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時,有詩人賈島用“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形容刻苦鉆研而有所成的游俠。這種匠人精神,如今常被人掛在嘴邊。在影視行業里,很多人也把它當做準則堅守。
但想借影視業紅火大撈一筆的,也大有人在。例如先前鼓吹的所謂網大,口口聲聲周期短創收快,從劇本寫作到后期成片不過三兩月時間。但整片看下來,除了字里行間的急功近利,就是不忍直視的粗制濫造。
其實,一部品質尚可的電影從立項到上映,往往要經歷漫長的過程。就算是好萊塢這種流水線化生產模式,對于一部大制作,也得耗去三五年時間。雖然不能將周期與品質完全等同,但精雕細琢卻是好電影的必要條件。
而對于影迷來說,判斷一部作品是否值得一看,最保險的辦法就是參考專業媒體及網站的評價。雖不能盡信,卻可以大大減少我們被爛片荼毒的風險。
如果你常看電影,肯定會發現網上有大量諸如“豆瓣高分XX電影”,“你不可不看的十部XX電影”之類榜單。這類影單凸顯了一個事實:就是電影的口碑可以量化為數字。
但一部影片想拿高分,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每個觀眾的口味,評價標準,甚至當時心情都可能左右判斷。就算如《肖申克的救贖》、《霸王別姬》等公認的神作,也離滿分有一定距離。
但今天,有部紀錄片,卻獲得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9.9分。
這在豆瓣評分體系中,就算是滿分了。評價人數已經過萬,龐大的樣本量,保證其并無偏頗之嫌。而一向吝嗇給分的IMDB榜單,也破天荒給了9.9分。代表這部影片,對中外觀眾來說,都堪稱完美無瑕。
這部紀錄片的前作,也拿到了9.7的高分。力壓一眾高分電影,長期占據榜首位置。可見其在紀錄片愛好者看來,是無可挑剔的神作。
更驚異的是,從來沒有什么影片,能獲得如此統一的口碑。隨便翻上幾頁短評,你只能看到齊刷刷的溢美之詞。一度懷疑是不是網站系統出錯,只有五星一個評價可選。
不用說你也能猜到,這部《地球脈動2》正是出自BBC之手。
熟悉BBC的朋友,肯定對它出產的紀錄片不會陌生。
諸如《藝術的力量》、《美麗中國》、《冰凍星球》等一眾佳作,都來自它的制作團隊。其水準不僅是紀錄片界的標桿,在畫面與劇情方面,都不亞于傳統的故事片。
說到這里,大家可能會奇怪,紀錄片怎么會有劇情一說?這里要賣個關子。先說說那部十年前的《地球脈動1》
帕斯卡爾曾說“人是能夠思想的蘆葦,人的全部尊嚴也正在于此。”
作為自然界中最脆弱的生物之一——人類,能承受的最具挑戰性的探險,莫過于幫地球拍一部紀錄片。
接受這個挑戰的正是BBC。耗資超過800萬英鎊,光是踩點就歷時2000多個日夜,拍攝周期超過5年。百余人的攝制組,走遍了大半個世界,運用了當時最先進的技術手段,前后拍攝超過200個地點。
很多僅有數秒的鏡頭,要耗費工作人員數月心血。很多景色因種種變故,你再也無法從銀幕上得見。只有世界一流的制作團隊,靠著艱苦卓絕的努力,才能造就如此令人心醉神迷的畫面。
導演也曾表示:“這是我所知道的,下一代不會看到的地球景象了,再也不會有人投入和本片同樣程度的資源,拍攝到同樣的片子了。”
讓人慶幸的是,導演的話并未成真。十年之后,他們帶著《地球脈動2》回來了。這次回歸,具有跨時代的意義。
2006年的《地球脈動》之所以是BBC攝制成本最高的一部紀錄片,就是因為它首次全程使用了HD攝影機拍攝。
而這部2016年的《地球脈動2》,更是前瞻性地使用了4K攝影機,同時還加入了無人機、夜視器、遠程傳感與遙控技術。
這些新技術的參與,使得每一幀畫面都堪稱精致。作為觀眾,我們第一次能夠如此接近大自然,看到以往只能出現在想象中的畫面。
