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于去年參加了歐文亞龍團體輔導培訓班,第一次接觸非結構式團體心理輔導模式,老實說,結構式團體心理輔導我也沒有系統的學習過,只是因為工作需要,有時帶學生做活動的時候會用到,至于用的標不標準,或者說效果如何,我并未去深入考究。實際上我就是一個學知識,用東西,不求甚解的人,也許這是因為我潛意識里一直都是害怕失敗的,所以干脆不去追究,不去探尋,因為結果如果是好的,我是不相信的,因為我從來就是一個不肯肯定自己能力的人,所以我會選擇逃避,我會選擇不去用功,我會選擇半途而廢;結果如果是壞的,正好證明了我的努力是徒勞的,或者說是讓人沮喪的,這同樣是我不能接受的。久而久之,我便選擇了,不努力,不深入,寧愿做一個岸上觀火的人,很多時候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因為我承受不起失敗,或者說我的成長經歷從初中開始,便一直是在失敗。
在培訓中,知道歐文亞龍團體輔導的理論基礎是心理動力學取向的人際交往理論,第一次比較明晰的感受到心理動力學的魅力;而后在參加的一個督導小組中又一次知道了一本寶典《心理動力學心理治療簡明指南》;再一次看到是在自媒體時代的微信朋友圈中看到大家競相轉發《南希:人格組織水平及其對心理治療的影響》公開講座課程。這促使我拿起了南希的《精神分析案例解析》看是邊聽邊讀起來。因為目前讀的章節好不是很多,也沒有比較進行更多思考和臨床,便先將書中的重點內容和一些我覺得比較有感觸的部分摘錄如下:
“心理動力學案例分析試圖較全面地了解患者,從而為治療提供方向和基調。它主張心理治療的目標不僅是緩解癥狀,而且要考慮以下各方面地發展:包括內省力、自主感、認同感、自尊心、情感處理、自我力量及自我協調、愛、工作及娛樂的能力、整體健康感。南希認為,治療師只要注意以下八個領域的問題,就可以對患者的人格及異常心理作出成功的初步分析:1氣質及固定的歸因模式;2成熟過程;3防御方式;4中心情感;5認同;6關系圖式;7自尊調節;8病態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