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舍得》原著由魯引弓創作,是“中國教育四重奏”之一的社會現實小說。
讀《小舍得》前面一分鐘開心,最后一分鐘釋懷,中間全部是壓抑的,難過的,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短短13.7萬多字,是我看過最短的小說,也是讓我覺得最壓抑的小說。
或許是因為有孩子,或許是因為現實,對于這樣的事情,感同身受。
原著故事簡介:
藍麗剛剛升為副主編,開心一刻。
回到家發現自己的女兒,拿著一張45分不及格卷子正等著她簽字,經過打聽知道,原來班里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學生在課外補習。
她一心只讓自己的孩子,有個快樂的童年,不想給她那么大的壓力。
為了讓孩子讀公立學校,還專門花了幾百萬買了一套學區房。
本以為這樣孩子上學無憂,誰知剛才搬入這里,她就發現了問題。
孩子小升初,所有人都在搶跑,而她的孩子如果不搶跑,就只能落后。
沒辦法,她就只能去報課外補習,這一補就沒完沒了。
她還發現,不僅女兒要補,兒子也需要補,要不然沒辦法進入好的小學。
兒子,女兒都送去了補習班,看著越來越多的作業,孩子越來越木木的臉,藍麗也掙扎過,難受過,甚至痛苦過,可是大環境如此,讓她壓力巨大,不敢輕言放棄,只能和孩子硬抗。
她害怕一旦放松,孩子就成了最底層的那一些人,將來堪憂。
好在培訓也有回報,女兒成績提上來了,奧數考試成績還行,將來讀民辦初中也有希望。
最后一刻,小兒子終于考入了理想的小學,只等女兒的好消息,丈夫夏君山趁妻子出差去了,帶著孩子跑到了泰國旅行。
他不想壓抑孩子的天性,不想再去管什么小升初,幼升小,也不管什么考試,什么培訓,什么課外補習,他只想孩子幸福快樂。
回到家的藍麗發現丈夫孩子都不在家,集體出游,通過丈夫發來的照片,看著孩子陽光燦爛的笑容,看著丈夫輕松的臉龐,她突然覺得自己也該放松放松,不如也去旅游,其他的見鬼去吧,不管了。
四方壓抑,集體難過,全民煎熬。
公立學校
教育部明確規定,孩子九年義務教育,不能讓老師在課外給他們補課,要減負,減壓,讓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讓孩子健康成長。
這初衷是好的。
可是大家看的是成績,社會看的也是成績。
民辦學校,就是私立學校,他們每天題海戰術,各種刷題,補課,讓孩子很早就學完了課程,最后小學,初中完了考試升學率撐撐上漲。
孩子父母不想孩子落后于人,于是想盡辦法把孩子送入民辦學校。
民辦學校名聲好,升學率高,有點錢的人就送進去了,那老師的待遇也好,這導致很多公立學校的好老師都被挖走了,跑去高薪教學去了。
公立學校沒有好的老師,沒有優質的生源,口碑越來越差。
讓很多人,都不愿意去讀公立學校,提起公立就有一種”low“的感覺。
讓學校很惆悵,可也無能為力。
學校老師
鐘老師是個很優秀的數學老師,在學校時,想要補課,掙點零花錢。
可是教育部有規定,不能夠這樣做。
他沒辦法,只能辭職,出來自己創業,辦了一個培訓班,別說生意火紅,曾經一度求學者排起長龍,只等進入班級。
一年賺了幾百萬,比起學校工資,不知好了多少倍。
這樣的例子,讓很多老師心里不舒服,憑什么好好上課錢不多,孩子外面隨便補課那么貴,誰愿意好好上課呢?
