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由多篇文章集合而成,因此難免有很多重復的語句和觀念,整體也有點臨亂,不過李善書這個人很有意思,開篇就說:我說的都是錯的。嘿!有些還真說對了!你不妨看看。另外特別想吐槽,李老師的照片實在放得太多了,難道是為了湊書頁?
以手指月,指并非月。手指頭只是認識月亮的手段而非月亮,而人的語言和報紙、電視、互聯網等媒介當然也不是事實本身。李善書也說他所講的東西只是指向月亮的那個手指頭而已,我們一定要懷著一個理性甚至辯證的思維,去發現事物的本質。
見識比知識更重要
我們生活在一個已知的世界,往往認為這就是全部,其實一旦越過這個邊界,就會發現已知世界只是一點點,而未知世界是遙不可及的。想要越過這個邊界在于我們能否發現原有體系的漏洞。
作者給出了兩個方法:第一,必須尋找這個時代的異端,才有可能突破固有的視線。第二,努力驗證這個時代的生存結構和思維模式。把具體事物放在它所在的大的背景結構中去處理,思想背景的高度不同,對同一問題的看法肯定會不同。
想要突破所在的時代背景和原有的體系,這件事非常難,針對李老師提出的這個觀點,我認為:我們不要總渴求在知識上獲得多少,知識是無窮盡的,真正需要的是打破原有的見識,即格局。
顛覆式創新
所謂顛覆就是從原有的模式,完全蛻變為一種全新的模式和全新的價值鏈。也可以直接理解為價值觀的轉變。一個在價值網A的大公司很難去發現價值網B,人也是,更別說是在價值網B的這個領域里從新開始,正因為如此,小公司才有了更多的機會去打敗大公司。
小公司PK大公司
與其說企業與企業的競爭,倒不如說是這個企業所在的價值網與另一個企業所在的價值網之爭。而任何一個價值網都有邊界,所以跟巨頭競爭的時候,千萬不要在它的邏輯體系下跟它競爭,要思考這個體系外邊是什么,能不能在那個地方跟它競爭。
持續性創新:第一,是持續性的改善原有的產品性能,客戶需要什么樣的產品,而且越做越好。第二,技術的進步一定會超越市場的需求,并且最終失去意義。
破壞性創新:第一,一方面降低原有的性能指標,不求改善、提高原有的主流性能特征,另一方面進入了新的性能改善曲線。第二,新的性能改善通常更方便,更簡單,更便宜,更小,更容易操作。
小公司想打敗大公司,要通過破壞性的創新,即不跟對方重要的產品性能上做競爭,與其做得更好,不如不同。取勝之道在于:簡,一是產品至簡(從麻煩到方便,從復雜到簡潔);二是成本至簡(從貴到便宜,從收費到免費)。
高科技企業的生存方式
1.耕耘傳統,在低維市場里競爭,好處是穩定,周期變化得慢。
2.追隨、引領科技爆發,在高維市場里競爭,思想比較領先。
3.新舊混搭,把高維和低維混搭,把高維的東西引入到低維市場里去。
保持空杯心態
人在面對新的事物時,有兩種心態,一種是接納所有可能性;另一種是只聽想聽的話,只同意想同意的事物。我們所有人都以為自己在用第一種接納的空杯心態,而事實上,大多數人會先用懷疑的心態 ,甚至習慣性否定的心態看待別人。什么是習慣性否定?用羅胖的話來說,就是用否定別人的方式把自己的失敗合理化掉 ,然后心安理得地去失敗 。一個人能不能真正地使自己空杯心態,這太重要了 。
客戶是最大的盲區
企業要追求利潤最大化,客戶是我們最重要的資源、資產、生命線,我們與客戶共生死。但是有的時候客戶真的是最大的遮蔽盲區,顧客完全滿意可能就是個大陷阱。你受制于你的客戶,你的客戶沒有進入未來,你也就沒有進入未來。
這形成兩個有趣的現象:第一?,你屬于什么價值網,這根本不由你自己決定,而是由你的主要客戶決定的。你以為是公司的CEO在作決策,其實他只不過扮演了一個象征性的角色,他所處的價值網逼著他作出那樣的決策。第二 ,在慣常的商業規則之下,很難從原來的價值網中逃出去。這也側面的說明,企業得走在前面,去創造需求,去影響客戶,而不是總想滿足客戶的需求,跟在客戶后面走,往往客戶也不知道自己需要些什么。
時勢造英雄
你以為你的對手是友商,其實你的對手是時代。在這個時代,最大的機會就是跨界,互聯網的跨界。在移動互聯網的大環境中,要用全新的思維方式和管理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