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誠〈孟子〉學習筆記142,5-2-2,滕文公章句上2-2》
今天是丙申年己亥月己未日,十一月初四,2016年12月3日星期六。
補錄昨日:小雪三候。
三候,閉塞而成冬。陽氣下藏地中,陰氣閉固而成冬。
花信風:吉祥無數。根如石菖蒲。花小瓣厚。外紫內白。一莖十餘萼。人言:此草著花,家有吉祥。然栽培得宜,抽莖無數,未必皆寥寥也。
【然友反命,定為三年之喪。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國魯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茣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喪祭從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
一.然友先生從孟子那兒聽取了教誨,返回到滕國,將孟子關于三年之喪的論述,一一復述給世子。世子認為孟子的話一定可行,當即定下了舉行三年之喪的決定。
后世稱滕文公是孟子弟子中的佼佼者,這話不是沒有根據,從他處理這件事來看,他具備兩個品質,一是對心的感悟敏感,一聽就懂。
這里稍微展開一下,談談心的感悟方面的問題。子貢和顏淵都是孔子高弟,子貢自許能做到聞一知二,同時,他認為顏淵能做到聞一知十。要知道,這可不是在比誰更聰明,或者說誰更有聯想力的問題。這么理解,把人心降格為生物的或者機械級別,顯然是錯誤的認識。一種,要么當成生物學意義上的器官,比如說你的眼睛1.5,我的眼睛不如你的好,只有1.1;另一種,要么當成機械意義上的強弱,你的腦容量是12缸的,我的腦容量是4缸的。這是對身和心的關系不能正確認識造成的。心的感悟力強,指的是聞道即行,即,自我行動的執行力強。事實上,人的毛病主要出在"從而不改,悅而不繹",覺得有道理,但是不改過;聽到道理很高興,但是不放到自已的身心上整理調整。對這兩種人,孔子說,我也拿他不知怎么說好了。不是孔子棄他,是他自棄。
繼續世子的第二個品質:他有聽到道理以后馬上用!到!自!己!行!為!上!的執行力。不空談。這種勇于從善的品質,是成就成己之德必不可少的前提。否則,能背好多書,聽了很多理論,能講出一套一套的道理,荀子稱這種人為三寸口耳之學,耳朵和嘴巴只有三寸距離,耳朵聽來的直接從嘴上講出去,沒有用到自己身上,拿去賣弄了,對這種人,孔子說:"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這種是自棄于德的行為。
當時,隨著時代變遷和風氣遷易,三年之喪的喪禮已經廢棄很久了,一旦提出來要做這件事,那些父兄百官哄然反對。
他們提出兩點理由反對世子舉行三年之喪的計劃。
第一個理由說,滕國和魯國都是文王之后,魯國的第一位立國之祖為周公,周公是兩國同姓諸侯之長,諸侯都以周公為宗,所以滕國以魯國為宗。這是講歷史傳統。為什么要搬出這個歷史傳統呢?那是因為周公制禮名氣最大,而魯國一直以秉承正統周禮而聞名,自己又號稱為秉禮之國,這就好像現代社會的某些國家或某某地區的形象廣告一樣,利用歷史資源作為宣傳支點,給自己貼了一個標簽,大家就按照標簽作為辨識你。有些標簽名實相符,有些標簽名實不符。這一點,古今不易啊。這些父兄百官就說了,魯國是我們的榜樣也是天下的榜樣啊,魯國是當今世界上最講禮儀的國家了,而且,它還是我們滕國的宗國,我們不向它學習又該向誰學習呢?那么,看看魯國對這事的做法吧。三年之喪,魯國的前幾代君王都沒做過啊。而我們滕國的幾代先君也都沒有做過。到了您這兒卻要反著來,不顧及先例和風俗,反對前幾代人的所為,要把規矩改了,原來的做法廢了,這怎么能行呢?
第二條理由是《志書》上記載的一條施政綱領,"喪祭之禮,當從先祖。"這是說,國家典禮都有一代一代傳受下來的,不是某個人創造的,理解可能不大一致,但不能說改就改。現在你說行三年之喪,違背了典禮綱領,與傳受下來的做法不一樣,這怎么能行呢?
二.當今社會,最通行的決策方法就是案例法,即,世界范圍內找類似的項目,找到他們成功的共性,以此作為自己的決策依據。從經營模式到管理方案以至于營銷方案,莫不如此。這就是變種的"喪祭之禮,當從先祖。"2012年,我有幸陪同一位資深教授,名字不提了,考察項目并聽取模式講解,從旁觀摩理論歸納與再次演繹的過程,深感教科書案例學不得!削足適履。為了合理化文本,對企業事實采取"順我者昌,逆我者削"的取舍。這種近似于使用觀察靜態自然物的方法,或者說,使用對那些由本能支配的生物的研究方法,同樣釆用這種方法搞社會、經濟和企業的模式研究,這跟把一頭豬按在砧板上,卻說我的研究出自活標本,這有什么區別!人不同于自然物和生物的地方在于,人是有自主性的。人固然有各種局限,如身體有限度,力量有上限,但在一樣面前,人是自由的,那就是做出我自已的決定方面,人具有完全的毫發無損的自由。曾子說,自反而直,雖千萬人,吾往矣。人的這種自由和自主的決定特性,可以說是人之為人的最重要的特性了,豈能忽略這一點而奢談模式呢。
三.
案例法也可以用,但要有一個放眼讀書的前提條件,不能說帶著歷史近視鏡,然后說我找到案例和規律了。那些反對世子的父兄百官,犯的正是歷史近視癥。他們所舉例的魯國先君,正反映出他們不考察開國之初,而考據于教傳之后;所說的那些先祖,不從創禮之日上看,而是拿著壞禮之時的作法說事兒。
金庸先生有本武俠小說,叫做《連山訣》,講的就是一代一代的師父,每個都留一手,再添一點兒花架子進去,如此傳了幾代之后,所謂絕世武功就跟表演舞蹈一樣了。說明什么呢?既使是家傳,也會變,而!且!完全有可能變了本來面目。
真有心學,放開眼量。不然,被人欺,自欺,又去欺人,再回到被人欺的惡性循環里。這種輪回的人生,慘不忍睹呀。說到底,源頭還在自己心上。
還是要繼續師父的那句問:
"你用了嗎?"
【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孟子正義》焦循著
《孟子譯注》楊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