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哭長城,千古傳唱傳到今。
很多人喜歡用這則故事來說秦朝的徭役沉重,百姓困苦不堪。一如唐代名著的畫僧貫休《雜曲歌辭·杞梁妻》: 秦之無道兮四海枯,筑長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萬里,杞梁貞婦啼嗚嗚。上無父兮中無夫,下無子兮孤復孤。一號城崩塞色苦,再號杞梁骨出土。疲魂饑魄相逐歸,陌上少年莫相非。
詩中哭倒長城的貞婦杞梁妻正是孟姜女的原型,敦煌唐代石窟中發掘出變文中,就有孟姜女變文的殘卷。其故事大體和貫休的詩差不多,內容更為豐富一些。不同的是孟姜女變文殘卷里加進了孟姜女為夫送寒衣、滴血認夫及尋夫尸骨時與骷髏的對話。簡單地八卦一下殘卷的的故事:
變文:□貴珍重送寒衣…… 其妻聞之大哭叫……姜女自雹哭黃天……婦人決列(烈)感山河,大哭即得長城倒。【= =0孟姜女赴長城為其夫送寒衣,得知丈夫早就不堪徭役重負亡故了。于是,孟姜女便大哭了起來。她那慘烈的哭聲感動了山河,成功地哭倒了長城。】
變文:哭之以(已)畢,心神哀失,懊惱其夫,掩從亡沒。嘆此貞心,更加憤郁。髑髏無數,死人非一,骸骨縱橫,憑何取實。咬指取血,灑長城已(以)表單(丹)心,選其夫骨。【長城倒了,孟姜女也哭完了。悲憤地孟姜女開始找亡夫的尸骨,不幸地發現長城地下的白骨實在太多了。完全不知道哪些才是自己亡夫的尸骨,一大堆白花花的骨頭看起來都差不多。沒奈何,孟姜女咬破手指,開始滴血認夫。】
……
變文:髑髏既蒙問事意,己得傳言達故里, 魂靈答應杞梁妻,我等并是名家子。 被秦差充筑城卒,辛苦不襟(禁)俱役死。鋪尸野外斷知聞,春冬鎮臥黃沙里。 為報閨中哀怨人,努力招魂存祭祀,此言為記在心懷,見我耶娘方便說。【一番折騰后,進入了孟姜女和骷髏的對話。這個情節有些山寨《莊子·至樂篇》里莊子和骷髏的對話,不同的是莊子遇上的骷髏一個勁頭說自己變成鬼多么好,多么逍遙。而孟姜女遇上的骷髏們異常哀怨,一個勁地吐苦水說自己本來是名家子弟,被秦人發配來筑長城,尼瑪累死了不說。死了還陳尸荒野,做孤魂野鬼是多么不幸啊。人家好想回家,希望家人可以為他們辦一場招魂葬的儀式。%>_<% 真是君獨不見長城下,萬里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故事到這里,長城下皚皚白骨們的心聲,頗似唐代邊塞詩中丈夫遠征不歸的哀愁。事實上,杞梁妻哭夫,在唐代之前哭得確實是丈夫征戰不歸,為國捐軀。這個典故最早出自《左傳》。事情發生在襄公二十三年,齊莊公從晉回國,順道攻打了莒國。齊將杞梁在這場戰斗中壯烈犧牲。然后,齊國人就載著杞梁尸回臨淄。杞梁妻聞之,就在郊外的道上哭迎丈夫的靈柩。齊莊公得知杞梁妻已經在道上迎哭了,他就直接派人去吊唁。杞梁妻則認為這樣做不對,在郊外吊唁,既倉促又沒誠意,如此行事是對自己亡夫的不尊重。后來,齊莊公就親自到杞梁家中吊唁了。
杞梁妻哭夫,這則故事最初真實的歷史記載,同秦朝,乃至秦國都沒有半點關系。杞梁妻之所以哭夫,是因為丈夫死在征戰中犧牲。這跟后人臆想的徭役,完全是兩回事。先秦的資料中,不單《左傳》,《禮記》和《孟子》提到的也只是哭夫而已,根本就沒有哭倒城墻的說法,更別說長城了。所謂哭倒城墻,這個創意來自西漢劉向的《說苑·善說篇》。原文是:昔華周、杞梁戰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為之崩,城為之阨。這時杞梁妻雖然已經哭出規模了,但她哭的原因還是因為其夫死在戰場上。隨著時代變革,文人墨客各種添油加醋,到了唐代杞梁妻哭夫,不僅變成了哭其夫因不堪重負的徭役而死,還把長城給哭倒了。故事也從春秋時的齊國挪到了秦國。不知道唐人是不是受到了陳琳《飲馬長城窟行》的影響。陳琳《飲馬長城窟行》言:生男慎莫舉,生女哺用脯。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拄。而杜甫《兵車行》: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變文中孟姜女的故事又何嘗不是一種變相的借古諷今。宋代及其之后的時代,也延續唐代孟姜女變文的思路,進一步加工。漸漸地,孟姜女哭長城就變一個痛斥秦朝暴政血淋淋的故事。其實故事的背后,人們真正想諷刺的并非是秦,而是時下之政。
【大秦是穩妥妥的躺搶啊。不過,唐代的變文中躺搶帝不僅僅是秦,還有赫赫楚國。伍子胥變文中,伍子胥不僅對楚平王的尸骸鞭尸三百,還抓到了楚昭王。抽打完畢后,伍子胥殺了楚昭王,立了漁夫的兒子做楚王。漁夫,你的鴨梨大吧。復仇男神五塊錢,你的鴨梨大不。民間藝術的想象是很豐富的,下次我再不說戲文黑劉娥,潘美了。下篇預告躺搶傳奇之復仇男的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