但其實,BBC在近十年前,就已經策劃好了這一切。這種體量的紀錄片,要經歷漫長的拍攝周期。這要求片方不僅要保證內容,還要考慮影像播放技術的發展,提前預判影片播出時觀眾的口味。
這一步上,BBC押對了寶。《地球脈動2》不僅順應了時代潮流,也是助推了超高清影像設備的民用普及。
這前后兩部《地球脈動》,都有同一位導演,就是堪稱英國“國寶”的——戴維·阿滕伯勒
他不僅是紀錄片界的泰斗,也是大英博物館,皇家植物園以及國際自然基金會的管理人。不到60就被授予爵位,世人譽為“世界自然紀錄片之父”。
想把這位大師的經歷說完,估計要重開一篇專欄。其實簡單看看戴維·阿滕伯勒的作品列表,就可知其盛名。
他實地探索過地球上所有已知生態環境。被毒蛇襲擊,被起重機吊在雨林上空,飛越阿爾卑斯山最高峰,對他來說都是家常便飯。
當年第一部播出的時候,老爺子就已年過耄耋。而如今90歲高齡的他,帶著原班人馬,歷經117個地區,足跡遍布40個國家,耗時2089天,終于拍出了這部續集。他不僅要負責導演,還要負責編劇。
是的,就像之前說的。紀錄片也需要講故事,但這并不是說紀錄片是虛構的。紀錄片講故事,是以戲劇手法還原自然界中真實百態。目的是讓觀眾能坐下來,能看進去。
可不是像國內某些紀錄片,就是放個機器在那拍,然后把素材拼接一下完事了。BBC在拍攝本片前,是按照電影手法,提前確定影片每個段落具體拍什么,怎么拍,拍多長,時間甚至要精確到分鐘以內。
這就保證了,你看到的不是那種自然風光集錦,而是一部有主角有配角,有沖突有恩怨,由與你生活在同一個地球,呼吸著同一種空氣的生靈們,親自出演的大片。
比如這一段,這是南大西洋中的Zavodovski島,一家頰帶企鵝中誕生了一名新成員。小企鵝的父母不僅需要保護小生命躲避賊鷗襲擊,還要遠涉八十公里的外洋捕魚。
但小島的地貌艱險,企鵝們不僅需要跳下陡峭的懸崖,還要抵御海浪的席卷。在好不容易抓到幾條魚,還得提防心懷不軌的鄰居搶奪。在它用盡全力爬上峭壁,回到家中后,另一只企鵝就要立刻輪換出海。
這一過程堪比任何災難片,且充滿超越任何表演的真摯情感。幸運的企鵝可能只需承受骨折的傷痛,而有的企鵝卻從此葬身魚腹。但遠方家的呼喚,讓它們依然義無反顧。
光是拍下這個故事就讓攝制組煞費苦心。他們為了近距離接觸企鵝族群,不驚擾到它們,制作了幾十個形態各異的假企鵝,把攝影機藏在其中。
一旦有敏銳的企鵝發現了異樣,攝制組便得推倒重來,直到假企鵝能夠完全以假亂真。這一來二去,就拍了三年。
戴維·阿滕伯勒之所以要真實呈現這一切,并非為了獵奇,而在于他對生命本質的敬畏。
他不是高舉旗幟的環保主義者,也不是恃強凌弱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者。他清楚知道為了生存,每個物種都需要付出不菲的代價。而悲天憫人與憤世嫉俗不僅毫無意義,對獨自承受命運之重的個體,還是一種侮辱。
這一理念也呈現于他早年的代表作中。在拍攝完關于人類學的《部落之眼》后,年過50的戴維開始制作《生命的進化》。
這部紀錄片不僅讓世界記住了戴維·阿滕伯勒的名字,也開啟了有線電視節目的新時代。片中所述內容,很多是當時觀眾聞所未聞見所未見。它不僅拓展了當時美國人的認知邊界,還讓他們開始重新思考自己與自然的關聯。
而這種對于品質的宣誓與恪守,一直延續到如今。
《地球脈動2》中這段海鬣蜥博弈蛇群的鏡頭,堪比好萊塢大片。在沙灘上破殼而出的小鬣蜥,需要獨自爬過掠食者出沒的地段,才能與家人相聚。
但蟄伏在礁石中的蛇群可不這么想,它們饑腸轆轆,四下設伏要想要填飽自己的肚皮。面對這前后夾攻,有的海鬣蜥葬身蛇腹,有的海鬣蜥則利用蛇類視力不好的弱點,伺機擺脫糾纏。
這段海鬣蜥的逃生之路,硬是被拍出了絕境逃生的既視感。鬣蜥的求生與海蛇的陰險,都透過屏幕傳到你眼前。歷經九死一生逃離蛇口的幸存者,踏著前人的骸骨得以幸免。不經感慨,在自然界想要生存,就得拿血來換。
