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死亡中探究生命的意義
你見證生前的呼吸化作死后的空氣
新人尚不可知,故舊早已逝去
軀體有盡時,靈魂無絕期
……
不久前,曾在某頁面上看到關于《當呼吸化為空氣》這本書的推薦,由于種種原因,忘了記下書名,讀這本書的計劃也就被擱置了。昨日去圖書館還書,偶然翻起,發現簡介有些熟悉,這才想起來,是曾經有過“一面之緣”的《當呼吸化為空氣》。
想來這也是一種緣分,于是毫不猶豫地借了回來。
書中的主人公保羅的人生堪稱順風順水,世界頂尖大學畢業,清楚知道人生的目標并努力實踐,專業技術高,并積極探索人生的意義。卻在即將到達人生巔峰的時候,患上了肺癌。
于是,一切關于人生的計劃全部都被擱置,百萬年薪化為泡影,人生完全被顛覆,然后終結。書中記錄了保羅的抗癌過程以及人生最后一段旅程所做的事,艱難的,卻又無可奈何不得不接受的事。
保羅用親身經歷,講述了一個關于死亡及人生的故事。
格雷厄姆·格林說:“人真正的生命是頭二十年,剩下的不過是對過去日子的反射。”保羅的人生似乎不是這樣,他還有關于醫學的科研要完成,還有人生的意義要探索。可是,這段意義卻用自己的死亡來體驗了。
原本,他是可以登上一座山,然后一覽眾山小的,可在即將到達山頂的時候,卻一腳踩入深淵。
從書中,我看到的不止一個戛然而止的人生,而是一個與眾不同或者說少部分人的人生。 保羅受過高等教育,畢業于名校,實力兼備,如果不是這場意外,會直接進入到一個不一樣的環境當中,追求更高的更偉大的意義。
可是,社會上的大多數人都是普普通通的大學畢業,然后工作,努力晉升,賺錢買房子、養家,了此殘生。不會去思考對社會的貢獻及意義,這里的成功標準是賺的多,有錢就好,和經濟打交道,無關社會貢獻。而保羅則是關于生命的探索,一項了不起的發明,有可能改變很多人的命運。對比之下,方知偉大。
我也曾思考過人生的意義,每日每日的思考。
“大多數夢想和抱負要么被實現,要么被拋棄,無論如何都屬于過去。”毫無疑問的,我的是后者。
同一天里,每個人的人生軌跡都是不同的。
2013年我還在大學校園里,徘徊在上課、追劇與思考人生之間。
那時,保羅剛剛被確診為肺癌。
2015年3月9日,我來到北京第三天,還在投簡歷找工作。
保羅離開這個人世。
這世上,每個人在每天都在過著不同的人生。
有人渾渾噩噩,有人清楚明了,有的人知道自己這一生想做個什么樣的人,達成什么目標,有的人卻被困倦在生活中,不得不為那一日三餐而苦苦煎熬。有的人有選擇,有的人生來沒得選。
這世上,人是有千差萬別的,就像不同的人有不同個人生。
書中沒有書寫雞湯,卻意外地啟發了我關于人生的想象。
“生與死,誰都逃不掉,看不透,但我們有適應和處理的能力。就算無法掌控,也能因為對生與死的探尋,去尋找人生的意義。”
我也想在這短暫的人生中做些有意義的事,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而不是每天為了口糧,做著連自己都不知道有什么意義的事情。
可是,我又該如何做呢?
“你永遠無法達到完美的境地,但通過不懈的努力奮斗和追求,你能看見那無限接近完美的漸近曲線。”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大概連那根曲線的影子還沒看到。
保羅的結果或許不幸,但他的人生是幸福的。有愛他的妻子,在最后的時間里還有了自己的女兒,人生的最后一段有父母親人陪伴,醫學上的成就讓他成為一個有用的人。他的人生雖然短暫,卻很精彩。
保羅、露西以及他們的女兒卡迪
我喜歡這樣的人生。
人生可以不用太長,卻一定要精彩。
可我的人生就像是別人說的那樣:“身體才25歲,思想卻早早地進了墳墓。”
如果不做點什么,大概真的會心有不甘吧。畢竟,可預知的有限人生只有一次。
“誰是真正的勇士/ 請他來到近前……/ 一切虛妄過眼/ 他會在意他人所言/ 他會晝夜不停勞作/ 成為朝圣者不斷向前。”
讀到保羅妻子寫的后續之后,我哭了。
或許是因為寫的死亡過程太貼近于現實,或者,是入戲太深,親眼看到一個生命的消失,又或者,是對這短暫的人生尚且執迷不悟,誰曉得呢?
但是,我希望會有些不同。
就像我知道,眼前的一切不是我渴望的人生。
人生啊,就是從呼吸,到停止呼吸。
區別在于,在呼吸的這段時間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