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7年的最后一天,在這陽光燦爛的日子里,我觀看了日本的一部老電影《告白》。整個觀看的過程,我的心情一直很沉重,甚至看到最后,我覺得很痛心,有點想用力地嘶喊,卻只留下眼睛里略微濕潤的瞳孔。
????????影片以老師森口悠子講述自己女兒的死亡經歷開始。在開始時,森口悠子老師說了一句話“內心軟弱的人只會欺負更弱的人,受害者只能選擇忍耐或者尋死嗎?”然后講述了女兒被殺害的事件,以及兩個相關的殺人兇手都是自己的學生。后續(xù)的影片則講述了森口悠子如何自己一步一步策劃了完美的復仇計劃,讓殺害她女兒的兩個兇手遭受制裁,遭受痛苦。電影的名字叫《告白》,影片中穿插不同的人心理描寫,內心獨白,用類似蒙太奇的手法,可謂是真正契合“告白”的主題。 可以說這是一部復仇片,由于在日本,少年法規(guī)定14周歲以下的青少年不負擔刑事責任,所以法律無法制裁他們,最多就讓他們寫寫悔過書。而森口悠子覺得因為無法明白生命的意義,自然無法尊重他人的生命,應該讓殺人者意識到生命的寶貴。她的所作所為其實準確來說是心理復仇。這部影片雖然穿插一些溫馨的背景音樂,但是全片卻無法讓我有放松的感覺,反而更加的壓抑,沉悶,在我看來,這部片子里一個正常的人都沒有,都是被扭曲的個體,雖然有的人值得同情,但是到底貫穿整部影片的思想,又有什么感觸了我呢?我覺得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我希望通過影片中不同的人物的分析,來縷清整部電影的邏輯,我希望我可以盡力地去融入角色, 去分析角色,古代詩文的鑒賞要求我們可以把自己代入詩人詞人的環(huán)境,身份,時代背景,這被稱為“同理心”,也就是“情同此心,心同此景”。我希望可以用同理心去看待電影中的每個不幸可悲的人。
????????第一個殺手:渡邊修哉
????????渡邊修哉,一個班級的優(yōu)等生,一個天才,也是一個心理變態(tài)的人。而這一切的根本要追溯到他的童年。他的母親是一個學術強人,是機械電子動力學的研究生,具有極高的智商,個人也非常自負,為了愛情,舍棄了自己的學術道路,嫁給一個智商平平普通人。而這是一些悲劇的開幕。我們有時候強調門當戶對, 強調兩個人走到一起需要心靈的契合,需要做到三個一起,聊天可以聊到一起,吃飯可以吃到一起,睡覺可以睡到一起,而且是心甘情愿,而不是被強迫或者內心自我強迫。很顯然,即使渡邊的母親愿意為了愛情,可惜她的丈夫估計不懂得她的抱負,不懂得她的志向,也無法做到和她談星星談月亮,從麥克斯韋方程組聊到黎曼猜想。所以在渡邊修哉出生后,他的母親說,這是我的孩子,他一定繼承了我的智商,我的才華,他以后一定會很優(yōu)秀。所以渡邊修哉小時候在家里,母親沒有和他一起去欣賞自然風光,也沒有一起體驗親子快樂,更加沒有教導他如何做一個人,做一個對社會,對生活充滿陽光和激情的人。渡邊修哉小時候接受的教育是嚴苛的,是純粹學術教育,他自己回憶,小時候母親給他講數學公式,物理現(xiàn)象,把玩具,機械直接拆開給他看,講解電機原理和構造,如果渡邊修哉學得不好,就會挨打,被罵愚蠢,我們想一想,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母親呢,她在轉嫁夢想,她從一開始,就后悔放棄自己的學術科研道路,但是她覺得兒子是她唯一的希望,她說兒子有她的血統(tǒng),會很聰明,所以她從小強迫他學習他那個年紀不應該承受的東西,童年應該是快樂的,而不是接受天才式的嚴苛教育,她希望兒子可以繼承她的夢想,所以當兒子學得不好,會恨鐵不成鋼,會打罵,她是第一個被扭曲的人,一個把兒子當成自己夢想實現(xiàn)機器的母親。