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變革的年代 西洋文明的沖擊之下 傳統藝術文化--嗩吶逐漸地被拉下“神壇”從還曾擁有隆重的接師禮,受人尊重,自家的班子說起嗩吶還頗引以為豪,別的莊子的成年人上趕著希望三爺收了自己孩子當徒弟;到沒有接師禮,被新浪拿紅包搪塞說“隨便糊弄糊弄得了”,不受尊重,勸說自己已到了弱冠之年的孩子另謀差事,引以為豪的嗩吶如今卻讓自己都無法維持生計,在喜事現場被年輕人侮辱,忍受著尖酸骯臟的言語……猶如天堂到地獄。如此看,是嗩吶已跟不上時代的節奏了,早已不流行了,正當流行的是西洋音樂。西洋樂器的鋼琴,大號,小號…管都比嗩吶長…已經從焦三爺手里接班的天鳴自立門戶,有了自己的游家班,本是堅守著與師傅的誓言,要把嗩吶就這么傳承下去。但看著村民們就這么被西洋樂器吸引過去 還被小年輕地挑釁,甚至大打出手,心里何不哀痛,何不悲傷…
若要深究,我想這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隨時間的推移,隨時代的發展而流逝。太快,太快,在我們如此不重視之下,就飛快地要湮沒在時間的長河里了。我特別喜歡三爺說的一句話:“我們黃河岸邊怎么能沒有嗩吶呢?”正如時下,我們中華大地上怎么能沒有傳統文化的繼承呢?目前政府已重視傳統文化的保護與繼承,也一直強調所謂的“工匠精神”,影片中也一直稱呼這些嗩吶師們為嗩吶匠,這是一種匠活。我想,這也是一種工匠精神吧,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其他國家可以拿我們的傳統節日申遺,但卻學不來我們的民族精神。不止愛國、團結、自強不息、勤勞勇敢,更有精益求精、謹慎、認真、專注…前段時間熱起來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雖然被很多人都說到但我還是想說幾句。這些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頂級文物修復大師,他們大多都是一輩子只干這一件事,修復一件文物少則幾個月,多則一年甚至幾年。他們的一絲不茍,他們的謹慎小心,他們的仔細專注都是為了盡可能地還原這些古董們的本真,讓來故宮游賞的人能親眼一見幾百年前甚至幾千年前的價值連城的寶物…雖然這些師傅有些已年過半百,花白的頭發顯而易見,但這份“工匠精神”卻讓他們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熠熠生輝,散發出無限的魅力。再言,最近看到了江蘇衛視所播的【本草中國】欄目,而且是在黃金檔。近些日子的收視來看,還是出乎意料的好。我覺得這是讓人特別欣喜的!我們都能感受得到,時下社會很浮躁,任何事物都很快節奏,能夠靜下心來專注地做一件事非常的不容易。而且各大電視臺也都爭搶著擁有高人氣小生花旦的IP劇來為本臺增添收視率,賺取利潤。就是在這樣激烈的市場競爭下,能夠在一線衛視看到沉下心來做傳統文化的節目,著實讓人欣喜!懷著激動的心情點開看后,果真不讓人失望,實乃誠心誠意之作!必須點個大大的贊!(就是一集才半小時,希望能再長一些。)
【百鳥朝鳳】、【我在故宮修文物】、【本草中國】,能看到這樣以傳統文化為主要題材的作品,是讓人驚喜的。而有人觀影,有人貢獻收視率,有人愿意花出一點時間點開片子看,也同樣讓人欣喜。這說明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是自上而下的,并非只有上頭在努力,我們的公眾意識也在慢慢覺醒。而讓更多的人意識到,我相信只是時間問題。同樣,對于【百鳥朝鳳】的排片率低、上座率低,以及影片中所展現的嗩吶藝術的繼承難,逐漸沒落,以及時下公眾還未完全意識到文化傳承的重要性,也是讓人哀嘆的。正因為公眾的文化素養不夠,所以能夠欣賞到這種傳統文藝的人少之又少,從而使吳天明大師的絕唱之作并未讓盈利為目的的影院對此受到重視…一連串的效果,一定有因有果。如若公眾的文化素養提高,那么對于這類似的傳統文化之作,定會受到追捧,那么也會相應的有盈利,拉動了文化產業的發展。甚者,名揚海外,讓世界都見識到上下五千年中華文化的精萃。當然,這些都是后話了。也許不應該如此功利,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會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中轉化為一種巨大的物質力量,對社會產生深遠影響。我們需要物質的生活,也同樣需要精神的汲取,而文化就是最好的選擇。
總覺得自己說的亂七八糟的很沒有頭緒…若有不足之處,還希望及時點出。
其實還有很多想說的,但真的不知道該從何下筆了…說起來,今天逐漸看到影片結尾時,邊兒上坐著的姐姐早已泣不成聲,而我自己卻只是熱淚盈眶,沒有掉下來。而且感覺自己全身都在顫抖著,是一種很難受的感覺,看著我們的文化被忽視,有些痛心,也有些無能為力,希望自己能做些什么。
最后以【本草中國】第一期節目的結尾來作為自己第一次發文的結尾吧。
“時間 無影無形的力量
萬物生長 花開花謝
在這些亙古不變的輪回中
有的人被時間改變 有的人改變時間
勤勞 執著 堅守
正是這些中國人維系千年的品格
賦予了本草生命的溫度
讓它經得起時間的洗禮
并終于見證歲月的光輝。”
中華文化 是一種深入靈魂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