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人生四大喜的說法,講的是:“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這四大喜中,除了“久旱逢甘雨”講天時,反映農耕民族的經濟底色外,其他三喜都是在講人生際遇。古往今來,人總需要承擔起屬于自己的社會責任吧?第一份責任在人倫,所以有洞房花燭之喜;第二份責任在事業,所以有金榜題名之喜。履行責任哪能不承受苦難呢?為國為家輾轉奔波、背井離鄉之際,人會格外渴望情感的慰藉,所以又有他鄉遇故知之喜。唐詩中的喜,大體也就體現在這些主題上。只是,詩人的心是敏感而豐富的,他們的喜,絕不單單是喜上眉梢、喜不自勝,也會有回嗔作喜、悲喜交加。
? ? (邂逅初戀) 崔顥《長干行》(二首)
? ? 《詩經》的第一首叫《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好多人認為是愛情歌曲,也有學者認為是婚慶歌曲。無論如何,人生五倫以夫婦之倫為首,有夫婦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君臣。夫婦之禮至為重要,所以《關雎》才能成為《詩經》的首篇。我們這本書,也沿襲著《詩經》的思路,以婚姻之喜為先。只不過,按照現代人的觀念,結婚必須以戀愛為先導,初戀的喜悅感,雖然沒有結婚那樣濃烈,卻更加清純如水,雋永如詩。
? ? 長干行(二首)
? ? 崔顥
? ? 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
? ? 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
? ? 家臨九江水,來去九江側。
? ? 同是長干人,生小不相識。
? ? 長干行:樂府曲名。是長干里一帶的民歌,長干里在今江蘇省南京市。
? ? 借問:請問,向人詢問。
? ? 或恐:也許。一作“或可”。
? ? 九江:原指長江潯陽一段,此泛指長江。
? ? 《長干行》本來是民歌。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因為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漢人南遷,中國的民歌發展也就分成了南北兩個系統,北方民歌深受少數民族影響,質樸粗獷,帶著白馬秋風的肅殺與豁達,比如傳唱至今的《敕勒歌》;南方民歌則溫婉細膩,以刻畫愛情見長,帶著杏花春雨的滋潤與芬芳。《長干行》就是典型的江南民歌,后來又成了樂府的題目,用這個題目寫出來的詩一般都是絕句,短小輕靈,訴說著船家兒女的生活和情思。
? ? 到了唐朝,詩人對這些樂府舊題加以提煉升華,寫出了真正的精品。崔顥的《長干行》就是其中之一。它本來是一組詩,一共四首,《唐詩三百首》選了其中的前兩首。這兩首詩,其實就是兩段對話,每首四句話、20個字,加起來40個字,但它解決了一個古往今來的世界性難題——愛情。而且解決得既天真又含蓄,直抒胸臆卻又意在言外,充滿著中國人的情趣。先看第一首:
? ? 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
? ? 這是誰在說話?船家女。因為她自稱為妾。跟誰說話呢?跟一個小伙子,因為她稱對方為君。說什么呢?這四句話不用翻譯,讀者也都能理解吧:這位大哥,請問您家是哪兒的呀?我是橫塘人。之所以停下船來冒昧地問您,是因為剛才聽您說話,感覺口音像是同鄉呢。
