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學習》這本書對我來說,最大的收獲就是一個概念:臨界知識,我將這一個概念遷移到科研領域,發現從“臨界知識”出發去看清什么是研究應該是更有價值的,這對于很多剛入門的研究生來說,如何在未來準確地開始自己的研究生涯非常有幫助。所以這篇學習筆記,更多的是內化之后的產物,而不僅僅是成甲老師的《好好學習》中內容的整理與摘抄,我想,這應該也是成甲老師最想看到的,他的知識是如何改變讀者的思考模式和行為模式,從而對讀者產生影響的,因為,畢竟這樣的信息才稱得上是知識。
研究生的首要任務就是研究,但研究是什么呢?個人理解,研究就是發現自然或社會存在的一種現象,這一現象背后是諸多因素相互影響和作用的結果,而現有的知識尚不能完全地解釋這一現象,我們需要對這些因素之間的關系和作用機制做出解釋和預測。現象即What, 我們要找的是Why (理論基礎)和How(關系的性質和作用機理)。解釋和預測的基礎是對與此相關的研究成果的了解,因此,所有的導師都會告訴學生去看文獻,但很多同學都不太清楚為什么看文獻,如何看文獻,或者,我看了N多的文獻,為什么就是沒有idea?在這篇讀書筆記中我會給出關于這幾個問題的思考。
一、研究生基本技能圖
我用《好好學習》中“劃小圈”的方法將研究工作進行分解,其主要是由理論和方法兩大部分構成,二者缺一不可。然后分別將這兩部分細化,每一個子部分都會構成一個基本的能力單元,研究生需要將這些能力單元組合成自己整體的研究能力,同時在各個能力之間搭建系統的認知框架。在這個框架中,理論的難度大于方法,因為方法是程式化的知識,其標準化程度大于理論,因此掌握方法對于研究生來說并不是最主要的困難,而理論更多地則是個人思維模式的體現,人與人最大的差距就是認知方式,所以,本文主要圍繞理論部分展開。在理論部分的技能中,個人理解最基礎的技能是讀文獻,最核心的技能是找GAP。這兩個技能都需要用到底層思維,那研究的臨界知識是什么,以及如何用?
二、研究的底層思維
(一)什么是研究的底層思維?
個人認為研究的底層思維是學術大牛的研究思維。但大牛的思維可以概括出哪幾種類型目前我并不可知,需要深度系統地研究幾個學術大牛的心理表征才能確定。。
(二)從哪里學研究思維?
必須從大牛的文獻中學。
(三)怎么用底層思維?
將大牛的心理表征以及你總結的底層思維遷移到你的研究背景和研究問題上,就搞定啦!
三、培養研究思維的心態
(一)綠燈思維
綠燈思維需要將自己與自己的研究創意隔離,當別人對我們的研究提出異議時,要將思維打開,不要認為對你研究創意的意見是對你個人的否定,這一點其實非常重要,因為剛剛進入研究領域的小白來說,任何的意見都是巨大的打擊。綠燈思維可以讓別人的思想流經你的頭腦,你需要思考的就是“別人的意見如何幫助我完善我的框架”,而這與你這個人沒有任何關聯。
(二)慢就是快
1 結硬寨,打呆仗
“結硬寨,打呆仗”要求我們:從研究的角度來說,對于上圖小圈中的能力要個個擊破;從文獻的角度來說不要只單純地追求數量,質量和內化更是需要重視的維度。
2 慢工夫要花在真問題上
成甲說:80%的時間花在20%的真問題上。那我們需要清楚兩個問題:第一,研究中的真問題是什么?第二,如何花這個慢工夫。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在于“你如何講出一個好故事,即研究創意,更根本的是底層的研究思維”;第二個問題如何花這個慢工夫,我接下來結合讀文獻來具體談一談。因為文獻是形成創意的基礎。
四、如何讀文獻----讓文獻穿過你的身體
曾經讀過多少篇文章,就已經忘了多少篇文章。在剛入學時,經歷了讀英文文獻的起步期后,我就開始給自己定了目標,每天要讀多少,每周要讀多少,還有的前輩說:讀100篇英文出一篇中文,我就很想早點讀完這100篇,可是文章依然沒有在讀完100篇后到來,去找老師匯報我讀了哪些文章。老師問:“So what?” 我就沒有“what”可談了。因此,讀文獻的效率決定了你進步的速度。
(一)如果你還沒有研究方向
可以嘗試以下方法:
1 題目想表達什么?用什么方式表達的?是如何吸引讀者的?
