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學習邏輯學的思想準備
1.全神貫注
2.確認事實
3.觀念與其對象
4.留意觀念的本源
5.觀念聯系事實
6.將觀念付諸語言
7.有效溝通:說完整的句子,不要將主觀看法當作客觀事實,避免使用雙重否定,根據對象選擇合適的語言。
8.避免使用模糊和多義的語言
9.避免閃避式語言:語言中,委婉表達是很重要的。但是我們必須小心,不要使委婉的語言成為信息缺漏的根源。
10.真相:真相有兩種基本形態,本體真相和邏輯真相。本體真相是關乎存在的真相,邏輯真相關乎命題的合理性,邏輯真相建立在本體真相的基礎上。
第2章 邏輯學的基本原理
1.基本原理:同一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矛盾律
2.灰色地帶及人為灰色地帶
3.萬物終有其根源
4.對原因的探尋不要半途而廢
5.區分原因
6.定義術語:定義術語代表的客觀事物。邏輯上定義術語的過程分為兩步:第一步,將要定義的術語放入最相近的類別當中;第二步,確定其與同類中其他事物不同的特性。
7.直言命題:最有效的論證,其結論都是直言命題,清楚明確地告訴我們事物的真相是什么。
8.普遍命題:使一個普遍命題成立要滿足以下條件:(1)它所陳述的事實是真實的;(2)適用于整個類別。普遍命題有兩種形式:全稱命題和特稱命題。
第3章 邏輯學的語言
1.建立一個論證:每個論證都是由兩個基本要素組成——兩個不同類型的命題:一個“前提”和一個“結論”。
2.從全稱到特稱:全稱命題的特點是,如果它為真,那么這個說法適用于同一類別中所有特定的個體。
3.從特稱到全稱
4.斷言:從語法上看,每個命題都包含一個主項和一個謂項。主項,是我們所要言說的對象,而謂項,則是我們對此對象所說的一切。斷言是將謂項附著于主項的觀念聯結過程。
5.否定命題: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如果肯定命題和否定命題都能同樣清晰地說明同一個事物,最好是選擇肯定結構的命題。
6.比較
7.比較和論證
8.正確論證:三種簡單的論證形式---聯言論證、選言論證和條件論證。
9.條件論證:條件論證的要點是大前提A→B告訴我們如果A(無論它是什么)成立,那么B也必然成立。
10.三段論:第一個命題是大前提,第二個是小前提,第三個是結論。三段論推理的根據是,首先確定某一部分是屬于整體的,然后得出某一部分的組成成員也是屬于整體的,然后得出某一部分的組成成員也是屬于整體的。
11.前提的真實性:想要得到正確的結論,必須達到兩個基本要求:一是它必須有正確的內容,二是它必須有合理的結構。
12.前提的相關性
13.事實命題,價值命題:評判價值命題穩定性的標準,是它與建立起它的客觀事物的關聯程度。
14.論證結構:中項出現在前提和結論之間。中項的作用是聯結大項和小項。注意中項在前提中的位置。它是大前提的主項部分,小前提的謂項部分。論證中的兩個前提命題都是肯定的,而且兩個前提的中項都是謂項。肯定命題中謂項的重要性質如下:它們通常是特稱(或者"不周延的"),永遠不會是全稱(或者"周延的")。中項至少要有一次是周延的,這樣才能在大項和小項之間起到聯結的作用,才能演繹出必然的而不是可能的結論。一個不支持中項周延性的論證結構必然是無效的。這種錯誤在邏輯學上有特定的名稱,叫做中項不周延。
15.結論必須反映前提的量:如果一個前提以"一些"開頭,那么結論必是以"一些"開頭。
16.結論必須反映前提的質
17.歸納論證:演繹論證得出的是必然性結論,而歸納論證只能得出可能性結論。演繹論證的基本原理是:從一個我們知道為真的命題(大前提)開始,經過抽絲剝繭的分析(通過小前提到結論)得出原始命題后隱含的是什么。這就是一個論證產生的過程。演繹論證是解析過程,因為它把普遍的事實還原成了它的組成部分。