最后,當兒子無法達到她的期望時,她選擇了離婚,又回到了學術科研的道路。在臨走的時候,她送給渡邊修哉一堆書,說這些書是對她自己的學術生涯有很大影響的書籍,希望她兒子以后也能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
????????我們再來看看渡邊修哉,他從小在這種環(huán)境下,母親給他灌輸的是人的智力區(qū)別,告訴他他有她的DNA,所以一定是也必須是一個偉大的科學者,其實小時候他是不懂的,但是作為一個孩子,母親給他的影響無疑是最大的,在母親那種嚴苛的教育下,他早已磨滅了自我,他要成為天才,他要有出息,要讓母親看到,因為如果他做得不好,會被母親責罵,會被罵愚蠢,他自認為有母親優(yōu)秀的DNA,他自身高人一等。可以說母親是他這輩子的精神依靠,他的人生就是為了母親而活著,去奮斗,直到有一天能引起母親的注意,讓母親承認他,這是他畢生追求的事情,從他對父親和后母的鄙視,看出他自己的精英情節(jié)很重。就是這種畸形的心理,導致了他不斷的陷入深淵。
? ? ? ?他說“沒有人告訴過我殺人有錯”,他所要做的,只是引起母親的注意,而從小經常弄些小貓小狗回家去實驗他的作品,而這些貓狗的命運都是被殘忍地虐殺。對生命的漠視,殘忍讓他變成了一個魔鬼。少年時代的孤單,寂寞,讓他形成孤僻的性格,但是內心卻渴望被認可,被關注,希望成為焦點,這種種矛盾的結合,徹底扭曲了他,而同時,社會不良的風氣也導致了他不良價值取向的形成。他說他開了個人網站,把他的作品全部放上去,結果沒人關注,可是他把虐殺動物的過程錄了視頻放上去,卻有很多人關注評論,這形成了他錯誤的價值取向,就是不管對錯,迎合社會媒體大眾的“重口味”,那樣他就可以上頭條,他就可以獲得關注,他可以向母親證明他是一個“有用”的人。
? ? ? ?看完之后覺得不寒而栗,相同的事情我在另外一部電視劇見到過,《沉默的證人》里面的心理學專家陳俊威,母親是航天科技的天才,從小對母親敬佩,也很聰明,可是母親卻在偷情被發(fā)現(xiàn)后自殺,當他看到母親赤裸地上吊的場景時,他8歲的幼小心靈遭受巨大的打擊,他的內心在反省,到底是什么導致了母親的死亡,導致他們一家悲慘的命運,最后他得出結論,是墮落,是女性的墮落毀滅了母親,毀滅了他。所以他開始瘋狂報復“墮落”,在城市里,從事色情行業(yè)的女大學生,女性接二連三被殺死,制造了恐怖的“點兵山一號案”。可是他到死都覺得母親是圣潔的,是最美的天使。他和渡邊修哉都是因為童年的不幸,導致心靈被扭曲,最后走上了“殺人狂魔”的道路。
????????第二個殺手:下村直樹