? ? 簡單吧?可是細細想來,又不簡單。我們可以腦補一下當時的場景。一個本應該深藏閨中的小姑娘,卻駕著船在滾滾長江上東奔西走討生活,多不容易啊。忽然聽見后面的船上傳來家鄉的口音,該是何等親切、何等驚喜!所以趕緊停了船,回頭就問:“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到這里完全是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的情感。想都沒想,劈頭就問,問完還主動告知自己的住址,這就是小姑娘的率真。可是,這兩句話脫口而出之后,小姑娘忽然覺得不太合適了。自己畢竟是個姑娘,而對方又是一個小伙子,自己這么主動搭訕,還跟人家說家庭住址,是不是不太好呀?她覺得自己欠考慮,有點害羞了。怎么辦呢?小姑娘非常機靈,趕緊找補,所以后兩句話隨之而來:“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哎喲,你可別誤會呀,我停下船來問你,是因為剛才聽到你說話,感覺口音像是老鄉呢。這是干什么呀?這是給自己找理由、做解釋。我可不是個見人就亂搭訕的輕浮女子,我也不是看上你了,我只是聽見你的口音覺得親切,我只是想認個老鄉而已。這是給自己洗白呢:你別多想,因為我就沒多想。
? ? 那么,這個小姑娘真的完全是心無雜念,只想認個老鄉嗎?又不盡然。小姑娘開頭說“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的時候,大概確實是心無雜念。但是這兩句話說出口的同時,她也看到了后面船家那個濃眉大眼的小伙子,這個小伙子一定不討厭,事實上很可能還挺討人喜歡,所以小姑娘才會瞬間產生了羞澀感,一定要給自己剛才脫口而出的問題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找理由這個舉動本身,就說明小姑娘動心了。否則,問了也就問了,誤會也就誤會,萍水相逢,誰會管那么多呢!這一首詩,到此為止就結束了,僅僅20個字,小姑娘的率真、小姑娘的聰慧、小姑娘的羞澀和小姑娘的春心萌動全都表現出來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 ? 民歌不經常是男女對唱嗎?姑娘既然先開了腔,接下來該輪到小伙子回答了。他說什么呢?
? ? 家臨九江水,來去九江側。同是長干人,生小不相識。
? ? 這也好理解:我家就住在長江邊上,每天都在長江上來來往往。你是長干人,我也是長干人,可是我從小跑船,在家的時候少,我還真是不認識你呢。
? ? 在這兒,得先解釋一下橫塘、長干和九江的關系。橫塘在哪兒呢?橫塘是一座河堤的名字,是當年三國時期吳國孫權所修,就在如今南京市秦淮河的南岸。而長干則是因為孫權修堤壩、建市場而繁榮起來的一片區域,位置在秦淮河到雨花臺之間。所以橫塘和長干,其實是一個地方。長干范圍大一點兒,橫塘范圍小一點兒,所以兩個人確實可以攀老鄉。
? ? 那九江又是怎么回事呢?這個九江并非今天江西省的九江市,唐朝的時候,九江還叫江州呢,就是白居易《琵琶行》里“江州司馬青衫濕”那個江州,下設潯陽縣,所以又說“潯陽江頭夜送客”。這首詩里的九江,不在江西,而是泛指長江。橫塘也罷,長干也罷,都在長江的下游,詩里的小伙子,就住在長江邊上,只是作為船家兒女,每天在江上漂泊,很少上岸罷了。
? ? 解釋完詩句,該分析一下小伙子的性格了。這個小伙子真是老實厚道。人家問“君家何處住”,他就答“家臨九江水,來去九江側”。人家說“或恐是同鄉”,他就答“同是長干人”。到這里已經確認了,兩人確實是老鄉,那接下去怎么說呢?可以想象,一個聰明靈秀的小姑娘主動搭訕,這個小伙子高興不高興?他當然是高興的,而且都攀上老鄉了,接下來,小伙子何妨搖唇鼓舌,把這層關系再往親密里發展一步呢?可是這個小伙子真是個老實人,他說到這里,不知道怎么接下去了,干脆說了一句大實話,“生小不相識”。雖然是老鄉,但是我還真是不認識你。這小伙子是不是太不會聊天呀?其實也不能這么說。一句“生小不相識”,平淡歸平淡,但是,也恰如其分地把小伙子的感情表達出來了,什么感情呢?相見恨晚。可惜咱們小的時候不認識,可惜我沒有跟你青梅竹馬的機會。這句大實話說明什么問題呢?說明我是如此喜歡現在的你,所以,才會相見恨晚,才會遺憾“生小不相識”呀!
