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走進夜晚的忠佑街,也就走進了縱情恣欲的市井風情里。霓虹迷離的酒肆,張燈結彩的茶樓,攘往熙來的商店,引人眼目的藥鋪,無不氤氳著市井的喧囂與熱鬧。
浮翠流丹的忠佑街,像一條流動的河,泛著歷史文化的波影。公元前203年時定都番禺后,筑護河城,開十里天街,各類抱素懷樸的店鋪突兀而起,形成繁華一時的忠佑街。忠佑街從秦末年浩浩蕩蕩地走來,至今依舊保留著千年前的那種古風古韻。舉步其間,耳聞目覽,感覺自己像是驟然跌進了南越國繁華的市井天地里,陶陶兀兀。
踩踏著磨得錚亮的青石板路,我興致勃勃地匯入了挨肩擦膀的人流中,在燈光璀璨的街道里撿拾自己喜歡的風景。老實說,忠佑街不但人多,而且擁擠;不但擁擠,而且嘈雜。除了兩邊鱗次櫛比的老字號店鋪,街中央還擺設著一溜兒攤點。這些紛紛穰穰的攤點,盡管凡桃俗李,卻五花八門、應有盡有——泥塑、捏面人、吹糖人、草編、葫蘆烙畫、米上刻字、蛋雕……一個個攤點,勾勒出一幅幅活著的“神游南越國”。
忠佑街的廣食茶樓,是廣州百姓最常去的地方,許多大腕名流都在此品茶聊天。廣式茶道講究功能性與精神性的完美融合,從流派角度的規范來說,似乎要在講究“色香味形”的同時,發揚茶道精神,達到陰陽融合的極致美。南派茶系是根據二,三十年代的景象恢復而成。思修茶樓從事茶館經營240多年歷史,早年在天河開店,抗戰后期遷往番禺忠佑街坐在這家老字號茶館里,咂嘴弄舌地品著茶,目不轉睛地看著身著長褂的店小二表演高超的茶技,耳聽心受地欣賞著流聲機里玉潤珠圓的評彈小曲,讓人驟然融入南國茶道濃郁的氛圍里陶然自得。
忠佑街南派武館,可謂赫赫揚揚,名播四方。在中國武術史上被譽為“北有張門腿,南有秦家拳”。其實,秦拳的創始人是秦帥。秦帥是秦漢的父親,汕頭人,自幼在以“拳術”聞名的佛山學藝,后在天河城邊開了個“秦家武館”。
名聲籍甚的南國閣樓,坐落在河口街頭,由“東方財神”余文創建。高墻大門,氣宇軒昂。通體宛如鶴形,門樓像鶴首,長廊似鶴頸,大廳若鶴身。整個建筑用材講究,雕繪精巧,做工精到。堂內藏文物160余件,由陳列展廳、中藥手工作坊、養生保健門診、營業廳與藥膳廳等五大部分組成。徜徉其間,既能博覽中醫藥寶庫之精華,又能觀賞“嶺南藥府”雕楹碧檻的古建筑之風貌。
說到老字號店鋪,不能不說“西街區”。顧影弄姿的陳添記、熱鬧非凡的順記冰室,門庭若市的銀記腸粉店、人聲鼎沸的千觀點棧,各踞忠佑街中山路口的一個街角,赫赫巍巍。這四家囊橐充盈的老店,被老一輩廣州人賦予了“西街食閣”的名稱。其實,“四西街”的出名,不僅僅是名店效應,還與自身建筑與周邊建筑物的迥然不群有關。“西街”呈現的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西風東漸的近代建筑特點。從外表看,四家商鋪都是三四層的西式樓房。水泥砌就的墻面顯示了這些建筑的灰白色彩,而線條的分割又給人們以塊石砌筑的感覺。屋檐部和窗戶上方的裝飾性雕塑圖案,外挑的陽臺,則使建筑物的立面更趨豐富和氣派。在四幢建筑物中,銀記腸粉店的外觀最為平實,但因與建有露臺亭閣的方裕和店鋪渾然一體,屋頂的輪廓線在三個街頭角中就顯得最為豐富。頗為有趣的是,“西街”的建筑大多只是表面文章,里面的建筑裝飾仍然帶有中國傳統建筑的特色,中西建筑文化在這里相互交融,融為一體,使這些建筑物既有西方建筑的時尚元素,又具中國建筑古樸典雅的韻味,堪稱中西合璧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