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價會引起需求減少,但是具體會減少多少呢?可以使用彈性這個概念來回答。
彈性衡量買者與賣者對市場條件變化的反應程度。當研究一些事件和政策如何影響一個市場時,我們不僅要討論影響的方向,而且要討論影響的大小。
需求價格彈性衡量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如果一種物品的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很大,就說明這種物品的需求是富有彈性的。如果一種物品的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很小,就說明這種物品的需求是缺乏彈性的。
由于需求反映了形成消費偏好的許多經濟、社會與心理因素,所以沒有一個決定需求曲線彈性的簡單而普遍的規律。有以下幾種決定需求價格彈性的經驗法則:
- 相近替代品的可獲得性:有替代品的物品的需求往往富有彈性
- 必需品與奢侈品:必需品往往缺乏彈性,奢侈品往往富有彈性
- 市場定義:狹窄定義的市場的需求彈性往往大于寬泛定義的市場的需求彈性,因為狹窄定義的市場上的物品更容易找到相近的替代品
- 時間范圍:短期內缺乏彈性,長期內更富有彈性
那具體如何更精確的衡量它?
需求價格彈性 = 需求量變動百分比/價格變動百分比
需求價格彈性越大,意味著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就越大。
由于計算變動百分比的標準做法是:用變動量除以原來的水平,導致從A到B,從B到A的百分比不一樣,使得需求價格彈性也不一樣,與此相比,中點法是用變動量除以原先水平與最后水平的中點值(或平均值)來計算變動百分比。如下:
需求價格彈性 = (Q2 - Q1)/[(Q2 + Q1)/2] / (P2 - P1)/[(P2 + P1)/2]
一般使用這個公式。
當需求價格彈性>1,表示需求富有彈性,通過某一點的需求曲線越平坦;
當需求價格彈性<1,表示需求缺乏彈性,通過某一點的需求曲線越陡峭;
當需求價格彈性=1,表示需求具有單位彈性;
總收益:一種物品的買者支付從而賣者得到的量,用該物品的價格乘以銷售量來計算。
- 當需求缺乏彈性時,價格和總收益同方向變動,如果價格上升,總收益增加;
- 當需求富有彈性時,價格和總收益反方向變動,如果價格上升,總收益減少;
- 如果需求是單位彈性的,當價格變動時,總收益保持不變
需求收入彈性 = 需求量變動百分比/收入變動百分比
- 正常物品:收入提高,需求量增加
- 低檔物品:收入提高,需求量減少
需求交叉價格彈性 = 物品1的需求量變動百分比/物品2的價格變動百分比
- 替代品:交叉價格彈性是正的
- 互補品:交叉價格彈性是負的
供給價格彈性衡量供給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
- 富有彈性:供給量對價格的反應很大
- 缺乏彈性:供給量對價格的反應很小
在長期中,供給量可以對價格變動做出相當大的反應,短期中,企業的反應不大。
供給價格彈性 = 供給量變動百分比 / 價格變動百分比
當供給價格彈性>1,表示供給富有彈性,通過某一點的供給曲線越平坦;
當供給價格彈性<1,表示供給缺乏彈性,通過某一點的供給曲線越陡峭;
當供給價格彈性=1,表示供給具有單位彈性;
需求價格彈性和供給價格彈性的傾斜程度反映了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
政策具有兩面性:
- 對具體的社會角色來說,例如農民、企業
- 對社會消費者來說
- 加入時間因素,從長期來看和短期來看,影響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