? ? 這兩個人,像不像金庸先生筆下的靖哥哥和蓉兒?蓉兒天真又機靈,恰似這個主動搭訕,還能自圓其說的船家女;而靖哥哥老實且憨厚,恰似這個明明喜歡對方,卻不知道怎么接話的船家少年。感情就是要互補才好,就像憨厚的郭靖最終能和機靈的黃蓉神雕俠侶一樣,這一對船家兒女也許就會因為這次搭訕而并船同歸,這就是《詩經·野有蔓草》里所說的“邂逅相遇,適我愿兮”,也是《詩經·風雨》里所說的“既見君子,云胡不喜”。
? ? 兩首詩下來,一女一男,一問一答,似有意而無意,似無意而有意,完全是一片白描,卻又神行天下,這才是真正的天籟之音。
? ? 詩寫得這么好,背后的詩人又是何許人呢?這首詩的作者是崔顥,少年的時候恃才傲物、為人輕薄,對美女見一個,愛一個;娶一個,丟一個。在唐朝那樣的年代里能離四五次婚,可謂文人無行。但是后來經歷仕途的磨難,特別是到東北邊塞去了一趟之后,詩風大變,風骨與風流并存。一首《黃鶴樓》,甚至讓詩仙李白為之擱筆。想來,李白喜歡崔顥,大概也是因為他這種自然而然,看似信手拈來,其實筆力千鈞的風流吧。
? ? (新婚燕爾) 朱慶馀《近試上張水部》
? ? 一場邂逅,應該走向婚姻,才算完美。我們之前不是講過人生四大喜嗎:“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想想看,若是“洞房花燭夜”和“金榜題名時”能夠關聯到一起,該有多美!朱慶馀這首《近試上張水部》就是如此,滿紙說的都是洞房花燭夜,腦子里想的,卻是金榜題名時。
? ? 近試上張水部
? ? 朱慶馀
? ?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 ?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 ? 水部:水部司,官署名。隋朝始置,為工部所屬四司之一。當時張籍任水部員外郎。
? ? 停紅燭:讓紅燭通宵點著。停:留置。
? ? 舅姑:公婆。
? ? 入時無:是否時髦。這里借喻文章是否合適。
? ? 唐詩刻畫新娘子,佳作不少。李白的《長干行》,是“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十足嬌羞脈脈。王建的《新嫁娘詞》,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真是人情練達。而既嬌羞,又練達的,則是朱慶馀這首《近試上張水部》,寫得風流旖旎,余音繞梁。
? ? 先看前兩句:“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所謂停,是放置的意思;舅姑,在古代指公公婆婆。翻譯過來就是說,昨晚洞房花燭徹夜通明,今天天還沒亮,新娘子就梳洗打扮,等著到堂前拜見公婆了。這是在講什么?講唐朝的婚禮習俗。我們今天的結婚儀式都比較簡單,一般在婚禮現場就直接舉行三拜之禮,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然后夫妻對拜,送入洞房,就算大功告成了。但在唐朝,完成一樁婚禮遠比這復雜,要經過六禮、謁舅姑和廟見三個重要環節。所謂六禮,就是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這六個步驟,從提親開始,直到婚禮當天,新郎把新娘接回家。這些環節很復雜了吧?但這還只是完成了成妻之禮,也就是說,新娘從此成了新郎的妻子。
