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游牧社會,一些游牧的民族在選擇落戶一個地方前,大多時候會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們怎么樣才能找到水源?但當開始將問題改成“我們怎樣才能把水源引到身邊?”你知道發生了什么嗎?
這個新問題引發了人類最卓越的生存形式的轉變,它帶來了灌溉、蓄水、掘井、耕種這些發明,最終又催化了城市的出現。當我們換一個問題,其實就是換了一種結果,而每一個未提出的問題,都是一扇未開啟的大門。
1.人與人之間最有效的溝通是什么?
你是否經常扮演一個角色,以能夠回答別人問題而覺得有價值?很多時候,這個“答者”的身份讓我們“無所不知”的風格不斷自我膨脹。當貼上了這樣的標簽,實際上你給別人留下的空間就變得有限。
最有效的溝通,通常是問多講少,而世俗的認知卻剛剛相反,80%是侃侃而談,而只有20%是虛心發問。當你把握了提問和回答之間微妙的平衡關系,開始試著多問少講,你將會得到更多的尊重,得到更多的想法,而“創新”正是這些想法的不同組合。
2.改變你的問題,才能改變你的思維
每時每刻,生活中,都會有一些好的事情和不好的事情發生,尤其在遭遇不好的事情時,例如,孩子的數學計算總是出錯,戀人出差多日卻不主動打電話聯絡感情,早上上班,發現后視鏡被蹭掉一塊漆,到了公司發現下屬小李未能按時按質完成交辦事項……
于是,你心中的很多問題來了。
孩子為什么總是這么粗心,把如此簡單的計算題做錯?
你根本不在乎我,否則真的會忙的沒有時間給我電話嗎?
誰這么缺德把我后視鏡蹭一塊漆?
小李這人能力差呢,還是把我的命令不當回事,怎么這么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
很多人遇到這種沖突,會在內心給別人貼上類似“粗心”、“不在乎我”、“缺德”、“能力差”、“不當回事”的負面標簽,于是深陷“受害者”的泥潭,此刻內心充滿了無望、沮喪、抱怨、憤怒等等情緒。
該責怪誰?
怎么這樣呢?
我怎么如此失敗呢?
為什么他(他們)這么笨,這么煩人?
改變一下提問的方式會有什么不同的結果呢,我們用以下的問題體驗一下。
到底發生了什么呢?事情的真相是什么呢?
我想要的結果是什么?
對方怎么想,他有什么感受?他想要什么呢?
這件事有價值的地方是什么?
我可以做出哪些選擇?
最好去做什么才能達成我想要的結果?
責怪讓我們停留在過去,但當我們學著開始轉換思維,逐步從已經發生的事情中用“學習者”的角色構建問題時,這種轉換使得改變成為一種可能,轉換思維才是行動之所在。
當你通過改變提問,轉變思維,輕松快樂、積極向上、樂觀進取的正能量隨之而來,此時此刻,你已經在鋪設更美好的未來之路了。
3.非凡的結果始于偉大的問題,如何改變提問?
想打造積極向上的能量場,需要去理解對方,而不是去判斷誰對誰錯,ABCC法則是一個強有力的工具,幫助你改變提問,改變思維,改變結果。
A:aware---自我覺察
覺察自己是否處于評判者狀態,并接受這種狀態而不是抗拒。
對于這件事情,我內心里最想要的是什么?對方內心里最想要的是什么?
B:breathe---吸氣深呼吸
停下來,退后一步,深呼吸,讓我們更加客觀的看待發生的事情。
C: curiosity---保持好奇心
到底發生了什么呢?事實真相是什么?(你問過對方了嗎?你傾聽對方了嗎?)
我掌握了所有的必要信息嗎,我的判斷負責任嗎?
C:choose---選擇
我要做些什么選擇,才能達到我想要的,還有他想要的(我們共同想要的)?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評判者,從評判者如何轉換為學習者,需要我們嘗試著用ABCC法則來改變,通過覺察和修煉,讓我們的個人生活和工作可以有更多的能量。你不試試嗎?
4.行動創造學習價值,讓我們行動起來吧
參考資料:梅若李.亞當斯 《改變提問,改變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