18.評定論證:在我們確定前提的正確后,下一步就要檢查前提與所要得出結論的相關性。然后是確認論證結構合理與否。它是否能在前提和結論之間搭建起合乎邏輯的橋梁?如果論證的目的是推出隨之而來的必然結論,如果它實際上并沒有做到,這個論證就失敗了。而在目的是推出可能性結論的論證中,結論中事實的可靠性取決于論證中構成前提信息的可靠程度。
最后一步,論證的力量取決于它對客觀規律的反映程度。
19.構造一個論證:構造一個論證時,首先要注意的是兩個要素:前提和結論。前提必須符合兩個標準:真實,有力。單個命題中包含的幾個主張必須都是真實的,不能僅僅是部分真實。剔除相關度弱的前提,否則會分散對相關度強的前提的關注度。
第4章 非邏輯思維的根源
1.懷疑論:真相如果只存在于理論上,不能通過實踐去檢驗,那它還是不存在的。
2.逃避性不可知論:不可知論者既不否定真相的存在也不認為它可望而不可及。他僅僅是聲稱人們對任何確定的事物的真相都所知甚少。逃避性不可知論者將某些可以解決的無知同樣視為是不可逾越的。即使在對一個事物做了長久深入的調查后,他仍舊會說"我不知道"。這和你根本沒有付出任何努力時所說的"我不知道"是有本質區別的。秉持逃避性不可知論的人,無知對他來說,更像是借口而非理由。這樣的無知是懶惰和漠視的結果。
3.玩世不恭和盲目樂觀主義:玩世不恭者和盲目樂觀主義者都形成了偏見,因為他們在深入了解事物并對其做認真分析之前,已經做出了自己的判斷。無論是玩世不恭者還是盲目樂觀主義者,他們對所處的世界都沒有正確的認識。他們眼中的世界不是世界本身,而是一個自己想當然認為的世界。
4.眼界狹窄:眼界狹窄實際上是在削弱推理過程的有效性。但有些時候,過于開放地接受一切的態度在理性思維上可能會錯得更離譜。切斯特頓通過研究尖銳地指出,開放的思想就像是張開的嘴,最終會在某事上封閉、合理的開放并不意味著在任何事情上都無原則地接受。推卸應該承擔的責任是道德淪喪,而忍受一切則會使一切都變得沒有意義。并且從純實踐的觀點來看,探尋真相的過程要求我們合理地設定研究范圍,以便節省時間和精力。
5.情感和論證:在理想狀態下,理智和情感應該可以融洽相處。思想,即便是最純凈的思想,也不可能完全脫離情感的浸染。因為每個思想都是人這種天生的情感動物構思出來的。這是不可回避的事實,所以不要試圖將情感完全排除在外。
6.推理的原因:有時論證會在情感的引導下變成宣泄憤怒的途徑,或者是自我辯白的借口,甚至僅僅是自我膨脹的工具。由此,偶發事件取代了真相。理想的辯論,輸贏并不是真正的目的,從正反雙方的努力中,發現所辯論的事物中蘊涵的真相才是最終目的。為了勝利不惜一切代價?"不惜一切"本身就是沒有任何人可以負擔的代價。
7.論證不是爭吵:論證是理性的探討,不要將它和爭吵混為一談。論證的目的是發現真相,爭吵的目的是擊敗你的對手。有許多人,雖然他們愿意和你爭吵,但卻不愿意或者沒有能力和你進行論證。不要浪費時間、精力和這種人進行爭論。
8.真誠的局限性:真誠是正確推理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真誠不能將謬誤變成真相。人要真誠,然而人更要正確。
9.常識:邏輯,生于常識,但又高于常識。
第5章 非邏輯思維的主要形式
錯誤推理通常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的方式來戰勝正確推理。
1.否定前件:這種論證的形式如下:A→B -A 所以,-B
舉例如下:
如果路易斯在跑步,那么他在移動。 路易斯沒有跑步。
所以,他沒有移動。
2.肯定后件:A→B B 所以,A
舉例如下:
如果路易斯在跑步,那么他在移動。 路易斯在移動。
所以他在跑步。
3.中項不周延:中項(出現在前提中但不出現在結論中)必須至少有一次是全稱的(周延的),因為它要有適當的范圍來聯結大前提和小前提。如若不然,就會產生中項不周延謬誤。
4.偷換概念:如果你要公正地就某一點進行辯論,首先請給你所要辯論的觀點一個明確的定義,并且在整個辯論中始終如一地堅持它。
5.竊取論題:這種謬誤的重要標志是:把有待證明的觀點當做不證自明的前提條件。
6.虛假假設:評判假設的一個基本標準是:命題不能違反矛盾律。盡可能地少用假設。