? ? 到第二天早晨,新娘還要行謁舅姑之禮,正式拜見公婆。只有經過這個儀式,新娘子才被接納為這一家的兒媳婦,有了家庭身份。而廟見則是在結婚三個月之內,再選一個日子,率新娘到夫家的宗廟祭拜祖宗。表示這樁婚姻得到了祖宗的同意。謁舅姑和廟見共同組成成婦之禮。成婦之禮完成,新娘子的身份才最終確定下來,成為夫家的正式一員。
? ? 試想一下,在現實生活中,謁舅姑和廟見哪個更重要?當然是謁舅姑重要。畢竟祖宗的神靈沒辦法直接表態,而舅姑滿意與否,則直接決定了新娘子未來的處境。因為在中國古代,新娘嫁給新郎,是要進入丈夫的家庭,她以后能否在這個家庭幸福地生活下去,不僅僅取決于丈夫的喜愛,更取決于公婆的好惡。我們不是知道太多這樣的悲劇嗎?焦仲卿很喜歡劉蘭芝,但是焦母不容,兩個人就只好“孔雀東南飛”。同樣,陸游也深愛唐婉,但是陸游的母親不喜歡,兩個人也只能是“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中國歷來提倡孝道,丈夫是晚輩,在家里的地位遠不及公婆,所以公婆的認可對新娘子尤為重要。有了這個前提,再來看這兩句詩:“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是不是就能讀出一點緊張感了?新娘子天不亮就起來了,眼巴巴地看著還在燃燒的紅蠟燭,就等著時間一到,馬上去拜見公婆。是不是有點枕戈待旦的感覺?想想看,她心里多緊張,多期待自己能給公婆留下一個好印象啊。怎樣才能留下好印象呢?嫁妝已經送過來了,家務還沒開始做,這時候還能干點兒什么呢?
? ? 看后兩句:“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哪個時代都是看臉的,在這種情況下,也只能是精心化妝,把自己盡量打扮漂亮一點兒了!怎么打扮呢?唐代最重視眉妝,有鴛鴦眉、小山眉、五岳眉、垂珠眉等幾十種畫法,新娘子精描細畫之后,還不放心,還要低低地問一聲身旁的丈夫:你看我這眉毛畫得是深是淺,可還時髦?這就是“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這兩句詩,真漂亮。漂亮在哪兒?一個動作——畫眉,一個聲音——低聲,一個問句——入時無?這三處寫得最好。畫眉為什么好?用畫眉來代指女子化妝,不僅僅是因為唐朝重視畫眉,更因為有漢朝京兆尹張敞給妻子畫眉的典故,所以畫眉還代指夫妻恩愛。這首詩還有另一個題目,叫《閨意獻張水部》,這一筆畫眉,馬上閨意就出來了,這是畫眉的好處。那低聲的好處在哪兒呢?低聲是寫新娘子的羞澀。李白《長干行》刻畫新娘子,不是“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嗎?低頭也罷,低聲也罷,都是精雕細刻,入情入理,寫盡了新娘子的嬌羞之美。而且這一低聲,還讓這一問顯得更加私密。目前,在這個新家里,你是我唯一的親人,我可不是隨意問人,我只問你,你覺得我的眉毛可還時髦?再說“入時無”。這三個字最好,最微妙,是全詩的靈魂。微妙在哪兒呢?什么叫入時,什么叫不入時,還不是看個人的喜好?公婆若喜歡淡妝,淡眉就是時髦;公婆若喜歡濃妝,濃眉才是時髦。你怎么知道這家的公婆,是偏保守還是偏時尚?新娘子無從知曉,當然要問問丈夫,征求一下丈夫的意見,這是一層意思。但是,新娘子真的是在一本正經地征求意見嗎?又不盡然吧?其實,新娘子對自己已經挺滿意了,她覺得自己很美,很討人喜歡。但是,盡管如此,她還需要丈夫再幫她確認一下,鼓勵一下她。所以,這一問,又有點兒像現在那句俏皮話:你是喜歡我,還是喜歡我,還是喜歡我?帶著點撒嬌的意味。不許你說不,但偏偏還要問,這也是閨意呀。仔細想想,是不是風流旖旎、風情萬種?
