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媽媽都聽過那首《最傷心的人》,里面有句歌詞是:
我最愛的人,卻傷我最深……但自從有了娃后,媽媽們開始變得不再為愛情神傷,相反卻經常在夜深人靜時感嘆:
“為什么我最舍得花錢的“班”,傷我卻是最深!”
后臺有位林媽媽給我們留言說:“我一口氣給孩子報了4個課外培訓班,英語得報,藝術也少不了,體育類增強體質,還有編程學學也不錯。于是每個周末,我都要帶著孩子奔波于各個培訓班,連個懶覺都不能睡,這都不重要。
最令我傷心的是,一年多下來,感覺孩子并沒有學到什么東西。”
其實在一二線城市,像林媽媽這樣的家長有很多。在她們看來,選擇課外補習,就是去打一場曠日持久又無法避免的拉鋸戰。
兩年前,上海市委前書記韓正曾說:
教育不能被資本綁架,如果培訓機構是純粹以盈利為目的的,這樣的培訓市場,黨和政府必須管,不管就是失職!
兩年后的今天,教育部長陳寶生終于站出來兌現了這句話。
教育部去年調研了40.13萬個校外培訓機構,整頓了其中27.3萬個違規機構。
不僅如此,陳部長還公開表示,
與課外培訓班的較量,是一場硬仗!
?為什么大家都扎堆地把孩子送進課外機構??
匯豐銀行曾做過這樣一個調研,對比世界其他幾個國家,中國的父母對子女課外補習費用占比最多,遠超美、英、法等國。
中國家長最有錢?還是中國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超過美、英、法等國?
答案都不是。
對中國家長來說,補習班雖然會帶來沉重的負擔,但是和動則幾百萬的學區房相比,還是便宜太多了,起碼在可承受范圍之內。
我曾經見過這樣一類奇葩家長,本來班上的孩子都有去課外補習的現象,后來學校打算,嚴令校外補課行為,要補課的話,就讓孩子來學校免費補吧。
本來是件皆大歡喜的事,多好?誰想到后來那位家長居然去教育局舉報,說學校給孩子添負。一紙令下,學校的補課活動被落空。
不光補課要舉報,作業布置多了也要向教育局通報一聲。
幾個回合下來,校內補課的事,自然也就不了了之了。
你以為這位家長是崇尚快樂教育,提倡減負?其實他背地里早帶著孩子上各種校外補習班。
又不想浪費已經報名的費用,又不想學校補課趕超自家孩子,那就搗亂唄。
教育競爭背后的實質是,優質的教育資源太稀缺,上升的通道太狹窄,你想獲得更多資源,我也想,大家都去補習班了,誰還甘心當拖油瓶?
針對應試教育,高曉松說過:
那些聲稱被應試教育毀了的人,不應試也會自毀;
那些抱怨婚姻磨滅理想的,不結婚也成不了居里夫人;
?不去培訓機構學,行嗎??
并不是沒有人嘗試過自己在家教孩子,有一位同濟05屆數學系的媽媽這樣說道:
“我女兒的奧數題,弄得我熬夜到凌晨一點。上一次這樣熬夜還是在七年前評職稱的時候......”
同濟的畢業生難道還解不了區區中學數學題,當然不是。有的時候,奧數的難度不在于你有多高的學歷,掌握了多少的知識量,而在于你一定要聽輔導老師的解題套路。
知道了這些“隱形規則”的家長自然會想,唉......還是老老實實地報班吧。
當然了,培訓機構是有優勢的,這是市場競爭下的必然體現。
但拿這些來說明家庭教育完全比不上補習班,那就是謬論了,因為培訓機構也不是萬能的。
Face Book的總裁扎克伯格,34歲就成為全球第三大富豪,可他的編程天賦,不是來自學校,更不是課外培訓,而是被父親愛德華發現并培養的。
扎克伯格10歲的時候,父親給他買了一臺電腦,對于這種高新科技產品,年幼的馬克·扎克伯格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的這種興趣恰好被父親重視了起來。
后來,愛德華為了能夠更準確地把握好兒子的發展動向,就非常細心地觀察著扎克伯格生活中的一舉一動,結果他很快又發現兒子有極其好的觀察能力。
在小扎克的求學路上,父親一直在支持和引導,可以說,扎克伯格的成功離不開父親的細心培養,這一點,正好應驗今年兩會上教育部長陳寶生的發言。
他的原話是:
“家長要有科學的教育理念,對孩子要有一個合理的預期。”
有些能力,恰恰不是靠在補習班做幾道題就能達到的。
比如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與人溝通、合作、互動的表現,還有孩子的專注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不管孩子報了多少個課外班,這些都不是培訓機構所能教會的。
?倘若不給孩子補課,就讓他們盡情撒歡嗎??
