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殮師》是2008年上映,由日本導演瀧田洋二郎指導的一部電影。這部影片講述了大提琴家小林大悟在樂隊解散后,回到家鄉誤打誤撞成為一名入殮師的故事。入殮師是日本頗具傳統文化意味的一個職業。入殮師們細膩溫和的手法、對死亡的獨特認知,使其成為具有禮儀之美的特殊傳統。但在當下的日本也只有少數幾個地區保有這一傳統職業。因此,導演瀧田洋二郎力圖通過電影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將入殮師的生活及其對生死的態度表現出來。
影片中的主人公小林大悟(本木雅弘飾)本是樂隊的一名大提琴手,但是好景不長,樂隊被迫解散。職場失意的小林帶著妻子小林美香(廣末涼子飾)回到家鄉。小林在報紙上偶然看到一則條件優厚的招聘廣告,他便懷著滿腔熱情前去應聘。于是誤打誤撞地成為了一名入殮師。小林起初也經歷了種種不適應,甚至是抗拒。但他最終被社長(山崎努飾)嫻熟的手法、沉穩的氣度、坦然面對生命逝去的職業使命所感動。小林成功地用自己對生與死的敬畏消解了內在的抗拒和阻礙。導演瀧田洋二郎在影片中,巧妙地借助小林的視角來表現日式的生死觀和文化傳統。
關鍵詞一:哀而不傷的意境
《入殮師》以小林的職業生活為主線,在其中穿插了許多逝者的故事。當生者在面對亡人時,隱忍的神情和濃烈化不開的悲傷,都讓小林甚至是廣大觀眾為之動容。影片中有一段是小林在為死者入殮和他在曠野中演奏大提琴兩個場景平行穿插的片段。一人一琴的演奏將死亡的憂傷化解為平靜祥和的送別。影片中所塑造的哀而不傷的意境是來自于日本由來已久的“物哀”傳統(“物哀”是將主體的感情投射于客體,產生寧靜幽玄之美。在日本長篇小說《源氏物語》中,作者紫式部將這種“物哀”精神表現地淋漓盡致),這甚至可以說是日本民族的一種價值觀。
關鍵詞二:生死交替的儀式
小林的妻子之前因為對丈夫入殮師這個職業的諸多偏見,便只身一人回到娘家。后來因為懷孕又重新回到小林身邊,但這并不代表美香對入殮師職業的接受,而是更加堅定地要勸說小林放棄這個職業。這一僵局被澡堂老奶奶去世這件事打破了。小林為澡堂老奶奶進行了入殮儀式,在一旁觀禮的美香深深地被此時小林身上散發的寧靜祥和以及對死亡敬畏的態度所打動。老爺爺的一番話更是讓美香釋然。老爺爺說,死亡是一扇門,是通往另一個世界的門。所謂的死亡,不過是人生另一段旅途的起點。這是一種重生的信念,而入殮師就是連接死亡與重新的橋梁。
關鍵詞三:親情怨結的和解
影片除了講述小林大悟的職業故事這條顯線之外,還講述了小林和父親關系這條隱線。導演瀧田洋二郎在美香接受小林的職業之后,并沒有就此止步結束影片,而是繼續講述了小林父親的這條線。小林在生活慢慢歸于平靜之時,收到了父親去世的消息。拋棄小林母子多年、音信全無的父親突然以這樣一種歸于死亡的形式出現了。小林懷著多年來聚積的對父親的怨恨踏上了探望亡父的道路。小林在為父親進行入殮儀式時,發現父親的手中仍然緊握著自己當年和父親交換的石頭。童年記憶中,父親的臉龐逐漸清晰起來,和眼前父親安詳的模樣重合起來。
附:該片曾獲第32屆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高大獎、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