而能捕捉到如此精彩的畫面,不僅需要運氣,也需要精湛的攝影技巧。攝影師不僅需要對高速物體保持追焦不變,還得利用升格降格將危險臨近與虎口逃生的氣氛傳達給觀眾。這些鏡頭語言的加入,使得全片無需任何旁白也可一樣精彩。
同樣是為了生存繁衍,有的動物進化出與環境相似的保護色,有的動物則長出艷麗奪目的羽毛,以便求偶繁衍。
比如這些威氏極樂鳥,大自然賦予它的艷麗身形,是任何人工都無法效仿的美麗。
它們不僅能歌善舞,為了讓自己的基因得以傳遞,還進化出了一套特別的手段。
雄性極樂鳥在求偶前,甚至會專門清理周圍地盤,把顏色鮮艷的落葉一并清掃干凈,免得它們喧賓奪主,搶了自己的風頭。
為了吸引雌性,極樂鳥可能需要等待數周時間,只為一次開屏的機會。而據說攝制組為了讓你看到這令人驚艷的一瞬,則要耗去300多個小時。
但有的動物就沒有這種耐心了,比如生活在巴拿馬埃斯庫多島上的侏三趾樹懶。就是《瘋狂動物城》里,做事“雷厲風行”的閃電。
但這可愛的家伙,如今全球只剩下不到三百只。
別看樹懶平時慢慢悠悠,似乎什么事都無法影響它們的淡定。一旦趕上求偶期,這些樹懶立刻就跟打了雞血一樣。
它翻山越嶺,只為尋找一只罕見的雌性,但不幸的是,對方已經有了寶寶……可憐的公樹懶不得不再次踏上征程。
當然,自然界也不是一直冷酷無情,偶爾也會這樣一些惡意賣萌的家伙。
能拍攝下如此精彩絕倫的鏡頭,其中艱辛自然難以想象。紀錄片拍攝者往往要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苦與忍耐。
他們曾在日均四十度高溫的沙漠中暴曬數月,在南極冰原一住三年,還在零下幾十度的洞窟中等待雪豹出現。正是這種堅守與信念,才成就了你眼前的種種畫面。
為了捕捉到雪豹的蹤影,攝制組煞費心血。他們頂著凜冽風雪,攀爬絕壁放置自動感應攝影機,前后花費數月時間。接著還要苦苦守候洞窟中,忍耐零下幾十度的低溫,不分晝夜,就為了讓你看到這張——世上唯一的雪豹特寫。
而在《草原》一集中,攝制組為了拍攝沼澤獅獵捕非洲水牛的鏡頭,在遍布毒蟲猛獸的三角洲露營半年之久。不僅滿身衣物都被劃成碎片,還要冒著成為鱷魚盤中餐的危險。
當然,除了堅忍與專業。整個團隊還開發了各種黑科技。
比如為了獲得真正的鳥瞰視角,他們把攝影機綁在一只金雕身上,讓它來幫助拍攝雪山。并讓世界冠軍級的運動員借降落傘從峰頂躍下,以期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
這種執著與勇氣,在這個急功近利,只求三個月拍出部電影,還沒上映就收回成本的時代,又有多少人能夠理解?
對于紀錄片來說,想要成就一出經典,需要的遠不止時間和金錢,還要承受超乎想象的孤獨。
如果說十年前的那部紀錄片,重新定義了我們自以為了解的世界,用自然界的原始之美,擊潰了那張食物鏈頂端的傲慢嘴臉。
十年后的這部《地球脈動2》則重新告訴我們:自然界中不是只有弱肉強食,任何生靈都應有自己的棲息之所,有值得人類敬畏的一面。
當我們看到動植物為了求生不斷遷徙、不斷尋覓,看到生命與環境抗爭時爆發出的智慧與尊嚴,看到如此多我們所不曾理解的未知時。自然能想見人類應當肩負的責任,想見自身的渺小與無知。
相信每個愛電影的人,骨子里都是吟游詩人。永遠好奇,向往掙脫現實的藩籬。所謂志之所趨,無遠弗屆,但生命短暫,精力有限。總有些情感我們無法親身經歷,總有些美麗我們無法親眼得見。
所以,你應該看看紀錄片,讓眼界遼闊,讓內心通達,才能發現更多可能。
不僅如此,紀錄片也是我們與更寬廣的世界互相聯系,交流感受的紐帶。如果你不甘心只活一次,多觸碰一些未知,其實正是延長人生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