很多人喜歡拿歐美教育說事:
朋友阿何就跟我說過這樣一件事,孩子在國內學校上學時,中國的老師都要求學生們上體育課時記錄跑步成績,并按成績快慢排序。
言下之意,學校評判的標準是:你要比別人強才行。
后來他們一家去了美國,在國外,就是另一番場景,當時阿何孩子的班上有個學生成績很糟糕,痛哭流涕,美國老師走過來安慰他:你只要比自己強就行了。
言下之意:你不必在乎別人的成績。
真正的精英教育,他們對教育的態度與應試教育有著根本的不同:
你是你的船的主人,開快開慢你自己決定;我們要教你的就是:學會怎樣決策你的快慢。
而應試教育則是:你必須得快,不然就會沉沒。
在應試教育大環境不變的情況下,高考工廠“衡水中學”、“毛坦廠中學”就是應試體制的最典型的例子。
而補習培訓班只有在這種體制下,才能不斷蓬勃地發展起來。
這么說,是應試教育比不上素質教育?還是我們的教育不如別人好?
自然也不是。
鳳凰網新媒體副總裁劉春在微博上說過這么一段話:
如果一味地強調素質教育反對應試教育,我這樣的窮人孩子是沒有任何上大學機會的。
我們中學乒乓球桌都兩臺籃球場一個,網球馬球高爾夫沒聽說過,沒有圖書館,也沒有音樂老師、美育老師、舞蹈老師、戲劇老師,英語老師二把刀,發音都是駐馬店口音,我們唯一跟城里孩子一樣的就是教材,就是做試卷。
為什么應試教育產生了諸如“填鴨式教育”、“高分低能”等弊端,依然沒有一點改變?還宛如大樹扎根般得,立于我們的教育之本。
盡管有諸多弊端,但應試教育有其存在的歷史必然性。
錢文忠說:“高考制度之所以不能改,是因為我們找不到比高考制度更不壞的制度。高考制度不是最好的制度,但它是最不壞的制度。”
在教育評價體系不變的情況下,對普通家庭來說,高考就是唯一,就是客觀事實,就是實現教育平等最有力的武器。
?既然高考就是唯一,為什么還要重視素質教育??
既然應試教育是我們的教育之本,為什么還要大力提倡素質教育?
教育部長陳寶生在兩會上說,期待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能夠真正改變唯分數、唯升學的傾向。
有沒有發現?在應試大環境下,越來越多的孩子唯分數、唯升學第一。在應試教育的高壓下,素質教育愈顯蒼白和匱乏,甚至有家長直呼:
“所謂科技創作的愛好,什么機器人啊,編程啊,藝術啊,我覺得大家該醒一醒了,大家該停一停了。
人類歷史幾千年,能出幾個天才?”
發現、培養自己的天賦,真的只是教育之路上的畫蛇添足嗎?
下面這對雙胞胎姐妹花,雖然初中數學曾只考過17分,但卻精通四國語言。
寒暑假,別的孩子在補習班度過盛夏的時候,她們是和媽媽一起環游并探索世界,最后大學分別被牛津和劍橋錄取。
杭州高三女孩郭文景被哈佛錄取的原因,除了考試分數外,還綜合了她的愛好編程、帆船、滑雪等。
韓桐彥在《素質教育》里說:
“對教育而言,讀書的最終目的并不是獲取知識,而是訓練思維,點燃學生頭腦中創新的火把。”
為什么走了那么久的應試之路,反而要開始為素質教育讓道了?
因為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孩子已經不再以唯分數第一了。
素質教育的核心使命,是要讓孩子學會怎樣選擇和改變世界,這才是除了分數外,孩子更應該去知道的東西。
而課外機構?
它們不是洪水猛獸,更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藥,課外機構和學校一樣,只不過是額外提供了一個學習的環境和平臺罷了。
妄想只通過添加一個平臺就能讓孩子的學習突飛猛進,那是投機取巧的偷懶行為。
真正想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還是得讓家庭教育,學校和課外相互聯手合作,根據自身家庭的條件做調整,再加上孩子的反饋,從而發現孩子的天賦,找出適合孩子發展的道路,這才是一條能讓人連連點贊的最優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