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納塔莉的《不安的時候,坐下來》,我好像和每一個想學習寫作的人一樣,不斷的追問自己,納塔莉所謂的寫作的意義到底是什么?上千名學院追隨寫作療愈大師納塔莉,參加她的避靜寫作營,到底是為了什么?
我這么一遍一遍思考總結著,不得不承認,和世界上那些做事一定要冠以意義的人,是一樣的。做事需要一種儀式,尤其是寫作。
當我坐在電腦前,打開簡書的寫作業面,一杯茶,播放我喜歡的李健的舒緩音樂,我知道,我要進入了“寫作心流”模式了。這段日子里,隔絕外界一切干擾。不說話,甚至不思考,一股腦的把腦子中的想法傾吐出來。
寫作,就是一個人的一場孤獨旅程。
這條路,路途坎坷,沒有人可以相伴。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斷給自己打氣,一日一日,鼓舞自己堅持走下去。一望無垠的大道上,微風和自然萬物伴隨著我的前進,我可以看到許多開車的、騎車的的人“嗖”的一下超過了我,我也可以看到一些被其他事物打岔了的人,走著走著就走上了岔道,銷聲匿跡。
很多人出現,很多人消失。真正能并肩同行的人兒,也終有一天因為寫作營的結束而揮手擁抱告別。那些活躍在線上的,有著相同寫作夢想的小伙伴們,最終,也終究會走散在天涯。
后來我慢慢知道,寫作的過程,就是在和自己的個性缺陷做斗爭的過程。寫作營學員高高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了那句一直流傳的話的真諦 “為什么學了那么多,懂了那么多道理,依舊過不好這一生?”,歸結于缺乏自我的缺陷認知。
我把它理解為在前行在寫作道路上,我們一定會看到許多彎道超車的小伙伴,他們學的也許沒有我們多,讀的書也沒有我們多,但他們就是走的比我們快。這是因為重要的不是我們在做什么——寫作,還包括我要怎么寫,怎么去完成它,以及我們所重視的是什么。參加線上寫作營的原因就是,讓我們知道,在和自己的性格缺陷作斗爭的過程中,我們不是一個人,沒有人是生來就會寫名著的。我所遇到的問題,大家都會遇到。
納塔莉在《不安的時候,坐下來寫》中提到,寫作就是開啟自己與心靈的對話。她認為,書寫是一種能力,可以通過后天的刻意的持續鍛煉,獲得解決所有問題的答案。
寫作,是一個人的事。這件事,沒有任何人可以幫你。
納塔莉推薦一個寫作方法:在餐廳/咖啡廳寫作。李笑來老師說過,我們的大腦是很狡猾的,總是想“偷懶”。當我們制定好計劃打算寫上3000字時,心里便會想起一萬件比寫作更不費腦的事情,忘記給陽臺上的花草澆水了,這周的臟衣服還沒有洗,廚房還有吃完飯沒洗的盤子,前幾天淘寶買的快遞到了,需要下樓去拿。或者,忍不住要刷朋友圈,看看男神女神的狀態,給他們點贊。
我們心中的小把戲,總是在抗拒“寫作”這件需要投入更多專注力和克制力的事情。怎么辦呢?最好離開家,去一個要花一番功夫才能到的餐廳/咖啡館,因為不能容易到達的地方總會激起我們心中更多的珍惜。海明威在咖啡館中寫下了《流動的盛宴》,JK羅琳在咖啡館中寫下了《哈利波特》。在那樣的公共場所,沒有人會注意到你,有人匆匆來,有人匆匆走,所有人都懷著各自的目的,在此相聚。有靈感的時候,埋頭寫自己的故事,沒靈感的時候,偷聽隔壁談話,探究陌生人的心理背景。
寫作就是一項很自我的事情,一切聽從自己的內心。
寫作營的心理師高高說,如果寫作的動力不是來源于自己,那就很可能會造成拖延和倦怠。如果你此刻的發心并不是和自己對話,聆聽內心的聲音,那么首先需要安撫自己,接納自己,從而換個角度,比如出去走走,吃點東西,和朋友聊聊天。等待內心的呼喚,等想寫的時候,再去寫。記住,千萬要告訴自己,不要等太久。
出版過12本書的寫作療愈大師納塔莉,很坦誠的和大家分享了寫書的過程中面臨的掙扎,最大的掙扎并不是真正在提筆寫的時候,而是得努力克服既怕成功又怕失敗的恐懼心理。寫作的時候,寫完一章,立刻寫下一章。忽略到身體里那些要吃美食,要和朋友出去玩,要做白日夢的狀態,自律克制,只是寫。
任何事情,只要投入全副心力去做,都是一趟孤獨的旅程。
真實接納這個狀態下的自己,通過寫作傾聽自己的心聲。
拿起筆,真實的面對自己,勇敢踏上這條“孤獨”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