? ? ? ?下村直樹是一個普通的學生,家里有父親,母親,姐姐,可以說童年過得很幸福,母親很溺愛他,對他千依百順。而他在學校里面,成績,體育各方面都不太理想,屬于差生類型,但是他的母親一直覺得他是個乖孩子,一直覺得他是個好孩子,心地善良。可是柔弱的外表下卻是性格的缺陷,他因為各方面表現(xiàn)都不太突出,從而有一種自備心理,心里一直很焦慮,一直被認為是一個軟弱的人,也沒人愿意和他玩,和他一起,他孤單,在學校在同齡人身邊找不到存在感,自然也談不上自豪感,雖然自身存在成績的不足,卻只是焦慮,憂心忡忡,卻沒有努力,他渴望被人認可,被人贊揚,被人肯定。就是這樣的一種心理,被渡邊修哉利用了。渡邊和他套近乎,用一些言語表達對他的肯定,這給了他一種渡邊修哉是他可以依靠的朋友的錯覺,他開始相信他,和他一起合謀對森口愛美下手。但是當森口愛美倒地后,他卻開始害怕了,他覺得自己做了錯事,這時候渡邊修哉用一句“你一看就是一個失敗品”刺激他,原本渡邊修哉只是想讓他去告發(fā),他需要大家都知道他殺了人,因為他此時需要表現(xiàn)來滿足自己內心的快感。但是,渡邊修哉計算失誤。下村直樹他在刺激之下,開始失去理智,他一直以為渡邊是可以信任,但是沒想到只是利用他,并不把他當朋友,而且還和別的人一樣嘲笑他,他恨,他惱怒了,但是他又對渡邊無可奈何,這時候他想到的是,你沒有把這個小女孩殺死,我就殺死她,你完不成的事情,我來完成,你才是一個失敗品。于是,一條生命如流星般隕落了。極度自卑下,軟弱性格的突然覺醒,可惜他的所謂憤怒,所謂的勇者行徑并不是去挑戰(zhàn)強者,而是對一個已經昏迷的小女孩下手,“內心軟弱的人只會欺負更弱的人”這句話是對他最好的詮釋。在被森口悠子欺騙喝了含有艾滋病血液的牛奶后,他開始害怕,惶恐,每天把自己幽閉在房間里,最后發(fā)瘋。
????????說起下村直樹,和他的母親離不開關系,他的母親一直寵溺他,一直認為他的兒子沒有做錯,只是被人指使,本身并無過錯,而且一直說她的兒子真可憐。究竟誰可憐,誰可悲,你的兒子是一條鮮活的生命,難道別人兒女的生命就一文不值嗎?表現(xiàn)的溺愛護短之下,是本身的價值取向的偏差,自身對他人生命的漠視,這樣的母親自然教育不出陽光積極的孩子,最后和自己的兒子一起互殺走向了死亡。
????????可悲的冷靜智者:北原美月
????????說起北原美月,其實她一開始給我的印象是整部電影中的唯一冷靜者,可惜隨著劇情的推進,她的內心漸漸暴露出來,她是所有學生中最冷靜,最聰明的一個,對人性的洞察,對人心的揣摩都達到一定的高度。她從渡邊修哉的行為中看出渡邊的戀母情節(jié),她知道了同班同學在不斷地以各種方式去“懲罰”渡邊修哉和下村直樹,她看穿了一切,也看穿了森口悠子的騙局。可惜她自己內心也是陰暗無比,她崇拜露娜希,覺得那個下毒殺死全家人的女生很厲害,很偉大,她崇拜她,要以她為榜樣,這是一個在整體社會價值觀扭曲下的靈魂,她自身同情渡邊修哉,覺得他只是太寂寞了,她理解渡邊修哉的感情,理解他的戀母情節(jié),理解他的痛苦,可是,她最缺乏的,最欠缺的恰恰是生命的價值是什么。她可以理解渡邊修哉的殺人,甚至從內心欽佩露娜希的殺人,可是她卻沒有理解那些死于他們手下的亡魂,那些生命,本來應該享受生活的美好,卻不明不白地死了,作為他人變態(tài)內心獲得滿足的犧牲品,她到死都在追問生命的意義是什么。生命的意義就在于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每個生命,每個個體都是需要被尊重的,任何個人都沒有權利去剝奪他人的生命,如果你認為你自己的生命,你親人的生命十分寶貴,那么他人的生命也同樣寶貴,即使你有天大的理由,心理疾病也好,所謂的寂寞憂傷也好,這些都不是你可以肆意剝奪他人生命的借口。
????????烏合之眾:劇中的學生們
