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原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鄭,十一二歲避戰亂前往徐州、襄陽,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28歲進士及第,三年后為官,后與元稹閉門研討社會問題編輯成《策林》七十五篇,其中不少政治態度和詩歌理論都與他日后的主張息息相關。后升任翰林學士,在此期間他以極高的政治熱情參與政治,屢次上書,指陳時政,與此同時他創作《秦中吟》、《新樂府》等大量諷喻詩,鋒芒畢露,讓權貴讀之而變色。
元和六年至九年,白居易回家守母喪,生活環境的改變讓他對人生作出思考,隱藏在內心的佛道思想開始占據上風,政治熱情開始減退。元和十年,白居易回朝因越職業言事被貶江州。這次被貶讓他對政治失去信心,他開始走上“獨善其身”的道路,這一年他在潯陽的江邊給元稹寫下《與元九書》,系統的表達了他的人生經歷和詩歌主張。會昌二年,白居易任刑部尚書,閑居洛陽履道里,自號“香山居士”,會昌六年,以七十五歲高齡卒,葬于洛陽龍門,與龍門石窟隔河相映。
白居易是中唐最偉大的詩人,在給元稹的信中他說道“仆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明只則為詩。”之后他又說到諷喻詩是他兼濟天下的表現,閑適詩是他獨善其身的追求。他認為詩歌的意義在于“補察時政”,然后上達天聽,讓皇帝知道民間疾苦,從而發布政策。他反對齊梁以來的艷麗詩風,反對離開內容而追求文字本身,他明確指出作詩需語言通俗,議論直白顯露,詩歌必須寫的真實可感,還能配樂歌唱才算完美。總結出來一句話: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白居易的諷喻詩有一百七十多首,出名的有《觀刈麥》 、《村居苦寒》,這些作品多表現民間疾苦,諷刺達官貴人的腐敗。這種揭露社會弊病的作品在組詩《秦中吟》和《新樂府》中表現的更為深刻。《秦中吟》共十首,一吟悲一事,集中暴露了官場的腐敗;《新樂府》五十首,這是一組有著明確政治目的,經過嚴密組織的系統化詩作,內容廣泛,涉及社會的諸多方面,一篇專詠一事,每篇下有一小序,為詩歌的主旨內容,這種安排避免了繁亂,不少篇章形式靈活,以三言起首,后接七言,語言上力避書面語,多口語穿雜其間。如《上陽白發人》、《秦吉了》、《井底引銀瓶》、《賣炭翁》、《新豐折臂翁》等,白居易作新樂府的目的是“首句標其目,卒章顯其志”為了做到這一點,白居易有時會強制給詩篇添加一個議論性的結尾,顯得畫蛇添足;另一方面,對于有些事件,詩人本無深刻感悟,卻為了湊夠五十篇而作,寫的不是很好,同時過于注重詩歌的功利性目的,感情沒有杜甫表達的充分;在語言上有時為了追求淺顯而表現的直露,有時一件簡單的道理也要反復陳說,致使詩歌不夠精煉含蓄。白居易以《新樂府》為代表的諷喻詩在當時影響并不大,在后世也毀譽參半,但無論如何,白居易通過自身努力創造了一種新的詩體和新的風格,并且憤書直筆,表現社會生活的黑暗面,這樣的精神永垂不朽。
貞元、元和年間,伴隨著傳奇小說的蓬勃發展,詩壇也出現了一些帶有敘事性的長篇敘事詩,如元稹的《琵琶歌》《連昌宮詞》 ,李紳的 《悲善才》,白居易的《琵琶行》《長恨歌》等。《長恨歌》作于元和元年,主要根據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作為主要內容,詩歌開篇寫玄宗好色廢政,楊貴妃因寵而嬌,導致安史之亂;之后寫玄宗逃蜀,貴妃死于馬嵬坡,極力鋪陳玄宗的寂寞傷心;詩歌的最后一段寫道士安排玄宗上天尋找貴妃,兩人在仙境相遇,并結下“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做連理枝”的愿望。這首詩運用很多幻想的浪漫主義手法,脫離了歷史原貌,最先有諷刺的成分,最后卻成了歌頌愛情的悲歌。當愛情得到升華,普天下的男女會從中看到自己的面目,因而受到震撼。