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波皺、寒煙淡霧無際。
車到黃陵服務區,下車,霧氣竟都凝結成顆顆晶瑩的小小的水珠,緩緩流動,伸出手,能摸到霧的身姿,想要握住,攤開手掌,瞬間溜走,只留一點潮濕在手心??諝饫飶浡鴿窭?。短暫的歇息后,又上車,跟隨霧的腳步穿越先秦的秋。
一路顛簸,睡眼朦朧里,再看窗外,霧不知何時已慢慢隱匿到山頂了。它們團團繞繞著連綿不斷的山頂,目光所及之處都是望不到頭的山峰,座座相連,心里一直在想,這山的盡頭在哪里?路在川道里,有河水清碧,潺潺流淌,一片片金黃的水稻田靜靜的鋪陳在川道里,陜北黃土高原上竟然有了小江南的韻味。
一片稻田竟讓人不再在顛簸里昏睡,眼睛興奮了起來。遂趴在車窗上,貪婪的享受著畫卷一般的北國江南。一條小河,碧流潺潺,片片金光的稻田,好像都將滿天的云彩染黃了,細看,才知染黃云彩的不光是這江南韻味的稻田,還有這漫山遍野,疏黃漸紅清蔥淡綠的林間草木。
車行至盤龍寺,一群古建筑黃墻紅柱矗立在山腰,琉璃金瓦,白霧在古建筑里飄蕩,遠看猶如神仙宮殿,一幅禪堂濃霧圖就這樣色彩鮮明呈現眼前了。禪院鐘聲悠悠,寺院腳下稻田金黃,谷穗飽滿的低垂著。稻田里有水明靜。路邊的大理花粉嫩嬌柔的盛開著,遠處的山野深處,有白墻紅瓦人家,有炊煙裊裊升起…心里忽然就無比感動,感動這祥和的畫面。
富縣段的秦直道就在腳下了。一小段300米左右的爬高過后,一條寬闊的泥土道路就是公元前212年修建的我國最早的第一條軍事高速路了。秦直道起源于淳化的云陽,云陽今隸屬涇陽。綿延七百多里,陜北富縣段保存的比較完整。相傳整個道路寬古戰車的八車道,路基很平整,沿山腰開鑿,站在山梁巔,能看到一條白色的道路,猶如群山的腰帶,穿連起了千山萬壑,一直到古時的邊關。道路上,碎草叢生,也許是路基太過瓷實,所以它沒有生長大的灌木衰草。想像著先秦時,始皇帝一聲號令,千軍萬馬,萬車千騎,戰車隆隆的奔波在這高速上,糧草輜重,南通北運…定是熱鬧非凡。如今只有滿山的秋色依然熱鬧著群山,撫慰著千年古道。
一個轉彎后,北國的秋就猝不及防的撲將而來,眼睛竟然一時無法接受。盡管時間已經到了深秋,但前塬的關中平原,秋色好似走的很慢,山依然碧綠,只是偶有淡紅色的葉子,在捎帶著秋的顏色。猛然抬頭,盤山里青蔥,淺綠,深碧,艷紅,亮黃,深褐,淡紫…感覺祖先發明的顏色都不夠形容這深秋的色彩。清晨的濃霧不知何時消失的無影無蹤,頭頂藍天深邃高遠,遠遠飄著一兩朵白云,古道邊的崖畔上一顆孤獨的樹,竟有滿樹的紅葉,紅的無比干凈清透,陽光灑過,紅的竟能透過光影。山的對岸,是經仙女調色的山谷,一直認為是一個調皮的小仙女,調色的時候,一直在偷看人間,一不小心,打翻了調色盤,于是這山峰便五顏六色,色彩紛呈……
每年都去秦嶺看秋,從沒認真的看過這北國的秋。一直認為北方夏天過后,就會迅速衰敗,誰知它的秋色竟然這么猝不及防的將眼睛俘虜。
一大片的慢坡草甸,古道位于草甸中央,草甸上,一叢叢剛剛沒過土地的野草遮蔽這地面,保持著地面的水土。黃色藍色的野菊花一大片子大片的盛開在陽光下,偶有一兩顆高大的樹木孤獨的長在草甸里,遠遠看去,一種孤獨中透著靜美,真想躺在草地上,閉著眼睛,享受這秋日寧靜的陽光,傾聽天空與云彩的私語,山谷和草木的真情……
