
思:蘇特爾的一生是傳奇的也是遺憾而唏噓的。
那些從蘇特爾手中被奪去的土地,原本屬于誰呢?他不也是從土著手里奪取而后所謂“法律化”了嗎?那些土著又該找誰說理呢?在那個巧取豪奪的年代,守住富饒肥沃的土地,很難。所謂的法律公正,在野蠻和欲望年前,形同虛設,讓人唏噓。
蘇特爾,有機會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最終卻成了一個最貧窮的乞丐,一個最最不幸和最為失敗的人。他只是做了一個黃金夢,夢醒后,家破人亡。這樣的歷史或者故事,應該每個時代都有,畢竟財富權利和欲望,不管哪個時代,都有人不顧一切想要得到,得到了的,都只是少數,更多的,被無情的歷史的車輪,烽煙滾滾的碾碎成泥。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