? ? 前文寫過,這首詩兼具嬌羞與練達,嬌羞講清楚了,練達又在哪里呢?在待曉堂前的“待”、妝罷的“妝”與問夫婿的“問”。“待”是等待,這是新娘子懂事。沒有哪家公婆喜歡懶媳婦,若是日上三竿新娘子還不起床,第一印象可就要大打折扣。可是,這個新娘子是懂事的,她不會等紅日東升,更不會讓公婆先到,她早早地就等在堂前,真是個講規矩、懂事理的好媳婦!“妝”是梳妝,這不光是講新娘子愛美,更是講新娘子鄭重。中國古代對女性有德言容功四項要求,所謂容,就是“盥浣塵穢,服飾鮮潔”。《孔雀東南飛》中塑造的好媳婦劉蘭芝,哪怕是要離開夫家了,不也還是“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嗎?這是新娘子自尊自重,更是新娘子鄭重其事,如此鄭重其事,不正表明對夫家的尊重嗎?“問”是詢問,這意味著新娘子知禮。梳妝完畢,征求夫婿的意見,這不僅僅是撒嬌,更是新娘子謙恭有禮,在丈夫面前凡事必商必議,不敢自專。這些德行,都是當時對媳婦的要求,這個新娘子從從容容就做到了,做得順理成章,這不是和“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一樣人情練達,充滿著生活的智慧嗎?
? ? 練達而嬌羞的新娘子,喜氣洋洋的場景,溫情脈脈的閨意,寫盡了新婚的喜悅。問題是,這首詩真的就是在寫新婚之喜嗎?其實又不是。這首詩的背后有故事。什么故事呢?從詩題《近試上張水部》就能略知一二。所謂“近試上張水部”,就是快考試了,給水部員外郎張籍寫的詩。這里的考試,自然是指科舉考試,在唐朝歸禮部主管。而水部員外郎是主管水利的官員。一個水部員外郎,跟科舉考試有什么關系,為什么考生朱慶馀在考試之前要給他寫詩呢?這就需要了解一下唐朝科舉考試的方式了。
? ? 唐朝的科舉跟今天的高考不一樣,它不是一考定終身,而是要參考平時成績。而且,還要根據舉子們的平時成績制作一個榜單,給一個預先的排名,這個榜單就叫“通榜”。錄取的時候,參考通榜和臨場發揮,最終決定錄取的人選。通榜的排名又是誰定的呢?理論上當然是由主考官定奪,但是,但凡社會賢達、文化名人都可以向主考官推薦自己心中的人選。比如韓愈就是文人的知心朋友,推薦過孟郊、賈島等好多詩人,詩題中的水部員外郎張籍當年也是承蒙他的推薦,才得以進士及第。兩個人因此還形成了亦師亦友的關系,廣為人知的“天街小雨潤如酥”不就是韓愈寫給張籍的嗎?
? ? 因為有這種通榜的制度,所以舉子們在考試前都拼命結交社會名流,希望得到他們的贊許。問題是,雖然有的舉子早已名滿天下,自帶光環,但大多數考生還是默默無聞的后生小輩,怎樣才能讓名流們了解自己呢?這就催生出唐朝科舉考試的另外一個風俗,叫“行卷”。所謂行卷,就是參加考試的舉子們把自己平時寫的詩文精心編輯,寫成卷軸,呈現給文壇前輩,求了解,求推薦。因為行卷意義重大,所以,凡是入選的詩文都是舉子們的得意之作,務必要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可是,行卷的舉子那么多,讓人留下深刻印象也并不容易。怎么辦呢?到唐中后期,舉子們為了吸引社會賢達的目光,不光寫詩寫文,干脆改講傳奇故事了,寫俊男靚女的悲歡離合,在中間穿插詩文和議論,一篇文章里要有敘有議、有情有理,這不是更好看,也更能展現自己全方位的才華嗎?有學者認為,唐傳奇就是這么發展起來的。可是,即便如此,舉子們還是不放心。畢竟社會賢達事情多,就算當時看了我的文章覺得好,過幾天又把我忘了怎么辦?于是,舉子們又創造出一種習俗,叫“溫卷”。就是行卷之后過幾天,快考試之前,再給前輩寫一首詩,加深一下印象。朱慶馀這首《近試上張水部》,就是這樣一篇溫卷之作。
