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一個朋友問我,如果還沒有出現iPhone,你會選擇什么手機,當時我想都沒想脫口而出:小米!沒錯,小米這個品牌,是我一直都比較喜歡的,因為它的設計,因為它的態度,還因為一些莫名的連我也不知道的一種小米氣質,所以在和我關系密切的電子產品里面,小米絕對占據半壁江山。帶著對這個品牌的好奇,翻開了這本《參與感》,打算一探究竟。
關于產品
在這個互聯網發達的時代,不缺新產品,但是對胃口的好產品確實不多。關于產品,我印象最深的是小米對產品的態度:“保證好用,努力好看”。很多的產品可能會為了好看而犧牲掉部分的好用,但是小米對產品保持的一貫態度就是:對于用戶來說一定要夠好用夠高效,其次再把自己逼到極致,盡量再做到美觀。這點用過它產品的人應該都會有感觸,到現在我仍然對小米盒子質感的包裝盒記憶猶新,我一直記得拿到那一刻的驚喜。當看到他們為了這個包裝盒花費了這么多的精力和心血,看到他們的經典畫面,兩個小伙子疊著站在盒子上的表情后,我終于明白,他們在用極致的心態做產品。這樣的態度,是可以和用戶的心打通的,口碑傳播自然水到渠成。小米說:“極致就是把自己逼瘋,把產品做的極致了,自然能留住用戶”。
關于品牌
關于品牌傳播,“做自己”、“說人話”、“保持互動”是小米給我的初體驗。做自己:保持初心,永遠知道自己要做出什么,為了什么而做,不要為了迎合用戶去說一些違心的話,但也不要俯視用戶,一切從心出發,這就夠了。說人話:放棄書面化、放棄專業用語,放棄文縐縐,要的就是生活化,口語化,講用戶聽得懂的語言。這點其實我深有體會,因為是企業人力資源工作者,有時候因為團隊和組織的一些問題,和業務部門進行溝通,有時候經常會用我們HR習以為常的一些專業術語來和他們溝通,每次看到他們愣愣的眼神,我就知道我又被習慣了,這樣的必然結果就是雙方的信息傳遞有問題,業務方也不能很好的get到HR的點,所以注定問題依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曾經和一個非常優秀的業務老大搭檔工作過一段時間,印象最深的是每次來和我討論,為了我們能更好的溝通解決方案,開始之前,他都會把涉及到的一些業務細節或技術細節深入淺出地和我介紹,然后才會正式開始討論。現在想來慚愧,那時的我,還沒意識到這個問題。保持互動:小米認為互動比傳播更重要。想到目前很多的產品,完成交易基本上整個流程就結束了,當我們使用過程中遇到問題,想要熱心的反饋或者遇到麻煩想要尋求幫助的時候,往往都是尋找無門,有時候甚至連一個正常的客服渠道都找到,相信我,在那一刻,我們對這個產品原有的好奇和愛都會消失殆盡,不管它后面還有多少的補救措施,當然很多企業根本也不會對此做什么補救。可能雷軍在對諾基亞一腔熱情的貢獻想法反饋意見的時候,也沒有感受到互動和熱情吧,所以在創辦小米的時候,這塊才能做到這么極致。
關于設計
這一部分給我的啟發非常大,對工作,對生活。由于黎萬強本來就是設計出身,所以這一部分的講述格外精彩。“一劍封喉”,是小米設計思維的原點,主要是指在在文案策劃和畫面表達上要直接,讓用戶明白;要可感知,讓用戶動情。關于這點,其實阿黎舉了很多例子,每一個都能讓人進一步感覺到這個公司的極客精神。其實對于這一部分,讓我感受最深的還是它的海報文化。眾所周知,在設計及產品界,小米每一次新品發布會的預告海報都是非常精彩的,它能夠深深的傳遞出小米典型的設計思維:讓設計留白,給用戶更多的期待,提高他們參與的熱情。對這塊有感觸,還不完全是它寫的有多精彩,更多的是對自己過往工作不夠精致的慚愧。對于HR來講,做人才招募海報是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想想以前的我,對于海報,永遠都是可以寫字的地方絕不留白,可以專業化的地方絕不口語化,讓設計做完之后,往往還暗自滿意。現在想來,當時的海報其實很多時候都是站在“我們”的角度來設計,并沒有考慮到為“他們”留有一絲期待感和想象的空間,更別說參與進來了。所以基本上每次的招募海報都成為了一次次HR拋出求轉發求推薦的單向行動。是否能簡單直接,讓我們的受眾看到我們注入的被感知的用心,我相信,是每一個崗位都需要思考的問題,因為對于每一個崗位的人來說,別人都是你的用戶。
關于參與感
可以說,小米是為數不多的將參與感做到極致的國內互聯網公司,他們會把產品、服務、品牌及銷售的過程節點開放,讓用戶參與進來,建立一個可觸碰、可擁有的、和用戶共同成長的品牌。這個時代,大家已經不會僅僅滿足于看和聽,他們更多的是希望參與共創,在他們所信賴的品牌里面發聲。這個思路也給我的人力資源的工作帶來了很多的啟發,比如說,我們的崗位JD,是否可以讓我們的員工參與進來共創,讓我們的JD能在茫茫職海中脫穎而出,并且帶有我們公司自己的亮點及印記,這樣這個崗位也會因為有靈魂而變得與眾不同?比如我們的內推方案,是不是不用再是冷冰冰的求轉發求內推,而是把他設計成更有參與感的活動,讓我們的員工和我們一起來玩,效果會不會不一樣?我相信,每一個崗位,都可以用這種思維方式去思考。小米說的沒錯:“今天不是單純賣產品的時代,而是賣參與感的時代!”
書讀完了,合上書頁我似乎有點明白了,小米的成功其實并非偶然,他們的很多做法完全是建立在了解人、尊重人、聯合人的基礎上,他們把互聯網的用戶思維發揮的淋漓盡致,這也許就是他們能如此迅速崛起的原因。
敢于嘗試新的方法,突破固有的思維模式,沒有什么不可能! 這是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震撼,共勉。
(PS:以下為看完《參與感》后手繪的視覺筆記,分享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