《長恨歌》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元代白樸的《梧桐雨》,清代洪昇的《長生殿》,都是其中優秀的作品。《琵琶行》作于《長恨歌》十年之后,白居易貶為江州司馬,于潯陽江頭遇見琵琶女,因感于“同是天涯淪落人”而作,作者從歷史題材轉向現實題材,因有自身感悟,所以顯得感情真摯。在表現手法上,作者用秋景和天氣襯托人物感情,用音樂表現人物心理,自然流暢,一舉雙關,顯得很有特色。從《長恨歌》和《琵琶行》這兩首敘事長詩中,我們可以看到白居易敘事藝術的成熟。其一,抒情因素強化,敘事一筆帶過,抒情渲染不斷;其二,精選意像來營造氣氛,烘托感情,兩相結合;其三,語言明白曉暢而精確;其四,在運用想象,虛構、比喻等手法上也很擅長。這些特點讓白居易的詩歌廣為傳頌,連他自己都不無得意的列舉出了很多事實去印證作品流傳之廣,唐宣宗李忱也寫詩歌稱贊;“童子解吟長恨曲,牧兒能唱琵琶篇。”
中唐詩人間的交往唱和之風,在貞元年間已有端倪,當時各地的進士們多在一起交往酬唱,以顯示文才,即使是不見面也會用詩歌表達感情。元稹、白居易是這種交往活動的創始者,兩人相識之初就有作品往來,后來他們都被貶謫,一在江州,一在通州,路途遙遠卻依然酬唱不絕。兩人這個時期的唱喝多長篇次韻相排,短則五六十句,長則數百句,這種創作難度很大,卻能夠顯示作者們的能力,用以爭奇斗艷,一方面鍛煉了詩人們的才智技巧,另一方面卻顯得感情平淡。兩人還有一些寄懷酬答的短篇小詩,與前面提到的酬唱相比,感情更深刻,如白居易《舟中讀元九詩》“把君詩卷燈前讀,詩盡燈殘天未明。眼痛滅燈猶暗坐,逆風吹浪打船聲”元稹回應這首詩說“知君暗泊西江岸,讀我閑詩欲到明。今夜通州還不睡,滿山風雨杜鵑聲。” 白居易和元稹的這種酬唱在當時被競相模仿,白居易將之稱為“元和詩”,元稹則稱為“元和體”,該詩體除了包括以上的次韻相酬,還包括元白那些流連光景、淺切言情的小詩,其中還包括元稹的艷情詩。中唐詩人交往唱和形成風氣還在會昌年間。這一時期,黨爭激烈,不少人退出政壇,洛陽成了他們交往的中心,白居易是其中的中心人物。與白居易交往的有老年的劉禹錫、裴度,還有崔玄亮、令狐楚等人。諷喻詩作為白居易兼濟天下的志向被他運用的爐火純青,閑適詩作為他人格修養的一部分成了他日常的所思再現。首先白居易擁有一種淡泊知足的心態,這反映到他的詩歌之中為“數峰太白雪,一卷陶潛詩”,這類詩歌雖然境界不大,格調不高但閑適之情別有趣味,越到晚年,這種感情越為突出,他的閑適生活、佛道心境、詩酒人生全都體現在詩里,如“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白居易的知足在于他對政治的厭倦和佛老思想的影響,他的很多閑適詩都熱衷于描繪身邊瑣事,將衣食俸祿掛在嘴邊。后來趙翼總結道這個時期他的詩多是“稱心而出,隨筆抒寫”,從內容到形式上都是淺俗的。蘇軾說“元輕白俗”意即如此。
白居易還有不少寫景的游記詩,如《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還有一些閑適詩有說理議論的篇章,初讀清爽,數篇而乏味。白居易的閑適詩對后代影響很大,他淺切平易得語言風格,淡泊的情調,都曾為人稱道。他的歸趨佛老、效法陶淵明的生活態度,與后代文人的心理比較吻合,所以影響深遠。宋代詩人所取名號多出自白居易的詩,如醉翁、東坡等皆出自白居易。蘇軾獨愛白居易,很多詩歌都是效仿他,貶謫期間才有東坡的名號,也是出自白居易在忠州的作品。白居易以質樸的語言,清新的文風,使得婦人也能解其意,極大地拓展了詩歌的接受范圍,對后世影響深遠。
贊曰:一生淡泊似平民,能把詩文對婦吟。為求作詩而成魔,兩千八百傳至今 。三山五岳多交游,元白唱喝江湖深。新樂府成能刺惡 ,秦中吟終而顯真。長恨歌罷真情絕,比翼雙飛連理心。潯陽江頭哀樂婦,同是天涯淪落人。諷喻詩在濟天下,閑適詩歌獨善身。綠蟻紅泥天欲雪,與誰能有一杯飲?大林桃花數十里,芳菲散盡無處尋。樂天終老洛陽道,龍門大佛隔岸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