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微博看了因為穿耐克鞋而取消了貧困生助學金,引發我的思考。讓我想到《平凡的世界》,孫少平和郝紅梅是班里的最貧困的,他每天要等所有的人都打完了,才去拿他的黑膜,那是七十年代的貧困主要是溫飽,能吃的起乙菜就是不窮,在現在的時代,現在的社會,只要不是先天“缺失”和殘疾,靠自己的雙手,足以解決溫飽,有些中國的偏遠山區另當別論。
我眼中的a同學
a算是我大學同學中很貧困的,可以看出來的貧困,單親家庭,有媽媽弟弟,父親很早去世,沒什么經濟來源,單靠母親壓力很大,她一直省吃儉用,寒暑假打工,平時只要有兼職必去,掙的這些錢還得接濟弟弟家里,可正常的社交,班里的聚會,寢室的聚餐,偶爾的活動,對于她來說是何等的困難,他們不想敏感,可確實他們就成了極個別的人群。眾所周知的貧困的,敏感脆弱,又有多少自尊心受不了而把自己封閉起來。為了一樣,大家不會特殊照顧,她也不愿享受這樣的照顧,憐憫。可正常的背后得平衡多少辛苦。不過這種辛苦是最難能可貴的。她當然毫無疑問最有資格也得到助學金。
我眼中的b同學
除了極個別幾個,很多同學覺得都差不多,剩下的應該平分,,或者寫了申請的平分,很多同學都這么想。可有很多像b同學這樣的,看起來差不多,她普通的家庭,父母都在,可母親身體不太好,所以一家人,一直勉強只夠維持生活,她也是寒暑假打工,平時偶爾做兼職,她不用接濟家里,所以自己掙錢,偶爾買一件平常的衣服,也不那么省吃儉用,偶爾還可以出去玩一下,旅旅游,可她打寒假工,在南方的冬天早上五點起來去超市包菜,白天推銷,幸好她和她姐姐一起,才不會覺得那么辛苦,其他同學的寒假躲在被窩里不起來吧。而她助學金對于她來說就是幾個月的生活費,她偶爾節省就可以買件像樣的衣服,可以旅旅游,可在別人眼中,她和大部分一樣,難道她真的要吃食堂不舍得吃貴的,衣服永遠是幾十塊的地攤貨才能配的上貧困助學金資格嗎?你知道她得節省多久才看起來跟大部分人一樣。你知道那雙耐克鞋是他母親多久的心血。
而男生呢?如果他只夠自己,他敢交女朋友嗎?偶爾吃一下飯,看一下電影,喝個奶茶,甚至一起去開房,他敏感自卑的心靈敢嗎?為什么孫少平極度自卑又敏感,時代不一樣,需求不一樣,我們不再是吃飽飯有就不窮。可缺失帶來強烈自尊心的會一直存在
而我算很好一些,我老爸心疼我,幾乎沒有打過寒暑假工,可我偶爾會去做兼職,省吃儉用一下就會去窮游,在北京待了三天兩夜,我只花不到四百,可這經歷對我的意義和成長是不同的。
越是缺失越是敏感,而對于認為大部分都一樣要平分助學金的同學,他們不會覺得寫個申請是丟人的,不會有羞愧感,不會覺得貧困的帽子按到自己頭上,反正寫了就有錢得,寫寫夸大一下就有錢了,別人看著也差不多,不必去理解的永遠也不可能真正理解。人們常說大學生是小型社會,班干部甚至老師也有給誰不給誰的權利,因為太多的人認為大部分人都一樣,給誰都差不多。
我們已經進入一個不再為溫飽而煩惱的時代,父母幾乎沒有一點兒積蓄,承擔不了任何意外風險,只能滿足自己溫飽以外那么一點點的精神精神生活,這樣人的很多很多,在大學階段我覺得這足以評估是否有資格接受貧困助學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