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開始閱讀這本新書:《卡片筆記寫做法:如何實現從閱讀到寫作》。
也許在生活中,很多人認為寫作和自己沒什么關系,但其實,寫作是個很寬廣范疇的東西,我們普通人里寫作最近的方式就是發信息組織文字、發朋友圈配文,所以,寫作這件事,無論是作為專業寫作者,還是普通人,都息息相關。
我有個閱讀習慣就是每本書的推薦序、前言或者導論都會認真讀過,甚至比正文還要認真,為啥呢,因為序言、前言和導論,可以說是整本書線索和精華的超級劇透。讀懂了這些內容,這本書的框架和核心內容便已經到手,剩下的細節補充才是閱讀正文要做的。
“不寫,就無法思考。“---盧曼 1992,53
1、中文版序-申克·阿倫斯
在本書作者的這篇序言中,主要闡明了他對盧曼發明的卡片筆記法的推薦的理由以及卡片筆記法的記錄核心原則。
他寫道:
”卡片盒筆記依賴一種非線性的方式,即緩慢而穩定的改變,促進思維產生持續、微妙的變化,并且事物間相生相依。“
”卡片盒筆記法---關聯的、分散的、自下而上的方法不僅比一些教育者們所推崇的線性的、自上而下的方法更為自然,而且衍生出了諸多寫作記筆記記錄工具。“
2、推薦序一 像盧曼一樣寫卡片
這篇推薦序是安人心智董事長,心智工具箱公共號作者陽志平寫的,他本人也是一位重度卡片寫作愛好者。
在這里他介紹了卡片寫作法的發明者盧曼。
尼克拉斯·盧曼是20世紀德國重要的社會學家,而且其影響力已遠遠超出了社會學領域:更是一位”自創生理論“專家。盧曼在他長達30多年的研究中,以學術高產著稱,出版了58本著作和數百篇文章。他如此高產的秘密和她的卡片盒寫做法密不可分。
他寫道:
”盧曼卡片盒寫做法尤其適合學術寫作與信息密度大的寫作,比如論文、學術專著與長篇科普等。“
”認知科學家將人的信息加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一階操作,也就是“認知”本身,你感知的,你記憶的,你學習的,你思考的。第二類是二階操作,稱之為“元認知”,即對自己當前的認知進行監控:我當前感知到了什么?我當前在記憶什么?我當前在學習什么?我當前在思考什么?元認知也就是認知的認知。盧曼卡片盒寫做法通過新增加的這個盒子,能夠更好地對元認知的內容進行保存和加工。一個盒子用于保存內容本身;一個盒子用于監控內容。“
至于為什么寫卡片有助于提升記憶,他介紹了”必要難度原理“:人類記憶存在廣泛且普遍的元認知錯覺,會將記住了錯當成學會了。如果存儲過于容易,那么提取就會越困難。這就是記憶的兩種機制存儲于提取的負相關結論。
在盧曼卡片筆記法中,經常使用的索引包括四類:
第一類是主題索引。
第二類與主題索引類似,只不過不是對某一主題的概覽,而是想進位置的的卡片所設計的所有不同主題進行概覽。
第三類是在當前卡片上做索引,標明這條筆記邏輯上的前一條筆記是什么、后一條筆記是什么。
第四類是簡單卻更常用的”筆記-筆記“鏈接。兩條看似毫無關系的筆記關聯在一起產生出乎意料的新思路。
3、推薦序二 外腦思考,突破思維局限的寫做法
推薦者是為知筆記CEO 李峻。他是一位云筆記開發者,他深知工具功能很難改變人的思維習慣,而無法駕馭工具的深層原因也往往是思維方式沒有跟上。
4、推薦序三 用卡片機類你的知識復利
推薦者是flomo·浮墨卡片筆記聯合創始人劉少楠。
他寫道:
”從本質上講,卡片筆記寫做法不是一種“技巧”,而是一個“系統”,一種存儲和組織知識、擴展記憶以及生成新鏈接和想法的系統。“
”而使用這套系統,需要我們對自己的思維方式進行一次升級---重要的不是記錄,而是更好的思考。“
5、譯者序?
譯者陳琳寫道:
“本書的核心,將記筆記分為閃念筆記、文獻筆記和永久筆記三類。”
也許很多人也是這樣在做的,但是為什么沒有收獲巨大呢,這就是缺乏重要的下一步:有沒有更好的整理、反復地漫游其中并思考和尋找可能的練習。不存在“更好的方法”,而是將簡單有效的方法用到極致罷了。
看完以上的內容,你應該也大概的了解這本書要講什么了。
明天開始,我們也一起邊讀邊練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