? ? 詩寫得真好,但問題也來了。朱慶馀是考生,張籍是社會賢達,一個考生,在考試之前不表雄心壯志,不秀知識儲備,寫這樣一篇新嫁娘的閨意算什么呢?其實,這首詩妙就妙在這里。它可不僅僅是閨意,而是一語雙關,一箭雙雕。中國從《楚辭》開始,就有拿男女關系比喻君臣關系、上下級關系的傳統。舉子參加考試,和年輕姑娘出嫁一樣,都是終身大事。考生面對主考官的心情,也正如新娘子見公婆,有緊張,又有期待!這個時候,多需要有貴人的鼓勵和加持!所以朱慶馀究竟是在寫什么?他其實是在模擬自己考完試,交完卷的心情啊。
? ? 什么是“洞房昨夜停紅燭”?那就是我昨天已經參加完考試,已經交了卷子了。什么是“待曉堂前拜舅姑”?就是我只等主考官的宣判了。什么是“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那就是我已經盡力發揮了,現在只想問問我最信任的您,張籍老前輩,您覺得我寫得好不好,是否符合主考官的口味呢?在這首詩里,他自比新娘,把張籍比成了親愛的丈夫,又把主考官比成威嚴的公婆,還把精心完成的考卷比成新娘精心描畫的眉毛。這些比喻多巧妙呀,態度謙恭而又不失身價。我覺得自己已經夠美了,張籍老師,您覺得呢?冠蓋滿京華,我只認得您,您會在主考官面前替我美言幾句嗎?
? ? 這不是一首閨意詩,這分明就是打探情報求點贊的詩啊。通篇都在關心考試,卻又通篇不寫一句跟考試相關的話,誰也挑不出毛病,還一切盡在不言中。這才是大唐的考生,大唐的才子。那么,朱慶馀的一番心情,張籍是否體會到了呢?
? ? (金榜題名) 張籍《酬朱慶馀》
? ? 前一篇,考生朱慶馀借著新婚之喜寫盡了金榜之盼,那么社會賢達張籍能否體會他這番苦心,又是否會成全他這番苦意,給他一個甜蜜的結果呢?
? ? 酬朱慶馀
? ? 張籍
? ?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
? ? 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 ? 出鏡心:出現在鏡湖波心,一說指出現任明鏡中,意即攬鏡自照。
? ? 齊紈(wán):齊地出產的細絹。
? ? 菱歌:采菱所唱的歌。
? ? 敵:通“抵”,比得上。
? ? 考試之前,考生朱慶馀給著名詩人張籍寫了一首溫卷詩《近試上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這首詩寫得非常聰明,把新娘子的心情刻畫得委婉細膩,入情入理。而且,又一語雙關,拿自己比新娘,拿張籍比新郎,拿主考官比公婆婆,讓一首表面上的閨意詩隱含著打探情報的豐富信息,一切盡在不言中。
? ? 張籍會怎樣回復呢?要知道,當時像朱慶馀這樣的考生和張籍這樣的詩壇前輩之間,可不只是舉子和舉主的關系,他們還是精神上惺惺相惜的朋友,當然,以后還可能是政壇上共同進退的戰友。所以,舉主們并不會擺出一副你來求我,我就高高在上的架子,相反,他們往往都非常愛才惜才。比如老詩人顧況,剛剛見到少年白居易的時候,還調侃他,長安居,大不易。等到看了《賦得古原草送別》之后,馬上又覺得,有才如此,居亦何難!交口稱贊,一點兒不擺前輩的架子。
