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誠〈孟子〉學習筆記139,5-1-2,滕文公章句1-2》
今天是丙申年己亥月丙辰日,十一月初二,2016年11月30日星期三。
【世子自楚反復見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覵謂齊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公明儀曰:‘文王我師也,周公豈欺我哉?’"】
一.
世子從楚國回來,又去見孟子了。
為什么又回來見孟子呢?朱熹老師是這么下的注,他說,因為戰國時期,關于本性的學問還沒有成為顯學,世子猛一聽到這性善學說,還沒了悟,并且生出了懷疑和畏懼情緒,覺得堯舜之圣不是常人能做到的,所以,又折回來,目的是再討一個簡單易行的目標和方法。
這個推測是怎么來的呢?通過上下文對照貫通,我們也可以知道,這個推測是有根據且合情理的。這就是能靜下心來讀書才能達到的意境,通神知化,出情入理,既使幽微精細處,沒有到不了的地方。只是,我們的知道是通過朱熹老師的指引得來的,屬于后知后覺。一方面要感恩這些往圣前賢,另一方面,不能一直等著吃別人喂過來的飯,要立志讀出先知先覺的功夫境界。
孟子教他教得算委婉的,并沒有直接了當說,門前大道,只此一條,斷徑僻路倒是萬千多彩;而是繼續幫助他理解性善理論。孟子說,世子這次又來,難道是因為聽了我上次的話,心里還有疑惑嗎?我教你的是確定無疑的道理。"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性就是道,人道都有同一個出處,都在同一處心上,不管是遠古還是現在,不論是生而知之的圣人,還是一根筋的笨蛋,都是"一",一樣的,一個來處,一個功用,一個效果,一個辦法。同一個本體。
如果不是一,而是二,那會是什么樣子呢?如果說人性的善不是普遍的,堯舜是特殊情況,那豈不是說,堯舜是一個道,眾人又是一個道,道有兩個嗎?如果說天下有兩個道,就好像說世上有兩個太陽一樣,有那回事嗎?試看用三位古人的話再對照一下:
古時有一位叫做成覵的人對齊景公說,現在的人們,一說到圣賢,就打怵了,卻不知他也是個丈夫,我也是個丈夫,本性是一樣的,如果我能立志奮發,也能做到圣賢的境界,這有什么好怕的?
顏淵曾說,古往今來,只要說到圣人,就都拿舜舉例,話說回來,舜是什么人?我是什么人?都是人,沒有兩樣!只要我能立志有為,也就和舜是一樣的,這有什么難的?
公明儀是魯國的賢人,他曾說過,周公是文王的二兒子,事事模仿文王,以父親為榜樣,周公曾說過"文王是我師"這樣的話。現在看來,現代人的毛病出只出在一點,那就是不照著文王做。我的本性中自有文王,人人都可以學文王,這個道理太簡單了,難道說,周公只是說大話吹牛皮欺騙我們了嗎?
這三位的話,都在告訴我們,人道只有一,不分古今,不論圣愚,沒有分別,不存在另一個高遠難行的那回事。
二.
《中庸》說,學習分三種類型:一種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一種是學而知之,利而行之;一種是困而知之,勉而行之。第一種的學習動機純粹而然,從容中道,安心于學習;第二種的學習動機出于知道人需要學習,只有學習才能實現理想,為了好處而學習;第三種學習動機出于吃一塹長一智的困苦,受到了不學習的教訓,硬著頭皮逼著自己去學習。雖然動機迥異,但是,《中庸》總結說"及其至也,則一"。等到水滴石穿,水到渠成,一萬小時定律發揮出功效,學成之日,大家都一樣了。沒有高低貴賤,平等了,自由了,成功了。
【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孟子正義》焦循著
《孟子譯注》楊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