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誠〈孟子〉學習筆記141,5-1-4,滕文公章句1-4》
今天是丙申年己亥月戊午日,十一月初四,2016年12月2日星期五。
【滕定公薨。世子謂然友曰:"昔者孟子嘗與我言于宋,于心終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問于孟子,然后行事。"
然友之鄒問于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親喪固所自盡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諸侯之禮,吾未之學也。雖然,吾嘗聞之矣:三年之喪,齊疏之服,饘粥之食,自天子達于庶人,三代共之。"】
一.文公的父親是滕定公。滕定公去世了。世子跟他的老師然友說:"當年,孟子曾跟我講論過堯舜性善之道,大有啟發,我常念在心上,不忘孟子之教。今天父親不幸去世,這是人生中的巨大變故,不是一件小事,我不知道喪禮怎樣舉行才合于圣人之道。我想委托您前往孟子先生處,請他一一指教,然后行事,這樣的話,可能可以避免出現錯誤辦理不當。"
為什么用傳話的方式咨詢呢?不影響喪葬之事的操辦嗎?這是因為滕國和孟子居住的鄒國,兩地只有四十里地,就按當時的交通條件,大約大半天的路程。
然友到鄒地問孟子。
孟子說,現在的社會風氣已經很差了,教化被拋在一邊,喪禮沒人講了,世子能為這事來問,說明他是有心人,好的很呀!作為子女,處在父母的喪事期間,他的哀痛如刀割肉的深切,根源于天性。對于送終之禮,不在形式,只要自己竭盡其心,這種事,既不是自己所能勉強的,也不是外人所能左右的,這是當事人自己所當盡心的。曾子曾說過:"父母健在時,左右就養,應當依禮侍奉;去世的時候,衣衾棺槨,應當依禮安葬;祭享的時候,焚香祭品,應當依禮祭祀。自始至終,禮無不盡,則心亦無不盡,這樣可以稱得上孝了。"這是曾子泛論作為子女的禮數,我曾依此學、照此行,學習過。至于諸侯的喪禮,我沒學過。雖然我沒學過諸侯之禮,但禮意有其大經大本而不變的原則,關于禮意方面的教誨,我曾聽過。子女生下來之后,父母都是抱著養育的,過了三年,才能自己走路,免于父母之懷,所以,父母去世的喪期,也是三年。喪期期間,穿的必定是沒有縫邊兒的粗布衣服和褲子,吃的必定是或濃或稀的粥,這是喪禮。這是出于天理人心,不容已的。上自天子,下至庶人,無貴無賤,在親喪哀痛的人心天理前面,一律一樣,沒有分別。從夏、商、周三代以來,歷經近兩千年,沒有不是這樣過來的時候。我聽到的大概就是這些。世子如果想盡心意,也只要遵行此禮而已。
二.
師父正在歐洲諸國受邀講學。今天在德國。
說到德國。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第三遍了。第三遍才能明白一點兒說的是啥,以及在說什么,為什么說和說的啥意思。奇妙的事出現了:弄明白哪怕一點點兒,都讓人高興得直拍大腿。這種高興和聽單田芳老師講評書聽得高興了,是兩回事。
師父說,你至少要把康德、黑格爾、海德格爾弄明白了。我就照做。聽課,看書,思考。迷惘,苦惱,喜悅。這些事自然在發生。啟蒙運動,文藝復興,古典現代,科學人文,這些需要背嗎?需要考試嗎?不需要。自然而然地就經過那一站又一站,哪里需要背呢!
有人嫌慢。這么搞,你得到什么時候才能讀完啊。我想至少得九年吧。這已經是最短的時間了。
有人嫌無用。你這年紀,搞懂這些書有什么用啊?弄點兒實用的不是更好?我在想,很多人的潛臺詞是商學院的教材知識或者實用新型的技術。這我就無語了。再者說了,你都沒用過,你怎么知道有用沒用呢?
師父歐洲諸國講學。憑著什么呢?底氣啊!你們的書我都讀過。再問,人家請師父講學又為什么呢?僅僅是為了聽一些沒聽過的新型奇特的東西嗎?當然是為了聽道。如果沒有道,誰請呢!
有人奇怪,你怎么那么服你師父呢?這么說吧,一部《論語》,到現在還有人當成一句一句格言而已,說明簡練到極致了,但它事實上卻是中華民族2500年來無出其右的第一書,為什么?我曾說,如果沒有孔子一生行跡為《論語》作為背書,《論語》啥都不是。同樣的道理,這個世上70億人,號稱天下第一的大有人在,有幾個人是在做的呢?學問是靠學分、成績、職稱論的嗎?不是。學問是由人的人格作為背書,這樣的學問才是真學問。空說無益,而且添亂,是害蟲。
就象孟子教世子的。學問、孝、禮,都在人心上,在你的行為里,不需要到外面求學問,而是要在行上去體會。
師父只是問:"你用了嗎?"
誰能回答?不用回答。每個人自己捫心自問。
【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孟子正義》焦循著
《孟子譯注》楊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