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評分9.9,這還是我首次看到有如此高評分的影片。果不其然,看完后,我還真的可以打足10分,理由如下:
1、善于運用慢鏡頭。印象深刻的是拍攝蜥蜴那一段,兩只蜥蜴因地盤發(fā)生爭奪,其中后來的那只蜥蜴為避免發(fā)生更加激烈的沖突而選擇離開,它展翅翱翔在雨林間的動作被慢動作化了,并結合俯拍和逆光的效果,觀眾可以清楚地看見蜥蜴的紋路。還有描寫雨林下雨那一段也是嘆為觀止。平時隨處可見的水滴,經慢動作后形成了別樣的視覺效果。水滴滴落在平靜的河面,反彈成一個水球,再次掉落形成波紋,這種放大式蒙太奇給觀眾呈現出不一樣的視覺體驗。
2、巧妙運用音樂。年幼的蜘蛛猴爬上頂端樹枝的那一段,巧妙地與音樂相結合。先是以一種愈來愈快的節(jié)奏營造接著會發(fā)生危險的緊張氛圍,在千鈞一發(fā)之際父親的及時相救音樂又漸漸平緩下來,使觀眾原本揪起的緊張情緒也得以緩解。還有描寫威爾遜鳥求偶舞蹈的那一段,這一試聽盛宴我給滿分!
3、以“我就是動物”的拍攝角度。記得這一集有兩個視角引起我思考了。第一個是描寫蜥蜴往樹上爬的視角。一開始鏡頭切換到這里我還納悶了一下,這是什么東西?原來是蜥蜴的視角。明白了這一鋪墊,后面一處美洲豹為尋找獵物在草叢間搜索的視角我也意識到了,這是以“我就是動物本身”的視角來拍攝的,這一拍攝角度極大豐富的拍攝的角度,又把觀眾置身于主角的位置,拉近了距離。
4、精湛的拍攝技術和拍攝人員的匠人精神。課后查了一些資料,《地球脈動》第二季經過了長達十年的制作,采用超高清4K攝影機、無人機航拍、遠程控制拍攝等運用多種高端技術進行拍攝,并且其極有可能成為4K電視機的助推器。(雖然我也不太懂4K是怎么樣的技術)其次,就是一個偉大的幕后制作團隊。從小看紀錄片的時候,就一直被一個問題所困擾,他們究竟是怎樣拍那些比指甲還要小得多得多的動物和近距離拍攝肉食動物獵食現場,以及捕捉到可能只是曇花一現的場景。幕后拍攝花絮就很好地解答我的疑問。外景拍攝,他們一待可能就半年,遠離家鄉(xiāng),住在環(huán)境極其惡劣的雨林,可能隨時就會遭到大型動物的襲擊等生命危險。機器遭損,拍攝受阻,但他們依舊沒有放棄,發(fā)揮聰明才智,繼續(xù)踏上尋找新物種的征途,為的就是拍到第一手畫面,向人類展現大自然給予我們的贈禮,并傳達他們內心真正想要傳遞給我們的信息-通過影片感受地球的脈動,好好愛惜這一行星,我們最為珍貴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