7.稻草人謬誤:如果你為了削弱對方的論點而故意扭曲其論證過程,那就犯了稻草人謬誤。在這個比喻中,"稻草人"意味著容易對付的事物。
8.誤用傳統:習慣對我們的生活產生重大影響,如果不分析實際上是否值得就遵循習慣做事,我們就會成為習慣的奴隸。在評價給定的實踐時,我們關注的焦點應該是實踐本身,而不是它的歷史。傳統的生命力完全取決于它本身的價值。
9.以暴易暴:先例不能為未來的行為提供有效的支持。已經完成的行為只有歷史意義。在決定先例是否有借鑒意義時,我們的關注點應該是事物本身的性質。
"他們先做了,所以我們應該以牙還牙。"但是,如果他們所做的是錯的,我們的行為就成為了一種報復,雙方都是錯的也不能使這種行為立刻變成對的。
10.民主謬誤:大多數也不絕對代表著正確。
11.對人不對事:在論證中,我們要關注的是論證本身,而不是做出論證的人。
12.壓制理性:理想的論證是通過證據使人們認識到某些事物是真的。一個真正的論證者只會運用推理本身的理性的力量。
13.濫用專家意見:如果我們僅僅滿足于專家的話,本質上就是說:"不要問任何問題,按照我們的話去做。"
專家的主要意見,要結合他秉持這種意見的理由,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得到的才不僅僅是他的意見。
檢驗的標準不是他們在說什么,而是他們是如何通過論證來得到它的。
一個專家只有在其已經建立威信的領域內做出的主張,才是值得我們關注的。
14.質的量化:從最嚴格的意義上講,質量根本不可以被量化,因為如果質量可以完美地用數量來表示,那么數量和質量之間界限的基礎就將消失。數字的經驗不等同于數字背后所代表的質量的經驗。我們在縱容一種關于精度的假象,似乎只要質量被量化了,我們就能更好地了解它。
很多重要的事物都不能定量地來衡量,或許我們可以說最重要的事物都不能。試圖將不需要量化的事物進行量化是對它們的褻瀆。
15.以出身論英雄:考慮我們所考察的人或事的出身肯定是必要的。但是我們必須走得更遠。首先我們要問:彼得從哪里來?緊接著,更關鍵的問題是:他的品質如何?
16.止于分析:分析的目的,并不是簡單地知道事物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而是要弄清楚這些組成部分是如何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最終組成一個整體的。
17.簡化主義:不要選擇性地只對整體的一部分加以關注。
18.分類錯誤
19.混淆視聽:它是故意提出一些無關的情感信息來分散對方的注意力。這種謬誤有兩個特點:(1)它直接訴諸于情感,而不是推理;(2)它所提供的信息與所要進行的論證毫不相關。
20.以笑飾非
21.以淚掩過
22.無力反駁不算證明:沒有強有力的證據能夠加以反對的論證,并不能因此而證明其為真。不能僅僅因為你不能證明我是錯的,就說我的觀點是對的。
23.兩難陷阱:當問題實際上有很多選項時,我試圖說服你只有兩種。這里的進退兩難是假象,因為它是對真實情況的扭曲反映。
24.以先后論因果:一件事恰巧出現在另一件事之前,這并不足以斷定它們之間必然有因果關系。
25.情感誤導
26.功利誤導
27.避免結論:認識到有些問題目前在我們認識能力的范圍以外,暫時無法解決是一回事,但是接受這樣的問題永遠不能解決的結論則完全是另外一回事。這是在用推理來破壞推理的內在目的。
28.簡化推理:有時我們受簡單化的驅使,黑白不分,那是因為生活的復雜性淹沒了我們。但是,通過對復雜的現實的簡單扭曲來達到簡化的目的同樣是不合邏輯的反應。過分簡化的結果往往是扭曲現實。
有些聽眾將其接受能力局限在自己想聽的東西之上,另一些人只喜歡簡單的答案,這往往是憤世嫉俗者的特點。不要告訴聽眾他們想聽到的,要告訴他們真實的。不要對他們假言欺騙。無論現實是光明的,還是黑暗的或者是灰色的,都要實話實說。可能聽眾不能立刻欣賞你的坦白,但是經過長時間的歷練之后,他們會發現,他們必須面對的只能是現實。