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書時,正在又一次思考生與死的課題,某次與父母的通話中,母親說起,老家與父親同齡的5個人中已去世3人,心情忽然沉重……彼時正值瓊瑤阿姨發表一篇《預約自己的美好告別》交待身后事,在人口老齡化臨近的當下引起人們一番新的思考;人近中年,上有老下有小,面對日益消逝的生命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是時候參一參死亡這個課題了。
《當呼吸化為空氣》這本書,是保羅·卡拉尼提的遺世之作,他是一位天才神經外科醫師,具有文學、哲學和醫學的高學歷,未來會是世界一流醫院的住院醫師及科學家。但是在他即將到達事業巔峰時 ,卻罹患癌癥,最終英年而逝。本書前半部分從一個醫師角度闡述了對于醫患關系的客觀思考及人道主義關懷;后半部分以一個病人的角度描述對病癥的體會及對死亡的處理方式。
直面死亡,是每一個人必經的課題
若生是偶然,而死是必然,這是關于存在的一個基本事實:“一切生命,不論是金魚還是美女,都會死。”
人生無常,我們一生中將會不可避免的遭遇死亡,陌生的,親近的,以及自身。或者鮮活生命的戛然而止,或者由生長漸至衰敗、腐朽,最終滅亡。
很沉重,但無可逃避。
與其諱莫如深或自欺欺人的假裝它不存在,不如承認、面對、接納,早一天參破,早一日解脫。
面對不可抗拒的死亡,我們能夠做的,或許是預知后的自我安排,盡量不留遺憾;或許是如何在生命的最后時刻活的更有質量與尊嚴。
“比起病人死亡,更糟的是病人僅存無知無覺的代謝運作,似有若無的存在成為難以承受的負擔,余生將耗在療養院里,而家人無從結束人生的一章,探視漸疏,直到無法避免的褥瘡或肺炎使病人死亡為止。有些人堅持這樣的生命,擁抱其可能性,誠實的面對它。可是很多人不愿或沒法這樣做。”
“醫師的職責不是抗拒死亡,也不是使病人回復舊有生命,而是敞開雙臂擁抱生命已經分崩離析的病人和家屬,努力使他們重新站起來去面對、去弄清楚他們本身存在的意義。”
我希望這世間有更多像保羅這樣的良醫,不僅救死扶傷,更懂得尊重生命的感受和尊嚴,讓病人及家屬借由病患,更加懂得生命的意義。
未來的某一天,我或者會選擇做一個臨終關懷志愿者,引導家人陪伴將逝之人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更由此喚起人們對死亡的重視。
我認為,每一個人都應該有一份“預約人生告別”的計劃,包括財務囑托、未竟之事的安排、急救方式選擇、身后事的處理等等。既然無可避免,不如化被動為主動。這一切安排妥當后,我們更可以踏實的進入生命倒計時的活法中。
生而有時,不負存在的每一刻
保羅醫生在罹患癌癥前,正與同是醫師的愛人露西面臨著情感的危機,而疾病的出現卻將他們重又緊密的結合在一起,面對隨時可能到來的死亡,愛情迸發出耀目的生命之光,他們化為了一個整體,在死亡面前相互陪伴、見證、承認、接納、安慰。
而在得知自己病情后不久,保羅夫婦商議決定生一個孩子。孩子出生時,保羅醫生的病情已進入膏肓,但是擁抱著新的生命。他感覺:“我體內的癌細胞繼續死亡,或者再度開始生長。眺望前方的廣袤空間,我見到的不是空無一物的荒原,而是比較簡單的:新的空白頁,我會在上面繼續前行。”
保羅生命最后的日子,是在家人、愛人、朋友傾心營造的愛的氛圍中度過的。當肉身已不能接納外物時,真正起作用的,是愛與陪伴。
“死亡與腐朽,使人類的生命更有意義。”
它教會我們的,不是恐怖與抗拒,亦不是“有花堪折直須折”,而是明白生命中最有價值的是什么,是如何更有質量的面對活著的每一天。
既然生而無常,變化與消亡是必然,那還有什么可執著?既然連死亡都不怕,那還有什么可怕?向死而生,更有勇氣、更加清醒、更懂得取舍!
生與死,此消彼長、相互因果,同根同源。讓我們在一次又一次的輪回中,照見生命的真諦。
“有的日子太陽耀眼, 有的日子濃霧籠罩,有的日子寒雨急驟。不舒適到什么程度,其安詳平靜就能到什么程度,它的氣氛是可以共享的,也可以是孤獨的——一如死亡,一如悲悼,但所有這一切都含著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