張雪兒老師,小小年紀就已經是小學高級老師,喜歡學生,喜歡教學,希望孩子快樂地成長,是歡歡和顏子悠的班主任。
隨著年紀的增長,班上三分之二的學生都去上補習課了,更可惡的是,他們上完課就趕場子去了,班上上課仿佛才是多余的,本來要開班會的她,看著空了一大部分的教室,讓她有些懷疑自己的價值。
而她想要改變家長和孩子的思想,用“德行”排名評級,結果還被家長聯名要求以學生的成績重新評。
理由很簡單:學生不以成績為主,以德為主?搞笑喲。
她看著米桃很可憐,沒有報班,家里窮,也沒人教,就免費給她補課,結果被一群家長給告了,還打電話都了教育局,讓她下不來臺。
找不到價值就算了,還給她穿小鞋,讓她郁悶不已,最后選擇黯然辭職,離開這個讓她喜歡的職業。
好老師走了,不是去培訓,就是去創業,或者尋求其他出路。
有錢的人培訓去了,沒錢的孩子,跟著一群不是普通的老師,最后成績一滑再滑,可想而知后果。
家長和孩子
家長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想盡辦法報補習班,奧數,英語,科學,只要有的,都報上。
為了讓孩子進入民辦最好的中學,家長從孩子4~5歲,有的甚至只有1歲多的孩子,送入培訓機構進行培訓。
民辦學校有自己的考慮,他們會收優秀的學生。
這些學生必須奧數考試拿到多少獎,還有什么“杯”必須拿獎,才有優勢。
進入學校,還要考試奧數,不過關者不能過。
田雨嵐的兒子顏子悠,每年都要考試奧數,每次一考試就緊張,一緊張就發燒,最后考試就考不好。
為了陪兒子考試,她懷著即將生產的身子,親自送兒子去考試,結果孩子生下來,兒子跑出來看,這一場考試泡湯了。
最后一次機會,顏子悠發現自己竟然有幾個題不會做,最后把卷子給撕了,還把桌子給掀,成了當時的頭條。
歡歡是藍麗的女兒,因為成績下滑,報了補習班,成績是上去了,可孩子也變得郁郁寡歡。
迷桃這孩子,最后因為壓力太大,直接抑郁了。
家長和孩子,沒有一個輕松的,一天到晚都處于壓抑之中。
孩子有干不完的場子去培訓,做不完的作業,看不完的書。
家長有工作,有忙碌的周末,陪著孩子趕了一場又一場,最后大家都疲憊不堪。
家里再也沒有歡聲笑語,個個臉上木木的,就等著晚上睡覺,交流都覺得是浪費時間。
只有培訓機構開心
培訓機構,為了掙錢,專門找家長的痛點,像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會怎么樣?
反正各種招數,總之很有效。
誰不想孩子有個好的未來,誰不想孩子將來有出息,能夠自食其力。
于是,大家都選擇報培訓班。
數學,語文,英語,奧數,圍棋等等,應有盡有。
初級班,提升班,精英班,沖刺班,一個接一個。
報的人多,機構就賺的錢多。
他們像雨后春筍一般,一下子就冒出來很多,參差不齊,良莠不齊,讓家長選擇困難,最后只能靠聽說,和廣告宣傳。
當然了,大家都報了班,自己不報不行,于是就成了一種潮流,孩子讀書,必須報課外班。
最后課外班成了一種趨勢,禁都禁不了。
培訓機構開心了,可學校不開心,說好的快樂教育,你掙這么多,變成了成績優先,我怎么有競爭力?
老師不開心,我上課,你上課,你都教了,我教什么?
家長不開心,你們都報班,我不報,孩子怎么跟得上,這一年十幾萬的錢,多少家庭又要日夜顛倒了?
孩子更不開心,我好好的童年沒了,做不完的題,趕不完的場子,頂不住的壓力。
最后
其實,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人生還有很多路可以走。
我們不能為了這一條路,讓孩子背負太多,讓全家都跟著壓抑。
孩子需要快樂童年,家長需要周末休息。
學校需要好的老師,老師需要好的學生。
大家一起努力,希望早日歸還孩子童年生活,讓補課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