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誠〈孟子〉學習筆記433,10-6-1,萬章章句下6-1》
【萬章曰:"士之不托諸侯,何也?"
孟子曰:"不敢也。諸侯失國,而后托于諸侯,禮也;士之托于諸侯,非禮也。"
萬章曰:"君饋之粟,則受之乎?"
曰:"受之。"
"受之何義也?"
曰:"君之于氓也,固周之。"】
今天是丁酉年己酉月辛亥日,八月初二,2017年9月21日星期四。
這一章,孟子講解讀書人對"份與祿"應掌握的原則。也就是說,讀書人首先要學會的就是自我身份認同的問題。"我是誰"的問題搞清楚了,行為原則就簡單了,做人也就簡單了。
萬章問老師,"士之不托諸侯,何也?"士,就是指真正的讀書人。托,是指寄食于人。
萬章的問題是,讀書人不能寄居到別國諸侯那里靠祿米生活,為什么?
孟子說,因為有不敢之心。
我太欣賞孟子一再提到的"不敢"了,雖然現在流行的觀念常常是"我的"、"我有權利要"等等,是一種鼓勵競爭的思路和趣向,聽起來似乎是進取的,但是,細思無味,經不起思想的拷問,缺少內在的張力,看不到升華的機會,熱鬧但扁平,激昂但沒味,一個字:淺。不敢之心,卻堪深味,充滿內在的生機,活潑潑地生動,太美了!
不敢之心,不是怯懦或害羞,也就是說,不是性格缺陷導致的被動接受,不敢之心恰恰是獨立人格做出的主動選擇。
為了更好地說明這個選擇,孟子將讀書人和諸侯做了一個對比。諸侯是繼承來的,我們也可以說是被動承接的,歷史上許多君王公侯如果不是被動承接了世襲身份,應該會過得更好,比如李后主本可以是名重一世的風華才士,枉為君王,落得凄凄而亡。這樣的例子歷央上很多。"酒有別腸,詩有別才",人的天分屬于靈魂,人的身份屬于外在,人與自己的符合融洽是首要的與先決的。
孟子先舉諸侯的例子說,諸侯如果失去政權流亡他國,他國的領導人待之以"流亡政府"的待遇,這是常禮。
對照著看看讀書人呢,雖然身負天下萬世的重大使命,卻不代表某個政權。使命是使命,身份是身份。諸侯享受"流亡政府"的祿米,背后有歷史人文和政治常識支撐的原理,讀書人是不能照搬的。如果動了寄食于人的心思,等于把自己置于"我代表亞洲人民"的妄人之地。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這是讀書人主動給自己加了一道束縛。常言道:"不知者不罪",所以,讀書人自己要求自己,對沒文化的人則不提同樣的要求,《禮記》中對沒讀書人的要求極其簡單,簡單到"殺人償命,欠債還錢"而已,但對讀書人則提出多達數千條的要求,即所謂"威儀三千,曲禮三百"。讀書人如果寄居到別的國家靠祿米生活,無異于自視為諸侯了。所以,讀書人決不肯把真正的自己弄沒了,而去做一個假人。
這種不敢之心的背后是獨立精神。
那么,讀書人的正確做法是什么呢?自食其力。讀書人要能夠自己養身養家,像上一章孔子的例子一樣,哪怕不是因為行道出來做官,做小官取薄祿,看門打更,一定要自食其力。
萬章接著問,如果是國君送來的糧食,能接受嗎?
孟子說,能接受。
萬章問,為什么讀書人不接受別國諸侯的祿米,卻接受送給他的糧食,這是根據什么道理呢?
孟子說,因為國家有賑濟窮人的義務。當讀書人沒有做官的時候,就是戶籍編冊里的一名普通的國民,那么,送來的糧食,性質上就是賑濟窮人的糧食了。讀書人安心接受福利社的救濟,卻不會做與自身身份不符的事情。
身份認同,不自欺。
不做假人,做真人。
【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著
《資治通鑒直解》張居正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孟子正義》焦循著
《孟子與萬章》南懷瑾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