? ? ? ? 如果說上面所述說的三個人都很典型,那么下面說的就是班級里面的其他學生了。我們可以看到,當森口悠子說起她女兒被悲慘殺死的時候,他們都是什么表情呢?沒有震驚,沒有憤怒,沒有任何態(tài)度,冷漠,安靜,靜得可怕。這到底是一群什么樣的孩子呀!他們的人生到底接受了什么樣的教育,對他人的生命漠不關心,甚至達到了連一絲心理波動的漣漪都看不到,還有人嬉皮笑臉,完全不當回事。與此同時,在這里面,也各種校園霸凌,暴力侵犯同學,而僅僅只是覺得好玩。在森口悠子遠程短信指揮他們去對渡邊修哉和下村直樹進行“制裁”的時候,他們毫不猶豫,原因很簡單,并不是他們真的有嫉惡如仇的心理,而是因為制裁算積分,我們是不是可以理解他們是在玩一個游戲,把人分為兩撥,我們是好的,他是壞的,因為他是壞的,所以我們怎么欺負他都是對的,都是合理的,都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在內心沒有任何道德法律束縛的前提下,自然就可以毫不愧疚地對所謂的“敵人”進行各種傷害,滿足內心某種滿足,而且是站在我們同情森口老師,我們要懲罰殺人犯的偉大旗幟之下。與此同時,他們也沒有任何理智可言,當北原美月不參與霸凌的時候,他們就覺得這是敵人,內奸,必須將敵對分子擴大化,連同北原美月一起欺負。這是一個什么班級,而這又是一群什么樣的青少年呢?
????????完美的復仇者:森口悠子
????????本片的主角,向渡邊修哉和下村直樹復仇的女教師,森口悠子,她本來是一個善良的母親,一個普通的教師,但是女兒的死徹底改變了她的一切。她的愛人有艾滋病,但是她已經懷孕,在確認了自己沒有患病的前提下,決定生下孩子但是不結婚,他們做出了理智的選擇。而女兒的降生給她的人生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女兒成為了她的全部,我在她身上看到了一個母親普通而偉大的母性光輝。但是厄運的降臨徹底摧毀了她,女兒的死亡,讓她跌落低谷,看到森口老師在女兒的靈前痛哭不已的樣子,一種摯愛離去的痛苦,我覺得她當時一直對生活,對生命失去了希望和信心。而對女兒的愛又讓她繼續(xù)追尋,最后她得到了所有的答案。她是一個好老師,她悲憤,她痛苦,她哀傷,于是她去質問,可惜渡邊修哉不僅毫無悔過,反而在她面前像炫耀一樣,說出自己的整個犯罪過程,而下村直樹不敢直面她,反而他的母親一直在受害者的母親面前強調殺人犯是多么無辜,是多么悲慘。我可以想象,森口老師當時一定如五雷轟頂,晴空霹靂。這世界到底是怎么了,為什么,這是為什么?殺人犯逍遙法外,毫無悔改之心,反而說殺人者值得同情,很無辜,那么她的女兒呢?難道她的女兒就該死嗎?她的女兒的生命就如此不值一文,需要被糟踐嗎!!!我想在那一刻,森口老師黑化了,她堅定了復仇的內心。貫穿全篇有一條線索,就是真正讓這些青少年肆無忌憚地犯罪,霸凌的根本就是法律的少年法,對青少年不做犯罪審判,導致了這些人即使做出了殺人的惡性,禽獸般的行為,依然可以不負責法律責任,不受到法律的制裁。法律本來應該是公民訴諸公平的最后堅強后盾,可惜此刻,法律卻成為了犯罪者的庇護所。當所謂的道德法律制度無法維護正義,主持公道的時候,那么叢林法則就成了最后的手段,那就是“以血還血,以牙還牙”。所以森口老師在絕望中走上了復仇的道路,她要去折磨兇手,要讓兇手體會絕望,體會痛苦,也就是認識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于是她從頭到尾導演了所有的故事,引發(fā)了下村直樹的發(fā)瘋最后死亡,引發(fā)了渡邊修哉親手炸死自己母親的事實。