? ? 更熱情的是楊敬之。江南舉子項斯把自己的詩集托人送給老詩人楊敬之。楊敬之看了之后,大為贊賞,馬上請項斯到家里見面,一見之后更加傾心,當即賦詩一首:“幾度見詩詩總好,及觀標格過于詩。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這就是成語“逢人說項”的來歷。直到今天,替別人講好話,還叫說項。這種舉子跟舉主之間亦師亦友的風尚,其實也正是唐朝風雅的一部分。張籍當年不也受知于大詩人韓愈嗎?現在自己也成了前輩,看到朱慶馀這樣聰明伶俐而又文采飛揚的后輩,他又豈能置之不理!張籍選了一個詩人最得體的表態方式,回贈給朱慶馀一首詩,就是這首《酬朱慶馀》。
? ? 這首詩怎么寫的呢?看第一句:“越女新妝出鏡心。”越女,自然就是越地的女兒。春秋時期越國的都城在紹興,所謂越女,大體就相當于現在浙江省的女孩子。越女在中國古代素以美貌著稱,西施就是最典型的代表。那什么是鏡心呢?所謂鏡心,就是鏡湖之心。鏡湖又叫鑒湖,就是賀知章晚年入道的地方。唐代的鏡湖比今天的鑒湖大許多倍,波光浩渺,清澈見底。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越女得山水靈氣,自然清秀脫俗。所以古代詩人提到越女,往往和鏡湖聯系在一起。比如詩仙李白就說:“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詩圣杜甫也說:“越女天下白,鑒湖五月涼。”越女、鏡湖、西施本來就是三位一體的關系。因為有這些固定意象,張籍一句“越女新妝出鏡心”,雖然好像沒寫什么,但美感已經出來了。越女本來就是美的,何況又是新妝,就更錦上添花了。這還不夠,越女新妝之后還要劃著小船,劃出鏡湖的湖心,這分明是采蓮女的形象呀。在唐詩中,采蓮女本身就是水鄉美女的代名詞。把越女、新妝、鏡心三個詞一疊加,其實也就是三種最美元素疊加在一起,一個既淳樸自然,又搖曳多姿的江南佳麗已經呼之欲出了。
? ? 越女這么美,她自己知道不知道呢?看下一句:“自知明艷更沉吟。”這一句寫得更好。什么是沉吟?所謂沉吟,就是猶豫不決,沒有把握。這越女明知道自己長得美,為什么還會猶豫,還會沒把握呢?這恰恰是因為她愛美。越是美,就越愛美;越愛美,對美的要求就越高,就越覺得自己還不夠美。有了這樣的心態,當然就會沉吟,就會不那么自信。這就是“自知明艷更沉吟”。一個姑娘,“自知明艷更沉吟”是好還是不好?一定是好的。這說明她在美麗的容貌之外還有美麗的精神,她是莊敬自重的,所以她愛美,追求美;同時,她又是謙遜淳樸的,她不會因為自己美而不可一世,覺得滿世界都裝不下自己,相反,她還有點兒怯生生,有點兒不自信,這是一種多可愛的態度呀。一個姑娘,既有美麗的外表,又有美麗的精神,別人會怎樣評價她呢?
? ? 看下兩句:“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這是在做什么?在拿這個姑娘和其他美女比較了。所謂齊紈,就是齊地產的白色細絹。古代齊魯地區紡織業發達,杜甫講開元盛世的標志不就是“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嗎?因此,齊紈又可以代指珍貴的絲織品。在這句詩里,再引申一步,還可以代指穿著綾羅綢緞,打扮得珠光寶氣的姑娘。這樣的姑娘美不美呀?也是美的,但只是外包裝美。可是,外包裝并不代表本質,甚至,過度包裝還會讓人覺得華而不實,徒增反感。所以,張籍說,“齊紈未足時人貴”。只有外在美,華而不實的姑娘并不能真的讓人覺得寶貴。那到底什么才寶貴呢?到這里,自然而然就引出了最后一句,“一曲菱歌敵萬金”。菱歌是什么?正是越女采菱時唱的歌呀。菱歌是越女自然而然唱出的心聲,這發自天然的天籟之音,才是真正寶貴的東西,比萬金都有價值!