2 根據這個題目,你猜他會講個什么故事?
3 作者是如何講這個故事的?他的創意從哪里來?他的觀點是什么?他如何論證自己的觀點?結論是什么?他從哪些角度論證了其理論貢獻?他如何將自己的觀點賣給讀者的?
4 他如何從現有文獻中找到GAP的?運用了什么視角?又如何填補這一GAP?
(二)讀文獻的方式
首先,需要否定的就是一字不落地從頭讀到尾,試圖理解文章中的每一句話。當然這需要一個訓練的過程。對于初學者來說,是會經歷一個這樣的階段來度過最青嫩的時期。
其次,否定單純的“閱讀+劃線/摘抄”的方式,我自己在這個方式上花了很長時間,這是最容易產生”為什么讀了這么多文獻,還是沒有idea?”的方式,其實也只想到了一個記錄的作用。現在,我知道這是最常見的“低水平勤奮”陷阱。
個人認為,比較好的方式是:讓文獻穿透你的身體。當我們面對一篇文獻時,讀者需要經過“問、讀、記錄和內化”四個步驟,如下圖所示。而我們最常見的是只完成“讀和記”兩個環節,而這兩個環節的附加值是最小的。
具體來說:
問:在開始閱讀之前,我們需要問自己三個問題:1我當時為什么下載這篇文獻?2我為什么要看這篇文獻?3我想得到什么?因為我經歷過發現自己桌面上有不知道為什么也不知道何時下載下來的文獻?;蛘呤亲x完了之后不知道自己當初為什么要讀這篇文獻了,這三問會讓我們牢記初心。
讀:讀的速度與方式要結合自己的學習階段,如果是起步期,可以慢一點,重點在于了解這個領域相關的專業術語、研究的大體方向和內容;如果是中期的話,可以快一點,主要是篩選和定位自己想要的;如果是后期的話,要快慢結合,既快速定位個人所需要,再加上慢一點的深度思考與迭代。
記錄:略,這是大家比較擅長的。
內化:就是將“知新而溫故”與”溫故而知新”結合起來?!?b>知新而溫故”就是將新的知識嵌入到你現有的知識框架體系中去。也可以通過幾個問題實現:
1 我得到我想要的信息了嗎?
2 和我現在的研究主題有什么關聯嗎?
3可以支持我的哪些設想,可以迭代我的哪些設想?
4 該文的結論與現有的結論是什么關系?有何聯系,有何區別?
因此,在讀文獻過程中,最重要的不是數量,也不僅僅是質量,而是深度的思考。有人說學習的三重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當我們起步時,所看即所見,只看到文獻表面的信息,不了解文獻背后的思想;隨著學習的深入,我們能從浩如煙海的具體文獻中抽象出規律了,此時見到的是文獻,但入心入腦的作者的創意和思維模式;最后,當我們把這些抽象所得轉化成底層規律,可以跨界應用時,這時我們再看文獻,就是在規律指導下的看,更清晰、更透徹。這樣就是讓文獻穿過了你的身體,帶上你的“味道”,體現為輸出。
五、提升研究思維的三個方法
(一)反思
注意:反思和總結完全不是一回事,總結仍是低層次的學習,而反思才是真正內化的途徑。如何反思已經在“如何讀文獻”部分進行了示例,不再詳述。
(二)以教為學
兩個好處:第一,“教”更容易發現自己思維的坎。我通過元認知就發現自己經常出現一種現象,就是當把事情論述到一定程度時就卡住了,思維過不去了。這時,我的解決方案是:必須找一個人跟對方說自己的理論邏輯,在對方的助攻下,才能打通這個坎。第二,強化記憶和認知,“教”是一個積極主動思考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大腦的飛速運轉會倒逼自己加強對問題的理解。所以,建議大家成立文獻閱讀小組,大家互相分享。
(三)刻意練習
最近關于如何學習,很重要的兩個觀點就是“1萬小時定律”和“刻意練習”,前者是水滴石穿的積累,是數量的維度;后者是“唯手熟爾”,是質量的維度。其實這兩者缺一不可,最好的方法就是“抓住問題的本質進行持續性訓練”?!逗煤脤W習》在提到刻意練習時,通常會將“元認知”這個概念引出,即思考自己思考的過程。通過刻意練習,不停地修正自己每一次思考過程中的不足,明確下一次努力的方向,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嘗試性提出自己對某一問題或某一規律總結的假設,然后在下一次嘗試的過程中去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