最后,她走到渡邊修哉的前面,說炸死你母親的炸彈和按下爆炸的按鈕都是你做的,你親手殺了自己的母親。即使渡邊修哉不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渡邊修哉的母親,是他生存的希望,生活的動力,他甚至可以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也要讓母親肯定自己,而現(xiàn)在,他自己卻親手毀滅了自己心中的那個夢,他的希望永遠不可能實現(xiàn)了。這是一種心理報復,是最高層次的報復,森口老師對罪犯的心理把握,對罪犯的了解程度可以說達到了及其熟悉的程度,可見為了復仇,森口老師下了多大的苦工,費了多大的力氣。
????????可是,我們再來重新審視森口老師,難道她做得夠光彩嗎?一個為人師表的老師,最后其實淪為一個“殺人犯”,為了復仇自己的雙手也沾染了鮮血,那么復仇之后她又怎樣呢?電影沒有告訴我們。森口老師其實也是一個心靈被扭曲的可憐人。
? ? ? ?看完整部影片,我突然發(fā)現(xiàn)影片中沒有任何積極的成分,沒有一個相對正常的人,全部都是異化扭曲的靈魂,到底是什么?是什么導致了這樣的結果,這樣的悲劇?假如法律對于未成年的極端犯罪可以有嚴厲的制裁,那么渡邊修哉還會如此瘋狂,如此肆無忌憚地殺人嗎?森口老師還需要如此報復嗎?渡邊修哉估計就不會在自己拍攝的視頻中說,反正我殺多少人都無所謂,因為法律無法制裁我。如果每個家長都有善惡分明的價值觀,至少引導自己的孩子,要尊重他人的生命,要對生命有敬畏感,那么渡邊修哉和下村直樹還會犯下如此罪行嗎?如果當我們看到別人虐殺動物的時候,殺人犯罪的時候,表露出的不是以一種看客心態(tài),而是譴責,是抵制,那么這些孩子還會形成錯誤的價值取向嗎?無論家庭,學校,社會我想都應該反思這樣的一個問題。
????????我對日本的福田孝行殺人案一直無法忘卻,因為那是一次艱難的訴訟,是全社會合力,本村洋及其律師,檢察官堅持不懈,終于有了日本第一例未成年人的死刑判決。在死刑判決下來后,福田孝行終于真正地悔過,認罪。死者丈夫本村洋的那段話至今讀了依然發(fā)人深省:“死刑的意義在于,讓一個犯了殺人罪的犯人,誠實的面對自己犯下的錯誤,打從心里反省自己的誤行,決心將自己剩余的人生用來贖罪并對社會做有意義的奉獻。一個本來十惡不赦的壞蛋,最后可能會脫胎換骨變成真誠努力的善人。可是,國家社會卻要奪去這位,已經重生的‘善人’的性命。很殘忍,很冷酷,是不是?是的!無情的奪取他人寶貴的生命的確是很殘忍的一件事。相對的,這個時候犯人才會真切的體會到,被自己殘忍殺害的人,他們的生命也是這樣的無價。死刑存在的意義不是報復手段,而是讓犯人可以誠實面對自己所犯的惡行的方式”。但是,這樣的認識代價,認罪代價卻是以已有生命的消逝作為代價。假如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對生命,對權利的尊重的教育,我們可以以善待自己的方式去同等尊重他人的生命,認識生命的意義,而在此教育的基礎上,有完善的法律保障,有全社會的公民良知作為支撐,那么社會才會真正變得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