? ? 這首詩在寫什么?在夸越女呢。那他僅僅是在夸越女嗎?當然不是,他是在拿越女比朱慶馀。朱慶馀本身就是越州人。他在《近試上張水部》中,用了《楚辭》手法,拿男女關系比喻上下級。張籍回他,也同樣用《楚辭》的手法,拿香草美人比士人君子。你講女子,我也講女子。你一語雙關,我也一語雙關。什么是“越女新妝出鏡心”?這可不是說一個天生麗質而又擅長后天修飾的越女劃出了鏡湖的水面,而是說你朱慶馀既天資聰穎,又勤學苦練,現在終于走出鄉野,走上了人生的舞臺。這是一種理解。還有一種理解,鏡心的鏡除了指鏡湖,還可以指鏡子。這樣一來,所謂“越女新妝出鏡心”就不是越女劃出了鏡湖,而是指越女化好妝的臉映在鏡子上。引申開來,又可以指朱慶馀的才華和修養都反映在詩文里,反映在了考卷上。
? ? 什么是“自知明艷更沉吟”?這也不僅僅是在說越女明知美貌還不自信,還在說你朱慶馀明明知道自己水平很高,干嗎還要擔心得不到主考官的賞識呢?“齊紈未足時人貴”呢?也不僅僅是說有些小姑娘穿得漂亮,但并不可貴;還在說你不要擔心有些考生包裝很好,有些背景很硬,須知那些都是外在條件,并不真的讓人佩服、受人尊重。什么又是“一曲菱歌敵萬金”呢?當然不只是越女發自內心的菱歌價值萬金,還有你那一首用心書寫的《近試上張水部》,已經深深地打動了我,我一定會大力推薦你!所以,朱慶馀的溫卷,在張籍這里通過沒有?當然通過了!那么張籍有沒有做違規行為,擅自提前告知考生考試結果?當然也沒有。舉子也罷,舉主也罷,不都在那里談論著美麗的姑娘嗎?彼此隔空一笑,心領神會,這才是高手過招。
? ? 同樣是贊賞考生,顧況的“有才如此,居亦何難”太沒詩意,楊敬之的“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又太過直白。比較起來,張籍這首《酬朱慶馀》才真是風流蘊藉,而又妙趣橫生,配得上朱慶馀那首《近試上張水部》,讓千載以后的人看了,都替這投緣的師徒二人高興。
? ? (親人關切) 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
? ? 親人的含義,在不同的時代其實并不相同。現在的中國人,特別是城市人,往往是以小家庭的方式生活著,小家庭的成員只包括爸爸、媽媽和孩子,這是最核心的親人。其他的親戚自然還有,但大多疏于往來,甚至只存在于概念中。但是,在古代,家庭的規模更大,家庭之外還有家族,家族之外還有密切交往的親戚們,父族、母族和妻族常來常往,親人的范圍比現在大得多,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
? ? 就拿《紅樓夢》來說吧,賈家可不是關起門來自己過日子。在他們的家庭成員里,還有林黛玉,那是賈寶玉的姑舅表妹;薛寶釵,那是賈寶玉的兩姨表姐,這是整天生活在一起的。還有不時來小住一段的史湘云,那是老太太賈母的娘家侄孫女,從賈寶玉的角度看,也是更遠一層的表妹。他們的情分,從小開始培養,而且很可能會持續終生。當年,林黛玉進賈府,寶玉覺得來了一個神仙似的妹妹,喜不自勝;而第四十九回,薛寶琴、李紋、李綺、邢岫煙等姐妹同一天到來,賈母也說昨晚的燈花爆了又爆,結了又結,原來應在今日之喜。血濃于水的親情本來就令人安慰,特別是當你需要雪中送炭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