好似每一次抬頭,都能讓心跳加快。一片靜靜的白樺林悠然的屹立在背陰的山坡上,坡地上全是松軟的落葉,踩上去綿軟極了,白樺高大秀頎的攀天生長著,白色的樹身純凈了整面的山坡。素雅的猶如一群林間隱士。剛看完萬山之巔熱鬧無比的顏色薈萃,猛地被這一群林間隱士給清凈了身心,一時竟不敢高聲語,恐驚擾了林間的寂靜,耳邊好似真的響起了樸樹歌曲“白樺林”,白樺樹刻著的那兩個名字,心上的人,是否等到了那個年輕的人……也許只有這一群白樺林在等待。心里忽然很感動和難過,心上的人呀,真的只愿你只是迷失了方向,白樺林的等待無比綿長。
回頭再看看這幽靜的白樺林,將所有的思念掩藏,去看這穿越先秦的壯美的北國之秋。
沿著古道繼續腳步,每一個拐角處都能讓人驚嘆不已,一面斜坡,斜坡上長著略有泛黃的青草,各種灌木叢生,葉子都變成了淺黃,淡褐,亮紅色,紅色居多,青松翠柏中間,點綴著棵棵白樺,白色的樹皮在五顏六色中很是醒目,猶如一幅山水田園畫,應該是水彩畫吧,白樺提升了整個山林的層次,秋竟然美成了立體掛軸,我們在不經意里就被卷入這掛軸中了。一幅《北國秋旅圖》就這樣淡然的無聲息的躍然紙面。如果當年的詩佛看到,又會有怎樣膾炙人口的山水詩作流傳千古呀,我想它也一定是詩中有畫,畫里藏詩,可惜了我的國學,我竟沒有合適的詩詞來傳承這穿越先秦的秋色。
? ? 想像著從遠古飄過的這一縷縷秋風,含情帶意,有著祖先的墨香,一定是無數的秦風漢韻乘著這從先秦飄起的這股秋風,飽蘸祖先風骨,揮毫這北國的遠山近水,寫意了這一段飽浸滄桑的風景,濃淡相宜間留白著淺淺的回憶,暈染的時光,斜瀉著流年的印記。輕柔地推開光陰的窗欞,將這靈動的北國之秋寫意在這黃土高坡。真想就這樣坐在這秋光里,將這穿越時光的秋慢慢的煮成一盞歲月的茶,呡一口,清香里有苦澀,綿長里有傳承,集萬千口味于一盞,靜品流年!
一條走了2000多年的路,它該銘記了多少興衰,它又見證了幾多春去秋來,這林間的葉子又該多少次生長,多少次變紅,又多少次飄落。流年婉轉,一塊巨大的紅色巖石,巖層規整的排列在群山里,紅色的丹霞山石,一定也是從先秦屹立至今吧,不信,你看看它臉上的褶皺,是歲月給它刻上的印記,只是不知道那一道褶皺是秦時風,那一條皺紋是漢時月……坐在這紅石上,低眉俯視,想看看這石頭的眼睛。
一條仿佛通往仙境的山谷出現在腳下,山谷悠長,谷壁上長著形狀怪異的樹木,藤條攀爬附著,藤精樹怪樣的在谷底大肆秀著身姿,頭頂綠植蔽日,谷底陰冷,走進去,仿佛我真的就能走回盛秦,穿越時光
終于走出了幽谷。眼前又是色彩斑斕的山峰,古道邊的山坡上野山楂紅彤彤的掛在枝頭,無人采摘,不知名的紅果果玲瓏剔透,瑪瑙一樣晶瑩。一樹樹的紅葉黃花就這樣潑辣的表白眼睛,想要入住心底。
這紅葉已老了吧,它一定是紅了幾千年,要不然,它為何這般老辣,這黃花也開了數秋了吧,它要陪伴秋光到老。對,這慢煮的光陰里,有野菊的苦澀和清香,有紅葉的顏色,有天空的通透。所以就有了紅葉黃花秋意晚!
起風了,這千年古道西風颯颯,只是沒有了當年的瘦馬,少了當年的滾滾車輪,但它的秋色卻依如當年明媚,更比當年多情。原來黃土高坡上的北國之秋竟然美的如此驚心動魄,美的如此通透,如此靈動,如此層次分明!
暮煙升起,漸漸看到了玉米地,金黃的玉米詮釋著豐富的人間煙火,我們的腳步踏完了這一小段古道,領略了這穿越時光的秋,將這一壺秋色,慢煮輕熬,讓它透著光陰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